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方形卫城的兴城古城城墙
兴城古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的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这里有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4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方形卫城。
早在辽代,就在这里设置了兴城县,后来,1428年明朝政府在此设卫建城,赐名“宁远”,清代称宁远州城,后来又重新启用兴城之名,并一直沿用。
在明朝时,为了巩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防御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扰,朝廷下令在山海关外“只设卫所,不设州县”,先后设立了25个卫,实行军政合一式管理,宁远卫就是其中之一。
1428年,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及镇守辽东太监王彦联名奏请朝廷修筑宁远城,两年后工程竣工,当时称宁远卫城。
宁远卫驻军5600多人,守城士兵战时出征,平时屯田劳作,家属也随军士从全国各地前来定居,后代逐渐繁衍。卫的长官称卫指挥使,即是一卫的军事长官,又负责审理所辖地区的民事案件,一般为三品官。这种特殊的军政体制给宁远城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墙为砖石结构,外壁包砌大青砖,内壁用不规则石块垒筑,周长3274米,高8.8米,底宽6.5米,顶宽5米,总面积66余万平方米。
墙顶外沿筑垛口,内修女儿墙。城墙四面正中各有城门一座,各城门上修筑高耸的箭楼,各门内侧沿城墙修建有蹬道。城门上部建有城楼,重檐高耸,气势雄伟壮观。
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气势巍峨。鼓楼为古代战争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更用。楼高17.2米,分为3层。
城墙东南角有一座魁星楼。楼两层,八面八角,建筑精良,内有魁星像一尊,头部像鬼,青脸红发,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犹如用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就是古书中说的“魁星点状元”。
古城内南、北、东、西4条大街十字相交。南街是古迹保存最多的街,南街中段耸立着祖氏石坊。
兴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626年和1627年,明代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之后,时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焕又主持修复并重建了宁远城。
清代入关之后撤卫建州,宁远卫城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州管辖山海关以东至锦州以西的广阔区域。
后来,又因宁远与湖南、山西和云南等省的宁远州重名,经当时的内务部批准,恢复使用辽代的兴城县县名,宁远城也就随之称为兴城。兴城城墙就是兴城古城的主体建筑。
兴城城墙整体为正方形,城墙基础用条石,外墙用青砖砌成,内墙用不规则块石垒砌,中间用夯土所筑。
城墙顶端外沿筑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护身、瞭望和射箭。内沿筑有女儿墙,高度低于垛口,起着加固城墙的作用。
用于人们行走的砖面称为“海墁”,海墁为青砖铺就,中凸外低,便于排水和减轻城墙夯土的承重压力。
城墙四面的正中各设城门,东为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威远门。城门上修筑了箭楼,俗称城门楼和城楼,为两层楼阁建筑,重檐高耸、气势巍峨。
城门旁边分别有坡形马道,供人员的上下城墙,城门外均有半圆形瓮城,与城墙连为一体。
兴城城墙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其他三个拐角处都设有角台,明清征战时期,在角台上架设火炮,平时角台上也有士兵驻扎,以加强对城墙的防御。
距离魁星楼不远处的城墙底端,有水门洞一个,是明代的排水设施。古城内的4条大街,是古城的主干道,他们因4座城门而得名,分别称为春和街、延辉街、永宁街和威远街,城中百姓根据方位分别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街道两旁分布着许多老字号店铺,其中以南街最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条街”的美誉。
4条大街呈十字形规则分布,因此又统称为十字大街,十字大街的交叉点坐落着一座钟鼓楼。钟鼓楼与城墙的4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为二层楼阁建筑,登临楼顶,城墙和古城内的景观尽收眼底。钟鼓楼是古代城市的报时中心,时称晨钟暮鼓。
在明与后金军队征战期间,镇守宁远城的明军主帅袁崇焕就坐镇在钟鼓楼上指挥作战。
兴城城墙的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其独特的设计和构造,成为明代抵御北方放牧民族的一道坚强屏障,为边防保卫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兴城城墙还具有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当时,明代在修建兴城城墙的时候,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需要,就设置了角台等军事设施,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半圆形的瓮城和便于人马通行的坡形马道。
瓮城建筑于4座城门的外侧,呈半圆形,与城墙同时兴建。瓮城突出城门之外,既体现出一种建筑美学,又可以保护城门在战斗中不被敌人轻易接近与破坏。
在实战中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在城墙上的守军仍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向城下发动还击,而敌军一旦身陷半圆形的瓮城之内,人马很难脱身,成语“瓮中捉鳖”可以说是对瓮城功能最生动地描述。
兴城城墙4座城楼的造型体现出明代北方的建筑风格,它的砖木结构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特点。城楼建在拱形的城门洞之上,与钟鼓楼一样是一座二层楼阁建筑,面阔8.9米,进深4.5米,内有楼梯登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城楼顶端为青色筒瓦和板瓦覆盖,正脊两端有吻兽装饰,戗脊上的垂兽和檐角前部装饰的跑兽神态栩栩如生。
按照明代的城墙规制,不同级别的城楼上装饰的跑兽数目是不一样的,宁远卫城城楼檐角装饰的跑兽有天马、海马和狮子三种,其中,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身,狮子则代表勇猛和威严,它们的寓意与这座军事防御型城墙的特色可谓不谋而合。
兴城城墙的内壁也很有特色。为了使城墙坚固,具有强大的支撑力,避免内心的夯土松动,城墙在建筑之初就用不规则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远望去颜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称之为“虎皮毛石墙”。
兴城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从建筑上讲,兴城城墙的选址得体,恰好处在山水围河的平原地带,十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背山可以抵挡冬天北来的寒流,抱阳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保障生活及灌溉供水,还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对城内居民十分有利。
我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兴城城墙的规划和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兴城城墙建成正方形,是取传统宇宙观的“天圆地方”,予以大地沉稳和永无销毁之意。兴城城墙的周长及城门数、街路数均为偶数,体现了古代哲学中数的思辨思想。
[旁注]
卫所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爱新觉罗氏。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兵部 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代兵部只管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不涉兵权。
魁星“奎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同时,魁星还是我国古代的传说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一说字自如,是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名将。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
筒瓦 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黏土为材料。筒瓦为阳瓦,覆盖屋顶时,舌端朝上,相互叠扣。它与板瓦、瓦当相配,用于重要的建筑物上。
吻兽 即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
天圆地方 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阅读链接]
兴城城墙东南角处,有座魁星楼,里面供着一手拿斗一手拿笔的魁星。
那时,宁远州南门外住着个姓程的粮行掌柜,号称“亏心鬼”,干尽了坏事。一年,亏心鬼去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去观楼,但是他魁和亏不分,便指着魁星楼问一个老秀才:“它怎么叫亏心楼呢?”
老秀才一见是亏心鬼,气不打一处来,就道:“里边是亏心神,生前亏心事干得太多了,死后就成了神!阎王给了他一个斗,去量一个人的亏心程度。亏心大的他用笔点一下,晚上牛头马面就会来抓他入地狱,上刀山、下油锅,最后打断他的腿!”
亏心鬼一听可真吓坏了,恰巧一阵风吹来,吹动了笔下的转盘,正好指向亏心鬼,亏心鬼以为魁星要点他,竟然跑回家叫了三天三夜,活活地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