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防水功能的临海城墙
我国的城墙,非常注重地形的选择,往往依险而筑。如果在山地,则多建在山脊或陡崖上,使之更加高峻难攀。如果在平地,则通常选择江河沿岸,以形成江河和城墙两重障碍。
浙江台州临海古城墙的营建,就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创者、明代临海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以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插天,虽鸟道亦无”的描述,简洁地勾勒了它险要的地貌。
城墙的北面在北固山上随势逶迤。北固山,旧称龙顾山,因其山形酷似一条首尾相顾的卧龙而名。此山山形险要,自古以来就是临海的天然屏障,固若金汤,所以又被称为大固山,又因其横贯临海城的北面,多称之北固山。
北固山的西北角是山的最高处,西面城墙从这里开始南向急下,下至山脚便是城的西门朝天门。从朝天门开始继续南伸,然后转而向东,直至东城墙,西、南两面统统濒灵江而筑。
灵江如一条巨大的玉带,箍在古城的腰际,成为古城天堑。城墙砖砌,周长有6287米,平面大体呈方形,因东墙被拆,为“C”字形半围合状。北墙长约2300米,是后来在原墙的墙基上重修而成的。西、南两面沿江城墙长约2370米,高度一般为7米,有靖越、兴善、镇宁和朝天四门瓮城。
城墙以主体墙身为线,以敌台、城门瓮城为重点,点线结合、以点护线,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城墙外侧迎敌方向筑有齿形垛口。
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瞭望口,用来瞭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内侧筑有较矮的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城门。
敌台分为两种,一种是骑墙的空心敌台,一种是凸出一部分于墙身以外的墙台,俗称马面。空心敌台是明代戚继光的创造,骑墙而建,高两层,有梯相通。上层为平台,平台四周有齿状的垛口和射孔,有指挥和防御的双重作用。
下层为空层,可驻军和贮存武器。马面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可从侧翼射杀敌人,阻止或削弱敌方的攻城能力。
城门平时是进出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木门。城门上方筑有城门楼,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
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则筑有“∪”形的瓮城,大城外套了个大瓮般的小城,增大了防御纵深,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临海是诸水交汇之地,又近东海,一旦出现暴雨,兼以东海大潮倒灌,不得流泄,必成汪洋。历朝历代,水灾频繁,其严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
洪水甚至比战争更加威胁着古城,元代学人周润祖在《重修捍城江岸记》中就曾明确地指出:
台固水国,倚城以为命。
也正因此,古城在宋元交替之际逃过了一场大劫。元统一全国以后,担心各地割据抵抗,因此下令尽堕天下城郭,而台州府城临海恰恰例外,就是因为它还具备了防备水患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府城城市防洪的作用和地位总体上还要超过军事防御功能,所以古城构造因防洪需要变得极其独特。
一是城门构造独特,除采用大木门启闭外,在木门外侧做好防洪闸槽,每逢大水,便用槽木叠闭。此外,为防城门进水,大门的高度均明显高于城门的拱券。
二是马面构造独特。普通马面都呈方形外凸之状,唯独临海不然,在西南临江迎水一带的马面,采用方弧结合或方斜结合,迎水面做成圆弧或斜形,这对军事防御不会造成多少影响,但大大降低了江水的冲击力。这就充分显示了临海人民的创造性,在全国古城墙中尚属孤例。
三是在西、南两面沿江一带城墙的外侧固以捍城,内侧则加筑护城,以增强其防洪能力。捍城沿城角而筑,宽一米半、高两米左右。护城与捍城相似,但比捍城要高。捍城和护城是台州城一大特色,大多城池没有这一形制。
城市防洪功能,不但使台州府城在构造上独树一帜,更因其功能的特殊性避免了出于政治需要的毁城行动,延续了古城历史的完整性,被誉为“江南长城”。
“不上古城走,枉在江南游”,飞舞盘旋的古城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镶嵌在古城中心。
这座江南长城,从东北角的览胜门出发,穿过“雄镇东南”石牌坊,登上198级的好汉坡,便是雄伟的览胜门,门上有楼,楼名“顾景”。
览胜、顾景,说得不虚。回首四顾,视野开阔,远可观巾山叠翠,群塔笔立,近可赏东湖毓秀,车水马龙,湖光山色皆在一览之中。
从顾景楼往前,便是江南长城最为陡峭的“百步峻”。上了百步峻,一座高楼巍然耸立,虎踞龙盘,便是城墙东段的最高点白云楼了。楼高多白云,常在飘渺中,令人心驰神往。
白云楼往下,山势渐缓,两侧古木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显灵秀。雉堞连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便如平平仄仄的长短句,骑墙的敌台,便做了它的句逗。一阙古词,便在山间婉转吟唱。
