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中的护城壁垒

古时杭州曾称“临安”、“钱塘”、“武林”等,杭州的杭字本意是船,专指大禹治水乘坐过的船。杭州历史悠久,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门13个,水门5个。自元、明、清以来,杭州城已固定为10个城门,从前人们把十大城门及各门的物产编成杭曲小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门外粪担儿。

几经沧桑,随着杭州城池的不断变迁,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均已湮没,只剩下这为数不多的几个。

武林门是杭州最古老的城门,它作为杭州的北城城门,始建于隋代。吴越国王钱鏐修建杭州城垣时名为“北关门”。

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将它称为“余杭门”,是作为北城的唯一旱门,另外还有“天宗”和“余杭”两座水门以通舟楫。其后,杭州城城门虽屡有兴废,但此城门始终未变。

在隋文帝时,大力修筑杭州城,城门12座,北门只有余杭门。南宋13城门,北门也仅此一座,明以后改称武林门。

武林门,亦名“北关门”。因“北关”在杭州话里同“百官”发音相近,民间俗称为“百官门”。由于杭州旧称“虎林”的原因,它原本是被称为虎林门的。

因为旧时城门外有山,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记载:

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广不满百步……弄虎出焉,故名虎林。吴音承讹,转虎为武耳。

因而,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武林”,最终这座城门名称变为武林门。

由于武林门是杭州城的北大门,武林门外,历朝历代都是黄土铺地,清水遍洒,“朝廷恩泽自北而来,由此门入”,对江南情有独钟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是由此进入的杭城,因此历史上的武林门被奉为恩泽之门。

相传在当地有一个虎林山,也叫虎陵山,吴音讹为武林山,高不过三丈,广不足百步,是北山的余脉。自隋唐起,此地为京杭运河南端码头、贩米、运货、进香之人昼夜不绝,渐成闹市。元休有“北关夜市”之誉,魏标《湖墅杂诗》卷下:

栉比居物价昂,北关夜市验丰穰,更深尚未入烟散,应须用驻防。

由此可见,当时商贾辐辏之盛。

武林门地近京杭运河,每当夕阳西下,“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被元人列为“钱塘十景”之一。

因为武林门一带历来都是杭嘉湖地区的淡水鱼集散地,故民间有谣传唱“百官门外鱼担儿”。

从隋代以来,武林门外一直是沟通我国南北大运河杭州段的城北运河和城内运河的枢纽地带。从隋唐至清末,从杭州输向京城的钱、粮、鱼、盐及其他丝绸百货,主要依赖这一南北水上交通要道。

望江门是杭州的东城门之一,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称“新门”或“新开门”。元末改筑杭城后,称永昌门。清代初年,始改名“望江门”,杭州人也习称“草桥门”。

望江门外,明清以前一直是观潮胜地,历代志书中有不少记载,其中著名的有“映江楼”等。明人记载映江楼在永昌门外江边。宋时原为“烟云鱼鸟亭”。元代重建为“瞰江亭”,明代改亭建楼,方有“映江”之称。

由于层楼高耸,俯临江岸,气势雄伟,当时诗人誉为“形胜东南属此楼”。映江楼的西南,有观潮楼,又名大观楼。

据清初有人考证,“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传说为唐代江楼遗址。观潮楼右有顺济庙,祭祀浙江海神龙王,俗称海潮寺,传说钱江怒涛涌至庙前“其声愈壮”,景色十分壮观。

望江门内有德寿宫遗址,原为南宋奸相秦桧在1145年所建的府第,后来高宗赵构年老退位后居住于此,改名德寿宫。

明代作家郎瑛,曾长期居住在草桥门内景隆观前,他的笔记名著《七修类稿》就是在这里写成的。闽浙总督、抗倭名将胡宗宪在主持重建“镇海楼”完工后,曾慕名邀请徐渭代撰《镇海楼记》。

徐渭以胡宗宪所赠酬劳,在望江门附近购地十亩筑了一所别致的草庐,并以“酬字”两字作为堂名。

清代中叶以后,望江门外江岸涨沙日增,一片荒芜,仅有一些菜畦点缀其间,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的俗谚。据说望江门种菜种得最高的地方,是在城墙的上头。四五米高的墙上,种菜人搭起了窝棚。

那时候,上八府来的木排,全在这里交易。买木材的不光是杭州人,还有顺水从下三府来的乡人。“望江门外木排儿”,也是一句杭谚,这句俗谚传出的要比“望江门外菜担儿”远。

城门边有一个水龙会,水龙会不仅管理木材,还惠及地方。水龙会的锣声一响,响几声,是指哪一处发生了火警。于是,众人就拿着水龙,赶火去了。这“赶火去”,也算是杭州话中的经典。

钱塘门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1400多年以来,它和杭州城墙相终始,是杭州唯一一个从未改名易地的城门。为杭州的西城门之一。

据史料记载,宋代钱塘门一带的城墙,西薄霍山,东折至北关,形势多曲,也称为九曲城。至元末,城墙去曲取直,这段城墙几近拆尽。明代,有所修复。

宋元时期,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园囿,是杭州的人物风情繁华之地。最有名的看经楼,又名望湖楼,是观赏西湖水景的绝之佳地,苏轼有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看经楼后面是佛教名寺昭庆寺,香火如云,其时有“钱塘门外香篮儿的说法”。

