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机构和祭祀场所的兴建

皇城城垣上的7座城门是后来才修建的。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府六部”朝廷官署的所在地。

朝廷一级的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

《洪武京城图志·序》记载:“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说的就是这种布局。

在千步廊后面,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

朱元璋自1368年从“旧内”迁入“新宫”后,原来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为应天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的南京城一分为二,由江宁县和上元县分管。

江宁县署设在京城聚宝门内镇淮桥西北,上元县署设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当数量的朝廷及地方官署,散布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钦天监,钦天监相当于古代的天文台,在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上,设有明代的“观象台”,由“钦天监”管理,又名“钦天台”,所以鸡笼山在明代也叫“钦天山”。

1385年,朱元璋将观象台扩建为国家天文台,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还要早290年。明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和圭表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

在朝廷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没有设在洪武门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今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

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间建造的大概念来看,这些“大围墙”虽然不能与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确实相当可观。

当时朝廷全面负责南京建造的机构是工部,而且作为其首要的任务。具体负责南京建造工程的单位是营缮所,仍归工部管辖。该项所位于现在南京通济门大街上。

过了外五龙桥就是承天门,这座城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后来,朱元璋下令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

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唯一的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是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

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也就是玄学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朱元璋在南京时期,虽然一再强调要生活简朴,但迷信风水龙脉的朱元璋,在建造殿堂坛庙时,却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工艺之考究,令人瞠目。

以祭祀的坛庙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20多座。

当然,这些建筑现已无存,我们只能通过史料中的文字,来想象当年散布于南京城墙内外的这些建筑的模样和规制。

圜丘建于1367年,是祭“天”之所。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南面,仿汉制为坛二层。第一层宽约21米,高约25米,四面有台阶。正南台阶有九级,宽约2.85米;东、西、北四面的台阶也有9级,但是这三面的台阶明显要比正南面的台阶窄很多。从坛的表面直至坛基,全部用琉璃砖垒砌,四面以琉璃栏杆围绕。

第二层周围坛面宽约8米,高约2.5米。正南有9级台阶,宽约3.8米;东、南、北一样是9级台阶,都是比正南面的台阶略窄一些,坛面以及栏杆都和第一层一样。

方丘是祭“地”之所。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

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

社稷坛初建于1367年,用于祭祀土神和谷神之所。据史书记载:

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

早期的社稷坛,实际是“社坛”和“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直至1377年,才“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太庙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位于宫城东南,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向。不同祖先分居不同的庙宇之内。

史书记载: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

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

洪武八年,改建太庙,前殿后寝,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侧。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庙宇,要算设置在鸡鸣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如:帝王庙、城隍庙、真武庙、卞壶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等,号称“十庙”。

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象,显然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

洪武年间在南京建造的坛庙还不仅仅这些,如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

应该说,朱元璋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实际上反映了他因出身卑微而荣登九五之尊后的一种文化上和心态上的需求。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一处处精神寄托的场所,更是朱元璋借庙堂、神明思想以控制民众思想、用以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已。

[旁注]

詹事府 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事务的机构。詹事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少詹事为詹事之副手。明太祖对太子的教育很重视,既不随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设一套较前代完备的东宫官员制度,以训导和教育太子。

浑仪 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

社稷坛 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

宦官 是我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谷神 是生养之神,他可称为是原始的母体。万物都从这原始母体之门产生,可以说他是万物的本根。他绵绵不绝,似亡实存,使用他永远不会穷尽。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属自然神。

晏公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只怪物,面如黑漆,浓眉横髯,常年于海上兴风作浪。被海上保佑船只平安的女神妈祖投绳缚妖后,收为部下。后成为妈祖部下总管,职责是护卫海上的船民。

千步廊 是皇宫前御街两侧的走廊和房屋。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的作用,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北宋汴京大内正门宣德楼前御街两侧已设很长的长廊。自金至明清,皇宫前面御街均有“千步廊”。

钦天山 位于南京鼓楼东面,北依台城、玄武湖,西连鼓楼岗,东连覆舟山,因刘宋时山上建立日观台而得名。古名“鸡鸣山”,因形似鸡笼又名“鸡笼山”,明时“国朝于山巅置仪表,以测玄纬,名观象台,更名钦天山”。

[阅读链接]

《明实录》记载,1421年初,永乐皇帝下诏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于是南京的天地坛就此荒废。

为了保持南京古都的天地坛格局,永乐皇帝又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天地坛,这就是后来的天坛和地坛,这种合祭天地的做法也是从南京沿袭而来。

至清朝嘉靖皇帝时,南京的天地坛又将改建成天坛和地坛的分设。在现存的南京天地坛地址上,还有天坛埂,石券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