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的典范凤阳城墙

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凤阳,一座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矗立的古城墙,它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营造的明王朝第一座都城遗址,也是明朝南京和北京两座都城的蓝本,称为明中都皇故城。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次年,统一全国。朱元璋没有采纳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建议,于1369年,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又两易其名,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南,终赐名为凤阳。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决定在凤阳建都前后,刘基一再反对,朱元璋置之不理,反而更加关心中都的建设,并于1371年亲自前往中都视察和督建。经过6年多的紧张施工,都城已初具规模。

1375年的农历四月初二,朱元璋“亲至中都验功犒劳”,当时还首先到滁阳畅游一番、喝酒写文,也没罢建中都的丝毫痕迹。但是在四月二十八回到南京的当天,却突然下诏“突罢中都役作“。

1378年,又罢开封,以南京为京师,以凤阳为陪都,仍称中都。这个巍峨雄壮、花团锦簇的中都城从此闲置,历史也从此忘记了它。

明中都罢建后,朱元璋不再复巡中都,而是多次命皇太子“出游中都,以讲武事”、“观祖宗肇基之地”。同时于此设中都留守司保卫和管理中都城和皇陵。

中都城初建成时共有内、二、外三道城墙:“外城”周长30多千米。二道城称“禁垣”,周长约7千米,高2丈。内城称“紫禁城”,周长约3千米,近似方形,高15米,墙底宽近7米、顶宽6多米。

在古老的“紫禁城”内,四周的中都城墙就是当时明朝的“天下名木”和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的“求大木”,建大社坛的“名山高爽之地”的青、黄、赤、白、黑等五色土,取自直隶应天等府并河南等10多个省。

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砌大城砖,一般都在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1厘米,重达20千克。共分为地方烧造砖、军队烧造砖、字号砖和刑狱砖四种类型,承造城砖的单位有22个府70个县及中都各卫所。

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平面近方形,规模比北京故宫还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有9座门、28街、104坊、3市、4营、2关厢、18水关。其布局严格遵守传统的对称原则,重点突出的是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

1383年,朱元璋为了纪念龙兴之地,下令把中都中的部分宫殿拆除,移建到大龙兴寺,以表达衣锦还乡的意图。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复拆500多间建筑,重建龙兴寺。清朝入关后,于1667年移凤阳县治入皇城内。1755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拆中都9门、禁垣及钟楼基座等,取砖新建凤阳府城。

此后,中都城的其他建筑或改作他用,或年久失修坍塌。虽然中都历经沧桑,但是“明中都”往日的巍峨壮丽仍然可见一斑。站在恢宏气魄的古城墙上,仍能看到殿宇基址势如山峦,门阙台基高若岗阜。

白玉石街、内金水河、金水桥等基址和故道依然存在,故宫井等几口大井仍可使用。护城河宽达7.80米,中都城北垣和东垣的土垣高出地面10米,皇城的西墙全部、南墙西段1100米基本保留着昔日的宏伟气势。

午门基部须弥座浮雕及城内石雕,是我国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珍品。午门正券两侧及凹字形楼台基部四周,总长500多米的白玉石须弥座上,龙、凤、鹿、象、麒麟、双狮绣球、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云朵、方胜等浮雕连绵不绝。

西华门、东华门和玄武门三券门洞两侧基部砖砌须弥座上,镶嵌着模压的花卉和方胜等。

已发现的7块蟠龙石础,每块2.7米见方,础面半浮雕蟠龙一圈,蟠龙圈高凸出平面0.15米,宽0.32米,外圈直径1.9米,圈外础面上雕有翔凤。据介绍,北京故宫太和殿石础直径仅为1.6米,且是素面,没有像中都宫殿石础那样“双龙五凤杂云气,巧匠一一穷雕镌”。

后世有人进行评价时说,“明中都”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特别是宫殿的布局,却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宫殿绘制了蓝图,制作了样板模式。

另外,其“左祖右社”制度的建立、中轴线空间序列及对称布局的高度完善、对都城建筑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皇城建筑特色等,无不彰显了它的历史意义、文物价值,在都城建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

明中都是朱元璋集我国2000多年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它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在我国都城建筑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旁注]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明朝的开国皇帝。1368年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我国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称为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位期间,朱棣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北京紫金城,组织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编修了《永乐大典》等。朱棣死后,庙号太宗,葬于十三陵的长陵。

蟠龙 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阅读链接]

传说当年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金銮殿快建起时,刘伯温劝说朱元璋此地不好,要向东南移一箭之地。朱元璋想,“—箭之地”反正超不出家乡,就同意了。刘伯温随即派人取来弓箭,对朱元璋说:“箭落哪儿就在哪儿改建都城”。

朱元璋一箭射到城南20多千米的殷家涧,箭刚要往下落地,被一只老鹰衔住,最后飞到南京落下。

朱元璋闻报只好改变初衷,按中都城的模样把南京扩建成都城。

还一个版本说是刘伯温派人在殷家涧等候,等箭落到这里时,立即骑马飞奔到南京。此后,那支金鹰夹住箭的地方,被人们称作“鹰夹箭”,后当地人改名“殷家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