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之内尽显帝王神圣

朱元璋指令下面的人设计南京皇宫的时候,就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一定要庄严神圣。

从社会底层挣脱出来的朱元璋总是希望自己显得高贵一些,神圣一些。打着神圣的幌子,自然能让下面的人从内心里对自己俯首帖耳。

朱元璋手下的工匠们不敢怠慢,日夜操劳,终于满足了朱元璋的要求。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整个明代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这一系列建筑的主旨以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4个城垣最里边的一个,有御河环绕。

宫城是在1366年,由精通风水之术的刘伯温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图形似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950米,东西宽约750米,周长约3400米。

在宫城墙体之上在,最早开有4座城门,1382年改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

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取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午门前,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发布公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

《明史·刑法志》曾被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赞许为“淋漓痛切,以为后王殷鉴”,其中主要说的就是廷杖和厂卫这两项明朝独有的制度。

《刑法志》认为,廷杖是明朝的发明:

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而明史专家吴晗说:

廷杖始于元代,元代中书省长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记载。朱元璋较元代实行得更普遍、更厉害,无论多大的官员,只要皇帝一不高兴,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顿。

最初,执行廷杖的例子并不多。皇帝的本意,也许不过是借此树立威风、叫臣下老实听话罢了。但是由于有了以上的好处,廷杖执行者就更有热情使之“制度化”了。

从午门进入,有宫墙环绕,在午门内的神道尽头,有一座直通陵宫的桥梁,一字排列5座,又称“五龙桥”。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做石构单曲拱桥样式。现在仅存中间3座,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螃首和护栏望柱。

过了五龙桥,便是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

据说当年皇太孙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储后,他的几个叔叔不服,皇太孙朱允炆曾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东角门上商讨过对策。

东角门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到文华殿,也可通东华门;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到武英殿,也可通西华门。

在宫城的城门中,目前午门的墙体部分遗留下来,只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损毁灭失,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西华门已毁。

过奉天门就是皇宫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体,上面覆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銮宝殿”。

它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朱元璋的创业之处,励精图治,他是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与历代皇帝不同的是,他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下属各部有185种事件必须当面请示皇帝。

奉天殿旁左边的房子向西边的称“文楼”,右边的房子向东边的称“武楼”。

奉天殿的后面是华盖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渗金圆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

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每逢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再向后去就是谨身殿,其规模仅次于金銮殿,也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以奉天、华盖、谨身这三座宏伟的建筑为主,构成了宫城办公区的主体部分。

[旁注]

紫垣 也叫紫微宫,简称紫宫,紫垣原来是指天上的紫微星,后来传说中天帝的宫殿,在紫微星内。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紫垣,紫禁城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左掖门 掖,是架着胳膊,扶持的意思。左掖门是指皇宫大门旁边的靠左侧的小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大门进出,所以在大门边上设置小门,是出于封建社会礼法的需要。

廷杖 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隋朝,另一说法说是唐代,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太监和锦衣卫行刑。

风水 本为相地之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太常寺卿 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至南朝梁陈与北魏始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为太常寺的长官。历代沿置。

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凌晨3时,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时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早朝时,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飞檐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它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朱允炆 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他对政府内部的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也使他自己能实施他的新政策。看来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这让他的四叔朱棣找到了造反的借口,在朱棣的大军逼近南京的时候,朱允炆下落不明。

[阅读链接]

南京皇宫的三大殿到新中国成立前就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三大殿遗址台基位于中山东路南大门内。

这些台基用斩假石砌成,各台基均高1.05米,它们虽在原址,但规模比原样小,属示意性物体。

其中,奉天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华盖殿长25米,宽25米,面积625平方米;谨身殿长47米,宽26.5米,面积1245.5平方米。

三大殿上共摆放明皇宫石柱础44个,虽均系从遗址发掘出,因无法考证各石柱础原系何殿、何宫、何楼之物,故摆放位置非原位。三大殿四周配植黄杨绿篱3圈,示意为须弥座台阶,外围为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