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备——古城门
城墙是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型区域。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
城门,是古代城池四面八方之门,又称作水口。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人们进城出城,必须从城门经过。城门口还设有警卫,遇有紧急状态,则城门封闭,禁止通行。在冷兵器时代,攻城必需攻打城门,是重要的防御和守卫建筑。
拱卫京师的皇城内九城门
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16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九城门是指内城上的9座城门,按照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和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元大都建成之后,忽必烈下令施工建造了东直门。主要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
东直门的城门城台底基宽39.9米,底基厚28.8米,城台顶宽35.2米,顶进深22.9米,城台高11.5米。内侧券门高7.7米,宽6.3米,外侧券门高5.2米,宽5.3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4.8米。
城楼连廊,面阔31.5米,连廊通进深15.3米,连城台通高34米。
瓮城为正方形,四隅均为直角,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闸楼形制同朝阳门。瓮城西北角建关帝庙,瓮城门上有一单檐硬山式谯楼,其外侧墙体辟有两层箭孔。
城楼朱楹丹壁,面阔5间,进深1间,楼高34米。瓮城与城门相对之垣墙正中筑箭楼,其外侧面阔7间约32米,内侧庑座面阔5间约27米,通高30余米。
楼前、左、右三面墙体各辟箭孔4层,共有箭孔80个。门额上镶嵌的“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门洞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在1368年,明军徐达奉朱元璋的命令,占领元大都以后,对北京城进行改造,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又对北京城进行了改造,东直门变成了东北角的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交通位置更加重要。
当时建设北京所需的木材大多都是经由东直门运送进北京城的,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
清时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时在东直门设为“春场”,每至立春时顺天府尹于此鞭“春牛”“打春”。许多官仓也集中设在这里,缓缓流淌的坝河最后进入积水潭,另外一条的亚麻河通过东直门水关进入元大都,把粮食和货物都卸在崇文门地区。
东直门是当时北京9座城门中最贫的一个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市人称“东直雕像”。而且,古代的砖窑大多云集在东直门外,因此东直门不仅走拉木材车,还走拉砖瓦车。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的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在元代建成之初的齐化门与它的后世相比,不免显得简陋,仅有城楼,筑楼材质也仅为夯土而已。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进一步描述了与城门相连的城墙的形状:
域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城头仅厚三步。
可见当时城墙的形状是比较明显的梯形。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5间,通宽3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7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朝阳门在清代也曾多次被修缮,但城门形制仍未有太大特殊之处,唯一的特点就是宽度较其他城楼要大,各尺寸数据也较平则门略大。
由元至清的这段时间内,朝阳门一带是经济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门”外,就以朝阳门关厢最为热闹。
朝阳门关厢的热闹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早在隋代就已开通的这条大运河,在元代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连接北京与南方各省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
而朝阳门,正是离大运河北端重要码头,也就是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通州码头在朝阳门正东20千米,那时离京南去的官员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觐、经商的官员与客商,都要在朝阳门停。
因此,朝阳门下往来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车水马龙之景,各行各业的商人看到这巨大的商机,都争相在朝阳门关厢开设店铺。
更为重要的,这里是漕运粮食的必经之门,经大运河运达北京的南方粮米,在东便门或通州装车,通过朝阳门进城,储存在城内的各大粮仓中。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
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下宽上窄,巍然屹立。开始建筑于1267年,完成于1276年,整整10个年头。因为是用土夯成的,于是产生了如何防止雨水冲刷城土的问题,后来用千户王庆瑞建议,“以苇排编,自下彻上”。
就是用苇帘子自下往上覆盖,像人穿蓑衣一样,简称苇城或蓑城,并在文明门外设立了阴场。《析津志》记载:每年都要“收苇以蓑城”,达“百万”担之多。
在当时,文明门又叫哈达门。《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大王为何许人,已不可考。
“哈达”又讹传谐音为“哈大”、“哈德”,一些文人墨客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谐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写成“海岱门”。
明代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说:
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
海,即渤海、东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大诗人杜甫《望岳》就有这样的诗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到了清乾隆时,杨从清著的《北京形势大略》又说崇文门:
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
这只是从明人史玄《旧京遗事》上“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一语而来。
由于崇文门有个总课税司,就把“海岱”解释为“山陬海耀”,这是极为牵强的。但不管对“海岱”两字的解释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统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
明燕王朱棣原来封在北京,登上皇位之后,改年号为永乐,决定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于是从1406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于1420年建成。
改建后的北京城,首先把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向南移了800米。同时把北城拆去,东西城也拆了一部分,另建了北城。
其次,把土城改为砖城。元大都的土城虽然披上“蓑衣”,但苇帘子终不能抵挡雨水,所以在元朝一代,部分“城崩”的事经常发生,只在忽必烈时代的短短30年内,就“城崩”8次。
每次修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所费不货。明代改建的砖城也略呈梯形,下宽上窄,每行砖与每行砖之间,往上稍有凹进,以利雨水下流。
最后,把元大都的11门改为9门,南城3个门照旧,只把城门的名称改了,并将文明门改为崇文门,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到了1552年,嘉靖皇帝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计划在整个北京城外,再建筑一道外城,结果困于财力、物力,只在南城外筑成一条东西狭长的城墙,即东起广渠门、西到广宁门的外城,又叫罗城。
这样一来,昔日北京城最南面的崇文门,就成为内城。街道店铺,住户人家,出人此门的官吏商人,日益增多。
清入关以后,在城建上沿袭明制。它为了调剂在京满人官吏的收入,在《户部税则》中规定,行李不在纳税之列:
然而外吏入都,往往有应纳税之物,如续绸缎布等。
可见崇文门一带的税收颇丰。
明末以来,崇文门外是比较热闹的,大小商贩,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滢,河上架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绿柳迎风,红花邀月,秀丽非常。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1439年的明代,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
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4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5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明、清时期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
1780年和1849年,箭楼曾两度失火被毁。后来,经过修缮后,增加了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十分漂亮。可以说,正阳门箭楼从它建成的那天起,一直都是老北京的象征。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是在1419年在南拓北京南城墙时所修建的,沿称元“顺承门”之名。后来,明朝政府又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和闸楼,历经4年之后,工程全部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活5间,通宽32.6米,进深3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呈长方形,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将门楼与箭楼连接为一体。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门楼以西设有一水关,城内雨水与污水可沿明濠顺此排入南护城河。城外护城河上还有一石桥。清代的城楼规制基本沿袭明制,仅加以修葺。
宣武门内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远涉重洋入北京传教,万历皇帝准其留京。数年间,利玛窦遍游京师,1605年择吉地,在宣武门内建“礼拜堂”。
