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时修建的议政宫殿

沈阳故宫中宫殿数量极多,在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最为重要的也是皇上使用最多的宫殿,就是他们商议国家大事的宫殿——大政殿,也就是皇上处理政务的地方。

大政殿建于1625年,设计之初是作为努尔哈赤的金銮殿来使用的,最早称为“大衙门”,俗称“八角殿”,1636 年定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期更名为“大政殿”。

大政殿位于东路院落正北居中,为八角形尖顶的建筑,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绿色瓦饰,在殿身内部使用一圈柱列与斗拱,从空间的使用性质说是使建筑内部空间形成内外两部分,形成回字形的槽形空间。

沿殿前台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条蟠柱金龙。金龙翘首扬爪、盘旋直上、呼之欲出。大殿内,地坪正中为木雕金漆宝座,背倚巨大的木雕金漆屏风。殿内顶棚朝廷,雕刻降龙藻井,四周则配以木雕垂莲、福、禄、寿、喜字天花和梵文。

内柱柱头之间全部用透雕花板连接。殿内还高悬乾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题的匾联。尤其令人感叹的是,这座金碧辉煌、雄伟巍峨的大殿,从里到外竟然没有一根铁钉子。

八面殿身均设隔扇门,每面6扇。殿身坐落在每边长9米,高7米的须弥座台基上,从地面算起,殿总高21米。

台基东、南、西、北四出踏跺,东西各9级,北为12级,正南两组15级踏跺,正中有御路夹云龙石雕,通向阶下月台。

设计者没有采用满族传统的硬山建筑形式,而是打破常规选择了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式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造型用在皇家的主要议政建筑上是很少见的。

它一方面象征了满族自建立八旗制度以后,对数字“八”的一种偏爱,也呼应了坐落于东路院落中的八旗亭的造型;另一方面,这种造型也是具有游牧民族特点的军营帷帐形式的一种固定化模式。

大政殿建立之初的作用是作为努尔哈赤的“金銮殿”,但宫殿尚未建成使用,努尔哈赤就病逝了,因此它并未发挥设计之初的功用。

皇太极时期才将大政殿修建完好,但其作用却发生了变化,而将其作为议会、集会等重大活动的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诸如皇帝继位、宣布重大军事活动的进军令、颁布大赦令等重要政令、迎接凯旋将士、举行国宴等重要仪式都要在此举行。

史料记载,大政殿的首次使用是在1627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太极在这里举行新春典礼。清入关以后,沈阳故宫作为陪都宫殿,常朝和举行朝贺礼以及东巡谒陵期间颁诏和筵宴均在大政殿举行。

十王亭作为东路努尔哈赤时期“诸王议政之所”,是由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组成,分别按照八旗的等级方位分布在大政殿前广场的两侧。

十王亭说是“亭”实际上也是10座“宫殿”建筑。10座宫殿的规模、形制、样式比较类似但是大小略有不同。十王亭为歇山卷棚顶周围廊亭式建筑,青砖青瓦,红柱红门,外廊四角各3根柱子。室内仅一间见方,没有柱子支撑。

十王亭即是努尔哈赤修建,左右翼王亭就不说了,因为翻遍清史也没有关于左右翼王的记载,究竟这两座亭子是不是摆设也未可知。

单说八旗王亭,努尔哈赤其实是以亲疏以及自己宠溺来定排序的,左右两边的第一层次由北向南,以北为上是自己亲统的镶黄和正黄。

两边的第二层次是正白和正红,正白是皇太极的,这是努尔哈赤最为中意的接班人,正红旗是代善的,这是他嘱咐持国的次子。

第三层次是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长子长孙多铎的镶白旗和代善长子的镶红旗;第四层次的则是自己最不喜欢的五子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和被他宰掉的兄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

十王亭由北向南,亭子的规模是越来越小的,由此可见一斑,努尔哈赤定十王亭尊卑时,确是以自己亲疏喜好排列建造的。

当年十王坐殿办公的时候可以坐在面向广场的炕上,这也是不同于其他议政建筑的特点。十王亭的这种实用性的室内空间布局的特点,是与其建筑的使用方式分不开的。

崇政殿坐落在沈阳故宫的中路,是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也是沈阳故宫的正殿,是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崇政殿为5间9檩硬山式建筑,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南北均为红色隔扇门,前后辟有檐廊和台阶,并有精美的石雕栏杆装点,古朴秀丽。

殿顶为黄色琉璃瓦,绿色剪边,在正脊、垂脊、博风、山花等部位,设有黄、绿、蓝色的琉璃构件,上面雕有行龙、宝珠、瑞草等图案,将殿檐打扮得绚丽多彩,好像为殿檐镶嵌上了彩色的花链。

殿顶四角装饰着多种颜色的羊、狮、龙、海马等脊兽,栩栩如生,充满活力。山墙的墀头装饰着彩色的飞龙、麒麟等琉璃图案,更加彰显了皇家建筑的华丽与尊贵的气概。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后檐廊上各有6根红色的方形檐柱,柱顶部分各有一龙头和前爪探出廊外,目视远方,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而龙尾却留在了殿内。整体看去,仿佛是12条巨龙从殿内飞出。那雄姿让人赞叹,那气势使人震撼。

