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兴建御用藏书阁

作为皇帝,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充裕,才能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处理国内纷繁的政务。文溯阁就是在这个需求之下建立的皇帝御用的图书馆。

文溯阁建于1781年至1783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取“溯涧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处盛世仍不忘祖先开基创业之艰难,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因此取名为“文溯阁”。

文溯阁的建筑颇为奇特。它是在故宫的西路增建的。故宫西路的宫殿百余间,主要布局却是分为两区,由南至北前部是嘉荫堂、戏台,后面是文溯阁。

文溯阁,的色彩与其他宫殿截然不同。一般宫殿殿顶都采用黄琉璃瓦绿剪边及五彩饰件,而文溯阁用的则是黑色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他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

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它之所以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是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碑亭顶为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碑亭内石碑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4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四库全书结构严谨,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保留下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所以才专门修建文溯阁来收藏此书。

因为文溯阁里的藏书数量很多,不太方便皇帝随时取用阅读,所以皇帝就特别修建了仰熙斋作为自己的御书房,这个地方还是皇帝读书吟诗的场所。

仰熙斋与文溯阁的功能关系比较紧密,在布局上通过高于院落的御阶和院周的抄手游廊将仰熙斋与文溯阁相连,形成了西路围合的又一组院落。

仰熙斋为面阔7间前后廊硬山式建筑,屋顶覆黄琉璃瓦绿剪边。仅明间前后各开4扇隔扇门,其余6间均设支摘窗。建筑通面阔约23米,室内进深很小。仰熙斋的东西两侧还建有耳房两间,作为侍从候传之处。

东耳房与仰熙斋通过东尽间南向的小隔扇门联系,西耳房则通过仰熙斋东山墙上的旁门之间联系,通过院两侧的抄手游廊取用书籍很是方便,即便在阴雨天也不会影响书籍的取阅。

清朝的皇帝对汉文化是很推崇的,所以他们很愿意多花时间在读汉学著作,对于儒家文化的吸收和传播,满汉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清朝的皇帝做得相当出色,皇帝对汉文化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

所以让清朝的江山维持200多年。有了这样的成绩,估计也是和这两所提供图书阅读的文溯阁和仰熙斋有着密切关系。

[旁注]

《四库全书》 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10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

抄手游廊 其名字是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也称安钦,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浙江省鄞县人,1532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天一阁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阅读链接]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修四库全书呢?很多人觉得乾隆帝是好大喜功,自己的江山治理得还算不错,想着著书立说,给自己歌功颂德。

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样的。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时刻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不稳固,所以要借修四库全书之名来彻查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对朝廷是否有异心。

搜罗来的书籍中,凡是对统治者不利的一律销毁。对于其中有异心的知识分子实施杀戮。这才是修四库全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