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众多传说的寿县城墙

安徽寿县古城墙,属宋至清古建筑,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城墙,明清时多有修葺。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1912年废州改县。晋伏滔《正淮论》调,寿春“外有江阴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陈书》记载:

寿春者,古之都会,得之者安,是称要害。

寿县为淮上军事重镇,兵家争夺之地,历代征战不息,战事尤为频繁惨烈。

在我国的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演绎为著名的成语典故。李白有诗云: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

苻坚百万兵,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

战夫若熊罴,破敌有余闲。

周唐寿州争夺战,兵燹连年,赵匡胤勇破连珠寨,歼敌40000人,威名远扬。元代末年,朱元璋曾在城南安丰大战张士诚。

寿县作为战略要地,2000多年来几经变迁,其城防设施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也愈加坚固齐全。

据考证,寿县筑城始于楚迁都寿春之时,故城范围很大,北傍淝水,东临东津渡,西至城西湖,南至十里头,面积约25平方千米,是战国都城中仅次于燕国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后来,因为年代久远,地貌变化,土城垣大多湮没于地下或破坏殆尽。

汉代以后,城址缩小至故城东北角,也就是寿县的城关一带,后代多沿袭其址。

保留下来的寿县古城墙型制,为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由建康的都统许俊重筑,外包砖石墙皮。700多年来,古城墙曾迭遭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历代均有修整,是我国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

寿县古城墙平面略呈方形,旧有瓮城、谯楼之设,重关叠雉,制度森严。后来,楼台大部分已毁,但是城墙仍屹立于淮淝之滨,斑蚀剥离,历经沧桑。

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河,北环淝水,西连城西湖,四隅有河,东北、西北隅各设水关一处。城置4门,东为宾阳门,西为定湖门,南为通淝门、北为靖淮门。

城垣保存完整,周长“十三里有奇”,大概在6650米左右。垛墙之下墙体高7.7米,底宽18米至22米之间,顶宽4米至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用条石砌筑2米高的墙基。

城墙外壁贴砖石,底部1.5米,顶部为0.5米至0.8米,高1米。下部间隔2.8米设一高0.37米、宽0.2米的长方形射洞,射洞作壶门状,下口与城墙顶平。城墙砖石之间都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弥合,非常牢固,旧有“铁打的寿州城”的称誉。

四门皆于城墙外再设瓮城,内外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

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均与所在城门在平面上呈90度直角,而东瓮城门与城门平行错置4米。

这种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内之敌。

据《寿州志》记载,城墙原有“角楼八座,警铺五十五所”。后来仅保留下来了1处马面,3处敌台。马面位于城西北拐角处,俗称“地楼”。

马面凸出城外部分长2米、宽5米,高与城墙齐平,中空有石级递下,三面有射洞。3座敌台,一处在东门南160米,凸出城外廓,长3.5米,宽15.5米。一处在南门东500米,外凸2.5米,宽5米。

城外设有泊岸。泊岸,又称护城石堤,据《寿州志·城郭》载,石堤为1538年的时任御史杨瞻所创建。较以前堤高3米到5米,宽10米,一边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濒临护城河,皆以条石垒砌。其用途既可增加城墙的坚固性,又能阻挡护城河水及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

两处涵洞实为水关,分别位于城东北、西北隅。涵洞始建年代失考,明清均有修葺。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的石刻,为后来光绪年间在重修时,由吴中钱禄曾所题。

西涵南壁“金汤巩固”石刻,是在光绪时期进行重修的时候“辛庵彭城孙题”。两涵形制大体相同。如西涵,洞体方形,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米。

涵周围起筑径、深均7.7米、厚0.5米的砖石结构月坎,坎与城墙等高。坎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外壁围护厚实的堤坡。涵沟上封石板,设闸5道。城涵月坎的设置,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

人们可随时进坎启闭闸门,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内河积水的吞噬,又能消除外水倒灌的隐患。

寿县傍依淮淝水系,地势低洼,易受洪涝侵袭。古城犹如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历史上曾多次经历了洪水的冲击,保护了城中人们的安全。

寿县古城墙历史悠久,历来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有很多典故都出自这里。

在寿县城宾阳门内,有五方大蛇吞象的石刻,这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人心不足蛇吞相”。

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

适逢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将小蛇救起,带回家中喂养。春去夏来,小蛇逐渐长大,生活日益艰难。

一天,梅生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

他边想边走,不知不觉就走出了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将报答。”

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区区小事,何云报答!”

