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 墙

哭墙是犹太教的圣迹,又称西墙,位于耶路撒冷东区老城的东部。

公元前 961 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决定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修建神庙,以存放国家的圣物诺亚方舟,并为犹太人提供一个祈祷的场所。4 年后, 神庙峻工,后世称为第一圣殿。圣殿为 2 厅一廊,外面有一道很长的围墙。

墙内大院此后就成为犹太人进行政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公元前 586 年,巴

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将圣殿付之一炬,把大批犹太人强掳而去。公元前 538 年,巴比伦国王被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所灭,犹太人获释返国,重建圣殿。圣殿建后又毁,毁后又建,历经沧桑。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进行重建和

扩建,历时 40 年完工,后世称之为第二圣殿。后又于公元 70 年和 135 年毁于罗马人之手。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洲各地,从此,圣殿再也没有恢复,在圣殿的遗址上,残留下来的只有庭院西边的段围墙,史称西墙。

西墙长约 53 米,高 18 米多,由一块块巨石砌成。石面上濡染着一片片枯黄的苔痕,石缝中衍生着一丛丛碧绿的草木。犹太人将西墙奉为圣物,奉为故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集在这里哭泣,此后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犹太人来此号哭,以寄托其故国之思。西墙附近经常是哭声不断,因而又被称为哭墙。

如今每到犹太教安息日,尚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进行祈祷。墙脚下, 挤满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语言、身着不同服饰的男女香客。他们有的围着一张张方桌在做宗教仪式;有的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有的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有的长跪在地悲戚地啜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