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命人修缮御花园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和清朝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按照慈禧生前的安排,光绪的五弟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继承了皇位,光绪的皇后静芬做了皇太后,即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坐上太后的宝座以后,她为紫禁城的修建做了一件大事,这便是对紫禁城御花园的修建。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1420年。以后曾有修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

御花园主体建筑钦安殿左右有4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倚北宫墙用太湖石叠筑的石山“堆秀”,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叠石手法甚为新颖。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后重阳节登高的去处。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

御花园甬道原先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先用筛净的黄土垫底,再用细瓦条砌出图案轮廓,然后用桐油调制石灰等材料作为填充剂,镶入五彩卵石,用木砖拍平,晾干定型。

彩石路面,古朴别致。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这里是帝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赏月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御花园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

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棵,散布园内各处。那些参天古树孤独而苍凉的矗立着,任时间的利刃在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千回百转的时光交错中,留下的是那曾经的沧桑。

园中放置的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

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旁注]

重檐盝顶式 盝顶的特点是顶部是平的,有4条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用于殿阁的顶部就是封顶的,但用于仓库的、井亭的就不用封顶,而是露天的。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的建筑中很多房屋都是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

天圆地方 是我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这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隆裕太后(1868年~1913年),姓叶赫那拉氏,讳静芬,为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第二年立为皇后。死后与光绪帝合葬崇陵。

[阅读链接]

在御花园内,有一棵被封为“遮阴侯”的古柏,它在园中名气最大。此树高7.8米,树围0.9米。它虽貌不出众,所在的位置也不显赫,但怎么会得此殊荣呢?

相传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气很热,随从人等个个汗流浃背,唯有乾隆爽身惬意。回朝后,乾隆皇帝在园中游玩来到此树前,一太监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时此树枯萎。皇上一回来此树又茂盛起来了,看来是此树随皇上一同去了江南。

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别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却很凉爽,再听太监这么一说,想必此树暗中为我遮阴,不禁心中大喜,便赐封此古柏为“遮阴侯”。后来还为它题写了《柏树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树旁的搞藻堂西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