至北固门,过门百米,有一处三层九重环的白色建筑,是望天台。望天台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筑台祭天称王的地方,一派皇家气象。一段远去的历史,传来悠悠回响。
从望天台沿城墙而下,便是烟霞阁。滚滚灵江,阁下而过。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映射,水气如烟,烟霞阁因而得名。烟霞阁往下,山势陡峭,逶迤曲折,被誉为“江南八达岭”,岭脚即是朝天门。
到了朝天门,城墙不再踞山而构,而是傍江而筑。过朝天门,在墙上行走,便如履平地,非常轻松了。途中经望江门,再经镇宁门,然后至兴善门,侧绕巾山,达于靖越门,到灵江大桥附近。
这一段是古城墙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完好的城门及瓮城,构造独特的、为减缓水流冲击而设置的马面,令人驻足。
墙台上时不时出现一门威武的铁炮,隐隐传递几分争战之气。墙外则是一派开阔平和的江南景致,灵江如带,波光闪烁。远山献翠,环抱而去。
古城墙不但自身就是一道风景,妙的是还把临海的主要景点串成一线,“平波数顷万峰前,一片丹青画不全。幽榭小桥横翠水,茂林修竹锁轻烟。”其中三个出口,每一个都通向一片风景。
北固门旁为城隍庙的出口。城隍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最引人注目的是庙旁一棵有着1400多年树龄的隋代古樟,虽被雷火劈过,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铁骨铮铮,叶茂枝旺,生机盎然。
朝天门外则是西门古街。西门古街是台州府城历史上西出通往杭金衢的必经之路,状元楼、迎春里、灵江酒坊等标志性建筑古色古香,百年老店重新开放,再现了千年府城浓厚的人文历史和当年繁华的商业盛况。
在兴善门外则是龙兴寺、紫阳古街和巾山。龙兴寺始建于唐,为鉴真大师第四次东渡扶桑住锡之地,又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大师求法受戒的母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寺内千佛塔挺拔俊美,是台州唯一的元塔。
从龙兴寺往西10余米,便是紫阳古街。紫阳古街因紫阳真人而得名。紫阳真人即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为南宋台州人。长约千米的古街上,弥漫着古建筑、古石板路、古商店、古迹名胜、古民俗风情的“五古”之味,得慢慢品,才品得出滋味。
龙兴寺往上即是巾山。巾山古称“一郡游观之胜”,双塔参天,秀绝江南,名胜古迹众多。临海城墙恰似一壶浓浓的陈年老酒,在历史与文化的土壤里越埋越醇,扑鼻的香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领略它独到的风采。
[旁注]
王士性(1547年~1598年),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1577年中进士之后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和南京鸿胪寺正卿等,不久致仕归里。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拱券 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牌坊 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平仄 即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祭天 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起源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在唐朝,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都必须先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所以也有状元之称。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丹法强调“返璞归真,以简驭繁,慢中求快”。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阅读链接]
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令“东南海寇,闻之胆寒”,此后百年之间海疆清平无扰。谭纶和戚继光的抗倭大捷,城墙起了很大的作用,朝野之间都有所闻。
到了1567年,北方游牧部落又频繁南下侵扰,于是朝廷计议修复京北长城来抵御北方敌寇。于是,谭纶和戚继光奉召回京指挥修城抗敌。
但是北方兵士没有建造空心敌台的技术,于是急调3000台州“南兵”来到北方,指导和监督,从此以后,包括“八达岭”长城在内的北方城墙也有了这些先进的设施。
从时间上说,是先有了临海古城墙,才有了明八达岭长城。从技术上说,临海城墙是明“八达岭”长城的范本。两段城墙,一脉相承,把临海古城墙称作江南“八达岭”是非常妥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