蟒蛇道:“当今皇天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

梅生犹豫,蟒蛇道:“但割无妨”。

梅生即手持得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

梅生进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放假三月回乡祭祖,耀武扬威。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

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良心不足之辈,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

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浑身抽搐,就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后人将这件事称之为人心不足蛇吞相。

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方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经多次倒塌,于是下决心重修。

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

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有了前任血的教训,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

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家千里迢迢来这抬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

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

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10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

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40天就竣工了。

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此外,在寿州古城通淝门城瓮东墙上嵌着一方石刻,上刻着一个作行刺状的石人,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接受相国黄歇的建议,把都城迁到寿春。黄歇为相期间,施仁政,重农商,政绩卓著,深得考烈王的信赖。但考烈王没有儿子,王位的继承人已成问题,春申君黄歇为此也日夜操心,但无结果。

此时,黄歇门下有一个叫李园的舍人,为了巴结主人,把他的妹妹献给了黄歇。李氏颇有几分姿色,又能说会道,得到黄歇的喜爱。不久,李氏怀孕在身。

李园是赵国人,是个奸诈阴险、狡猾狠毒的小人,他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出一条诡计,让他妹妹去实施。李氏便花言巧语地对黄歇说:“楚王没有后嗣,一旦死了,王位就会被他的兄弟夺去。你为楚相这么多年,得罪不少人,到那时,只怕你保不住相位,就连性命也难保啊!现在我已有身孕,你可把我献给楚王,要是生个太子,不就会立为楚王了吗!到那时,你不就得了楚国吗?”

经过反复思索,春申君还是同意了。

李氏献给考烈王后,不久果真生了一个男孩,楚王十分高兴,宣布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李园阴谋得逞,摇身一变成了国舅爷,根本不把春申君放在眼里。

公元前237年,考烈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这时黄歇的一个门客私下对他说:“李园是奸诈小人,我看他收养了许多死士,只怕考烈王一死,他要夺王位,必先杀你灭口。”

黄歇自信李园待他一直很好,不会对他下此毒手。事隔17天,考烈王死了,李园把家养的刺客埋伏在棘门,等黄歇吊丧经过时,将他杀害了,连黄歇家族也遭到了李园的抄斩。

人们为了不忘血的教训,在春申君遭刺的地方,嵌上石刻刺客像,即为“门里人”。

[旁注]

淝水之战 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10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都统 古代官名。武官名晋太元中,前秦苻坚兴兵侵晋,征富家子弟20以下者共3000多骑,始设少年都统,为带领青年士兵之将官。唐代后期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辽金亦有都统、副都统之名。

御史 史,古代的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石刻 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

御医 是古代一种对医生职称。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御医和太医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其皇帝宫廷中的家眷,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皇子等。

衙役 指在衙门中当差的人。衙役的地位低于吏员,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以清代州县衙门为例,胥役分为四班,即皂、捕、快、壮班。各班均有班头,或称头役,统领本班,定额编制。

相国 古代官名,商朝之前古国名。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后来西汉刘邦做皇帝时,因为忌讳“邦”,“相邦”被称为“相国”,后来慢慢地变成只有“丞相”一职。

考烈王 芈姓,熊氏,名完,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顷襄王之子。楚考烈王继位后,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地12县,迁都寿春。楚、赵结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80000大军,奔赴赵国。

春申君 本名黄歇,我国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阅读链接]

在寿县北门的城墙上,有一座庙,庙虽不大,但香火一直都很盛,怪处就在于整个庙无一根梁,但在风雨中矗立了几百年,不倒不坏。

无梁庙为砖石结构,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上部是红绿琉璃瓦覆盖,十字形九脊,四角各一转角,四沿12花朵仿木铺做。

上沿下沿各有浮雕画面19幅,皆为五色琉璃制造,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奇,如弥勒佛、观音菩萨、犀牛望月、唐僧取经、古城会、过五关斩六将等。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造型奇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