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拾趣 马拉松的由来

公元前 491 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不断向外扩张,对巴尔干半岛发动了野蛮的侵略战争。为了吞并希腊,大流士倚仗波斯大国的地位,对希腊进行公开讹诈,谕令各城邦交出“水”、“土”以示臣服。面对强大的波斯帝国,许多城邦纷纷屈服。而当波斯的使臣来到斯巴达及雅典时,却被人们扔到了井里、抛进了深渊。大流士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决定以武力征服两城邦。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雅典。

公元前 490 年,大流士派了两员大将统率六百艘战舰、十万大军横渡爱琴海,直逼雅典。在一个被逐出雅典的破落贵族的引导下,来到了战略要点马拉松河谷,准备登陆。在强敌压境的时刻,雅典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保卫自己的城邦,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他们一面商讨对策,一面派传令兵菲地皮茨到斯巴达去请求援助。菲地皮茨以顽强的毅力在两天之内由雅典跑到了斯巴达,行程达一百五十多公里。但是斯巴达人却不愿立即出兵援助。无奈,菲地皮茨又不顾疲劳,夜以继日的跑回雅典转告这一消息。在这危机关头,希腊人民只好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家园。9 月 12 日清晨,雅典一万一千名精壮的将士首先向没有任何防备的波斯侵略军发起了总攻。经过十个多小时的鏖战,不可一世的波斯侵略者被打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四处逃窜。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马拉松战役。在马拉松河谷激战的同时,聚集在雅典广场上的数万群众焦急地等待着

战场上的消息。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雅典,从战场上刚刚下来的传令兵菲地皮茨又奉命去执行这一任务。他来不及卸掉军装,便携带着武器,飞步向四十公里外的雅典跑去。他不顾口干舌燥、饥饿疲劳,一口气跑到了目的地。当他竭尽全力喊出“欢乐吧!我们胜利了!”的时候,等待已久的人们欢呼雀跃,而他却倒在地上,长眠不醒了。

有感于希腊这位爱国战士的英雄事迹,一位法国语言学家莱尔写信给现代奥林匹克的奠基人顾拜旦男爵,建议在奥运会比赛中增设一项以“马拉松” 命名的长跑项目,以此来纪念这位英雄。他还愿捐献一个“布莱尔银杯”作为对冠军的奖赏。顾拜旦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在 1896 年第一届奥运会上, “马拉松跑”便被列为一项正式的比赛。从此以后,马拉松跑便成为奥运会田径比赛中颇受人们青睐的一项重要比赛。而这一比赛的优胜者也被许多人视为“最伟大的运动员”。

在 1908 年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上,因英王室提出要观看马拉松比赛,大会组织者特地将马拉松跑的起点安排在温莎尔宫的草坪前,终点定在白城运动场的王室包厢前。经人们精确测量,从起点至终点的全程距离为 26 英里 385

码,折合 42.195 公里,这便是马拉松跑正式距离的由来。美国运动员约翰·约

瑟夫·海因斯获得了这届马拉松跑的冠军,其成绩 2 小时 55 分 18 秒 4 便是第一个奥运会马拉松跑纪录。

在 1984 年以前,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仅限于男子参加。由于马拉松比赛消耗体能很大,比赛中常有参赛选手中途退场的事。所以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这项比赛不适于女子参加。但是早在 1896 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35 岁的希腊妇女斯塔玛西娅·波斯莉西,在她的同胞斯·鲁伊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奥运会马拉松冠军之后的不几天,她鼓起勇气,沿着鲁伊斯比赛的路线, 花了 5 个小时的时间,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1964 年,英国运动员黛·格莱克创造 3 小时 27 分 45 秒的第一个女子马拉松正式成绩。

六十年代中期,一位西德医生阿肯指出:“女子肌体结构的生理特征表明,在承受长距离跑的负荷时,女子比男子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耐力素质方面,比男人更胜一筹。”当时提出这个论点似乎有点耸人听闻, 一些人半信半疑,更多人认为这是故作惊人之谈,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多种学科来解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的问题。由于人们体质的增强,在攀登世界高峰的进程中,女运动员开始与男运动员并驾齐驱。七十年代以后,马拉松比赛更加风靡世界,而许多女运动员也纷纷加入这项运动。1971 年,澳大利亚女选手阿·莉姆斯以 2 小时 46 分 30 秒的成绩第一次突破

了三小时大关。到 1978 年美国纽约国际马拉松比赛为止,世界上已有十八个国家的五十多名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突破了三小时大关。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欧、日本、美国等国还先后专门举行女子马拉松比赛,并已有几千名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而在 1980 年,挪威 27 岁的女运动员格·怀茨已经把

女子马拉松跑的成绩提高到 2 小时 25 分 41 秒。这一成绩,比 1948 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的成绩快九分钟。女子马拉松跑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而过去那种“女子不适宜跑马拉松”的看法已成陈旧的笑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 女子马拉松比赛终于在 1984 年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也因此而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