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申卡》

□〔前苏联〕阿菲诺根诺夫

《玛申卡》是苏联作家阿菲诺根诺夫作品,写于1940年。

奥卡耶莫夫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古文字学,成绩卓著,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学者、教授。但他性格怪僻,不问政治,晚年生活很孤独。老伴死了,他和儿媳维拉的关系又不好:公公嫌媳妇任性,爱搬弄是非,媳妇嫌公公固执,老自以为是,很难相处。一家人总是别别扭扭。维拉终于在一次家庭争吵之后离家出走。儿子尼古拉不久也离开了父亲,和维拉生活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女儿,叫玛申卡,从小喜爱音乐,父亲常常教她唱歌。玛申卡13岁时父亲病故,留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2年后,维拉要嫁人,玛申卡不愿同继父住在一起,便离开妈妈只身来到爷爷家。

奥卡耶莫夫多年来一人生活,清静惯了,对孙女的突然来临,很是冷淡。他担心家里有孩子会妨碍他的科研工作。他一再嘱咐玛申卡不要打扰他工作,不要乱动他桌上的东西……尽管这样,他还是因为孙女的到来而心事重重。他想到马上就得去为玛申卡办转学手续,两三年后她还要恋爱、结婚、生孩子……麻烦事一大堆,心中甚是烦恼。这一切,玛申卡都看在眼里,因此她很少去爷爷屋里,每日放学回来,只是同女佣人呆在厨房和餐室里。

奥卡耶莫夫有个朋友叫列昂尼德,是个地质勘探工程师,35岁了还未结婚,为人热情正直。他一听说是奥卡耶莫夫教授的孙女来了,很替老人感到高兴,他说这正是老教授孤独生活中所缺的一个人。他衷心地向教授祝贺,还热心地把自己刚认识不久的一个音乐教师尼娜叫来,请她辅导玛申卡唱歌。老教授对列昂尼德的一片好心哭笑不得,只能勉强答应,希望她们不要过分打扰他。

事情凑巧,玛申卡学校通知开家长会,老教授只得前往,不料出门跌了一跤,摔伤了右脚,躺在家里养病。这更使他感到孩子的确是个包袱。这时从餐室里又传来尼娜同玛申卡练唱的声音,使老人心里更加烦躁。

玛申卡在家里感到很寂寞,很想和同学们多谈谈。她有个同班同学维加,此人母亲已死,受父亲的影响,学得轻浮,说话流里流气。他在玛申卡面前装出一副对生活感到失望、孤独的神态,骗取了玛申卡对他的同情和怜悯。为了安慰他,玛申卡给他写了一封信,也吐露了自己内心的孤寂,语句亲切,感情真挚。不料维加将此信公开在班上加以朗读。玛申卡羞得无地自容,一气之下从学校跑出,告诉尼娜说她再也不回学校了。尼娜把此事告诉了奥卡耶莫夫,要老教授不要责怪玛申卡,要安慰她,关心她,体贴她,使她感到亲人的温暖。

玛申卡来爷爷家后,老人对孙女的态度也在慢慢地变化;入秋以来,他见玛申卡衣服单薄,便变卖书籍给孙女买了件皮大衣;为了更好地了解孙女,他还特意买了本《儿童心理学问题》在研究。

玛申卡从尼娜家回来后,老教授让孙女给他读一段狄更斯的小说,然后很随便地同玛申卡谈起来。当他听说玛申卡是自己要离开妈妈到爷爷这里来时,很受感动。他安慰她不值得把维加的恶作剧放在心上。他说自己老了,孤独一人,有时真想一觉睡去永不醒来才好。玛申卡听后不禁一阵心酸,表示今后要与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孙女相处得越来越好。老教授也不再深居简出,怕孩子们打扰了。他很喜欢这年轻的一代,还多次参加孩子们的团日活动,给孩子们讲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趣闻。昔日孤独的学者今日焕发了青春。玛申卡也加入了共青团。

一天,玛申卡的妈妈从外地赶来,要女儿跟她走。老教授要求维拉不要把玛申卡从他身边夺去。但维拉执意把女儿接到了旅馆。老教授失去孙女,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他感到这是生活对他的报复:因为他原来不欢迎玛申卡来,所以现在她要走了。命运又要使他成为一个孤零零的老人了。正在这时,玛申卡班上的共青团小组来找教授,他们认为玛申卡的妈妈让女儿中断学习跟她走是错误的,团组织要为玛申卡的学业和前途负责。他们希望教授给《共青团真理报》写一篇文章,谈谈当父母的应如何教育年轻一代的问题。

维拉再次找公公,希望他不要只为自己考虑,从中阻拦,当妈妈的有权带走自己的女儿。教授说:“不,这不仅是当爷爷或当妈妈的感情问题。这是对未来一代公民的教育问题。玛申卡如何生活,这决不只是家庭问题……我要为正确教育新一代人的事业而斗争。”但维拉说在她经历了种种生活不幸之后,现在玛申卡是她生活中唯一的慰藉了……老人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同意让玛申卡跟妈妈去。但这时玛申卡突然回来了。她告诉爷爷说她不走了,妈妈也留下不走了。过去的不和已经过去,生活应该向前看。祖孙三代应该相亲相爱,欢聚一堂。老教授心情激动地接受了孙女的建议,他说,教育子女不仅是社会、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是每一个有子女的人的第二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