在殿前的石阶下,连着宽敞的白石青砖月台,和崇政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月台的东南角立有日晷,西南角设有嘉量亭,均为大理石雕造而成。日晷为古代计时器,嘉量为古代计量器,两种物件象征着皇权主张的公平和正义。

崇政殿的外观,纯朴大方又有华丽的气质,精美紧凑不失壮观的景色,其多彩的视觉与其建筑外形和谐相映,既体现了宫廷的高贵,又透露出浓郁的地方民间气息,充分展示了满族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在国内宫殿建筑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崇政殿的里面,更是秀丽迷人,肃穆威严。殿堂内5间贯通,不设隔断,没有吊棚,上上下下横竖交错的殿柱梁架一览无余,所有的木架构都装饰着彩绘或雕刻,形成了一处彩云飘逸、百花吐艳、龙飞凤舞的多样空间。

你能看见那大大小小的梁架如同一道道腾空飞舞的彩带,粗壮的殿柱携带着盘龙拔地而起,椽间望板上的万朵浮云托起了蓝色的天空。身临其处,仿佛是来到了美丽的仙境。

在清军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在崇政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典礼,庆祝自己祭陵大典成功。为了表达对崇政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皇帝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在殿内,成为后人永久的记忆。

崇政殿见证了皇太极时期的辉煌。大清建立以后,八旗军不断取得胜利,崇政殿也跟着热闹非常。元旦、万寿节、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以及接待外邦宾客来盛京进贡、朝觐等都是在崇政殿隆重举行。

崇政殿是在后金政权建立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按照本民族所喜爱的火爆热烈和纯朴自然的审美习俗,建造了大清国的第一座“金銮殿”,并以此开辟了大清的历史征程,从而充分反映出崇政殿的功德与价值。

迪光殿是一座三间歇山前后廊式建筑,建于1746年至1748年间,为清帝东巡期间驻跸时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之所。

迪光殿之名为乾隆皇帝钦定。迪,语出《尚书》太上篇,有“启迪”之意;光,语自《易经》的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享”。迪光,即“欲迪”、“祖宗谟烈”之光。

迪光殿又称“别殿”、“便殿”。殿内地坪正中陈设着红雕漆屏风、宝座、香炉等。屏风因其“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王权尊贵的标志和象征。

迪光殿屏风上刻嘉庆皇帝“御制瑞树歌”,共269字,用以警示皇帝本人时刻不忘祖宗创业的艰辛。屏风前的宝座雕漆精妙,开光处刻画着太平有象、万方来朝,用以显示八方归顺,天下一统的美好寓意。

宝座左右各摆设云石面方几一架,上各有一尊碧玉雕像驮宝瓶,寓意江山永固,天下太平。宝座前方两侧各陈设一只瑞兽。

我国古代传说,这种神异瑞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语言。殿内设瑞兽,用来显示帝王开张圣听之贤德。

迪光殿东西间的东西墙上,各悬漆制挂屏一面,其下条案上陈设着青花贯耳瓶、青花双耳瓶和青花葫芦瓶、霁红瓶。另外,东西两侧各设插屏式大型门厅镜一面,它们除了有屏风的功能外,还告诫皇帝要正身廉直,不忘反省言行的得失。

迪光殿前是东西配殿;殿后是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和七间殿,由前后长廊相连。整组建筑极其精制,包括殿宫、轩榭、门廊等,各个细部在内的建筑造型和宫内陈设,都倍加推敲,穷尽曲径通幽之妙,富贵华丽。

[旁注]

宝座 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础上崇饰增华来显示统治者的无上尊贵。宝座一般都施以云龙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

梵文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做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攒尖顶 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脊兽 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朝觐 一般特指大臣进宫拜见皇帝,给皇帝行叩拜之礼。后来引用到宗教上,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中都有类似的对教派的神进行叩拜的仪式。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代善(1583年~1648年),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也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初封大贝勒,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勇武善战,多有战功。他对清朝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1649年)清初传奇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他与哥哥多尔衮都是覆灭明朝的元勋。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后金的四大贝勒之一。他骁勇善战,在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因涉嫌谋反被处死。

[阅读链接]

传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建了大政殿以后,从里至外怎么看怎么漂亮,只有一件事觉得不可心,就是殿内缺少一块大匾。于是努尔哈赤传下旨意,命在各处张贴告示,向天下读书人征集匾文。

有一天,努尔哈赤从各地献来的匾文中,看到有一份写了这样四句:“木多一撇,正少一横,一点不见,两点全欠”。

努尔哈赤想了很久也没有明白上面的意思,后来,写这份匾文的书生告诉努尔哈赤,这是“移步视钦”的意思。其意思是提醒努尔哈赤身为一国之君,坐在龙庭宝座上要时时以国事为重,别忘了老百姓,常到下面体察民情,那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努尔哈赤觉得书生说得很有道理,便命书生把这4个大字写在匾上,高高地挂在了大政殿内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