当年的礼拜堂虽然宣扬基督教,但仍是我国传统建筑样式。后来,当时任职钦天监的德国人汤若望将礼拜堂改建成具有西洋风情的建筑样式,俗称“南堂”,为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
阜成门在元代初建成时名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
“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的西垣南侧,1439年重修时改名为“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要的煤炭都是经由此门运入的。
明代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00米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000米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之后有更名为阜成门,并修筑了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
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于西直门的建造。
城内道路亦改称阜成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而城外的官道则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
1787年的乾隆时期,曾对城门和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阜成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
西直门是在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当时西直门被称为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历经18年完成。
1358年冬天,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
1368年,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后来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
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史书中曾有明代万历年间大风毁坏西直门城楼的记载,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也对西直门的城楼和箭楼进行过修葺。
西直门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米,内侧券门高8.4米,外侧券门高6.3米。
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城楼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15.6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2.7米。
瓮城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东北角建关帝庙。
建成之后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和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
门楼通高34.4米,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
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沿袭和义门之制,较内城其他门洞低。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
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庑座面阔5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
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为东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有称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
西直门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两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
1894年,光绪皇帝下令修建了西直门至颐和园的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修缮还有没有来得及完工就被中断了。
由于北京的水源地多位于北京玉泉山附近,因此,皇城中所需的御用水从玉泉山途径西直门运进北京,所以西直门又被称为“水门”。在西直门瓮城门洞中有汉白玉水纹石刻一块,故有“西直水纹”一说。
在北京,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
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朱元璋诏令将元大都改为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后出抱厦5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后来,又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9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
关于“德胜门”名字的来历,还有一番说法。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德胜门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明清两代,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相传,1778年的那一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他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德胜祈雪”。
在德胜门的东边城墙上还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
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1797年,乾隆帝62岁时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两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德胜门地区还有一处与北京息息相关的“生命线”。沿着护城河向东200米,在城墙的下方有一水道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的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小庙的下方。
多少年来,通过这一水道,城外西山和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内,滋润养育着京都的众多百姓和权贵。
安定门在元代时称为安贞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的收兵之门,京都9门中有8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安定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的制度。
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
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旁注]
硬山式 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府尹 古代官名。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京杭大运河 古名“邗沟”、“运河”,是天下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
千户 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即女真语猛安之意译。统领谋克,隶属于万户。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于万户。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10个百户所。
燕王 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王爵之一。历史上第一位燕王是燕易王,历7世,为秦统一。此后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五代初期的燕王刘守光、唐初的燕王李艺、明初的燕王朱棣等。
绸缎 泛指丝织物。古时多是有钱人家作为衣物,其颜色光滑亮丽,五彩缤纷。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我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
剪边 在我国古代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确实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彩就称作“剪边”。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琉璃瓦 据记载,琉璃源自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的东传而进入我国。最原先的代表色其实是蓝色,此外,还有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绿色和绀蓝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烧制而成的。
钦天监 古代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和回司天监并置。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元代政治家和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云海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
券门 古代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抱厦 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顾名思义,在形式上如同搂抱着正屋、厅堂。宋代管这样的建造形式的殿阁叫“龟头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厦”。
碑碣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
[阅读链接]
既然安定门是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那么安定门走什么车呢?
有人说,是兵车回城时走安定门,寓意出兵得胜,收兵自然也就是寓意安定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八旗精兵全部都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城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
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