青浦农村调查①
(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
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住了十五天,进行了农村调查。这里是我一九二七年做过农民运动的地方,解放后也常有联系,情况比较熟悉。在我去之前,由薛暮桥[101]同志带了一个工作组先去调查了一个星期。工作组中有两位同志,是一九二七年和我同在此地做过农民运动的。农民知道我们,所以敢于讲话。我听了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召开了十次专题座谈会,内容是:(一)公养猪,(二)私养猪,(三)农作物种植安排,(四)自留地,(五)平调退赔[92],(六)农村商业,(七)公社工业和手工业,(八)粮食包产指标、征购任务、农民积极性,(九)干部问题和群众监督,(十)防止小偷小摸,保护生产。这些座谈会,有几次主要是向农民做调查,有几次是和公社党委交换意见。我自己还去农民家中跑了若干次,观察他们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和吃饭等情况。农民对我们党有赞扬,也有批评。他们的意见和情绪,概括起来有四:一是粮食吃不饱; 二是基层干部不顾实际、瞎吹高指标,参加劳动少,生活特殊化;三是干部在生产中瞎指挥,不向群众进行自我批评;四是没有把集体生产组织好,农民的积极性差,相反,对自留地、副业生产积极性高。但是,他们认为在解放后,得到的好处不少,主要有五:一是分到土地后“好过年了”;二是荡田[102]淤高了(全公社共有耕地二万四千亩,其中荡田占七千亩);三是电力灌溉多了(约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四是化肥多了(近两年每亩平均有三十斤);五是虽然还受干部一点气,可是比国民党时好得多了。
此后,我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情况相仿的嘉兴专区[103]几个县
(如嘉兴、嘉善)、苏州专区[36]几个县(如吴县、吴江、昆山)的县委书记和若干个大队支部书记,研究了种双季稻和种小麦的问题,也顺便问了养猪和自留地的情况。另外,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县委的同志,调查了种植情况,做了比较,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有关问题。最后,就养猪、农作物种植安排、自留地等三个问题,同上海市委、浙江省委、江苏省委交换了意见。现在把这三个问题的调查材料送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