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俄国〕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年)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契诃夫早期的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在一系列作品中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

契诃夫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他因肺病恶化去世。

1861年,沙皇被迫自上而下地废除了农奴制,但封建势力仍很强大,解放运动转入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沙皇政府更加强了对进步力量的镇压,刚刚形成不久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受西方自然主义等潮流的影响而逐渐衰退。到了九十年代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终于被无产阶级文学所取代。但就在俄国这些作品衰落的八、九十年代,却由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作家,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解放运动紧密联系,批判矛头一直指向专制的农奴制度及其残余。

契诃夫早期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是在无情的讥刺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一个文官的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另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的,如《苦恼》、《万卡》、《哀伤》等。

《一个文官的死》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溅在前座的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虽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但是却唯恐将军大人不肯原谅他并怪罪于他,从此心神不宁,战战兢兢,不久便撒手西去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正是大官们的飞扬跋扈造成了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惧和奴性心里。作家早期创作的另一个短篇《苦恼》写一个孤苦伶仃的老马车夫,在儿子死后整整一个星期几次想找人倾吐内心的痛苦,但是谁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马诉说。这篇小说是对当时冷漠无情的社会的控诉。

到了19世纪90年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走向了繁荣和成熟,许多优秀名篇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如《第六病室》、《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带阁楼的房子》、《醋栗》、《套中人》等。

《带阁楼的房子》批判了错误的社会思潮“小事论”。在作者看来,要紧的不是热衷于“小事”的改革,而是要解决“好几百年”以来不断“重演的那套旧故事”。然而由于思想的局限,作家还指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对知识分子的空虚无为和小市民的庸俗丑恶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如作品《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约内奇》等。

在契诃夫90年代的创作中,农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对农民问题很关心,特别是在1892年迁居离莫斯科不远的农庄之后,他同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对农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创作了一组描写俄国农村和农民的作品。如《农民》就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贫困生活,《峡谷里》则描写了90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农村发展的情景。

契诃夫的小说虽然描写的多是阴暗灰色的生活,并且流露出抑郁哀伤的调子,但这并不表明他是悲观主义者。相反,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前途是抱有信心的,他对普通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是歌颂的;而他对丑恶生活的暴露,对人们身上消极面的揭露,则是为了说明除旧布新的必要。

在选材上,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人和事取材,甚至通过一些平凡的小事也能说明大道理。他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极其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然后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的描绘和刻画,再现重要的社会现象。《变色龙》就是一个范例,这篇小说通过一件极其平常的案子,来揭露和讽刺当时的不正之风,作者对奥楚蔑洛夫在整个事件中细微而又迥异的变化把握得细致精确,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其见风使舵的本领和奴才本质。

契诃夫的心理描写也是别具一格的,他不注重对人物心理世界的直接描写和刻画,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述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契诃夫的小说在结构上精练紧凑,虽然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却能集中地表达出小说的思想内容。作家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发现适当的时机和场合,然后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

契诃夫还是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经常同深刻的讽刺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