清泰门是杭城古代的东门,南宋初,在其南面另辟一门叫崇新门,门近荐桥,因此亦名荐桥门。南宋末元初时,元兵攻占杭城,城门被毁。元末重建城垣,往东延伸三里筑门,名为清泰门。

清泰门俗称螺蛳门。因清泰门外水网交错,河中多产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城门建有半月形城,亦称瓮城,用以加强防御。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因而民谣有“螺蛳门外盐担儿”的说法。

清时,杭州府辖下的盐场,在清泰门外有“三保”。“三保”设有灶保3名,役使4名,属于杭州府的内部编制,负责盐场的“稽煎缉私”。盐的制作,全在这些稽缉人员的眼皮下进行。

盐场的产出,除了配给仁和、钱塘、余杭三县的“肩引”每“引”100斤外,剩下的盐全由官府出资收买。这一种“引”,每8天一换,以便核对盐商的身份。

当时的杭州,民食殷繁,盐商纷杂。钱塘与仁和两县的食盐销售,可以互相调剂,听凭盐商“互地行销”,只有余杭来的“肩引”,走的路线是有规定的。只准盐商走清泰门外前往武林门,再出观音关直至余杭,“不许饶道越走”,这也是余杭不同于直属县钱塘和仁和的最大区别。

不过,清时还有一条贩盐的规定很人性,这就是杭州府另拨仁和、钱塘两县的老年人贩盐名额300个,凭“筹”每日“止许负盐三十斤”,使无依无靠的老人能保持“易米糊口”的生活,这也是1689年康熙南巡杭州时尊老精神的发扬。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的保德门,南宋绍兴年间移门址于菜市河以西,改名为艮山门。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国之意。

艮山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艮山门因而也被称为坝子门。

1276年元兵进占杭州城,艮山门被毁。元末在保德门的故址上重建艮山门。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就为驰名中外的“杭纺”主要产地,这里丝织户与机纺作坊遍布,机纾之声,比户相闻,因此杭州民谣有“坝子门外丝篮儿”之称。

庆春门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宋末元初,元兵占领杭州城,城门被毁。元末重建,往东拓展三里,因新门临近太平桥,所以又称太平门。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故而改名庆春门。

庆春门内的庆春街,历来为杭城繁华街道之一。门外为郊区农民的菜地,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出入,故民谣有“太平门外粪担儿”之说。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涵水门,南宋绍兴年增筑杭城,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楼濒西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为历代沿用。清波门因有暗沟引湖水入城,俗称暗门。

清波门一带古迹甚多,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及书画家寓居之地,又因门通南山,古时候市民需用柴炭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

清波门一带向来是休闲赏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就在城门的西边。

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时,当时名为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盛巨石,用车运去以定城墙的基石,故名。

南宋年间在竹车门的故址上重建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门。

南宋时,候潮门以北有保安门、保安水门,它的南面是便门和南北水门,西面是六部桥,东临钱塘江。古代,杭州城内的绍兴老酒都由候潮门入城,因此,杭谚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称。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时吴越王钱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筑涌金池,筑涌金门,门濒西湖,东侧有水门。传说西湖中“金牛涌现”即在此地,因而得名。

涌金门历来都是西湖游览的通道,异常繁华。涌金门也称小金门,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涌出小金门”就是写涌金门。

涌金门早在古代就有游船码头,西湖游船多在此聚散,因而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

凤山门是古时候杭州城的南大门。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把杭州改为临安,并于南宋绍兴时期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13座,此地为大内北门和宁门所在。

后来杭城被侵占,之后的不久,南宋皇宫大内毁于战火,凤山门也遭毁。直到元代才重建城墙,在此处筑城门名凤山门,又名正阳门。

凤山门为南宋御街南端,它的旁边有六部桥,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为南宋时的政治中心。

凤山门外万松岭一带,是连接江干一带和西湖赏玩的交通要道,风景优美,成为游人骑马踏青之处,因此杭州人有“正阳门外跑马儿”的民谣。

[旁注]

杭曲 清末时由地方曲种宣卷衍变而成。初用小木鱼敲打伴奏,由两人对唱,大都演唱因果报应、惩恶劝善一类故事。后改用胡琴、三弦等弦乐伴奏。曲调有“平板”、“大陆板”等,曲目有《珍珠塔》、《黄金印》、《白蛇传》等。

隋文帝(541年~604年),即杨坚,隋朝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我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被尊为“圣人可汗”。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也是一代有为之君。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迁第一任皇帝,即宋高宗,在位35年。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1162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总督 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归附朱元璋之后,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常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后病卒于军中,追封开平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在我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三省六部 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阅读链接]

清波门也是杭州的一座古城门,始建1158年的南宋时期,“增筑杭城,为门十三”,清波门就是西城临湖的四城门之一。

元末,临湖四城门中的钱湖门被废置,西城只存清波、涌金、钱塘三门。明清时期,清波门更是成了城西南人们出入的唯一孔道。

南宋高翥在《春日湖上》写道:“清波门外放船时,尽日轻寒恋客衣。花下笑声人共语,柳边墙影燕初飞。晓风不定棠梨瘦,夜雨相连荠麦肥。最忆故山春更好,夜来先遣梦魂归。”

描绘出了那时清波门一带的诱人景色,北宋词人张先的旧庐,就在清波门外的柳州。南宋末,周煇寓居在清波门之南,他所著的笔记集子便也就名为《清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