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殿堂里的阴影——兴奋剂

奥运会比赛,世界高手云集,其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赢得奥运会比赛的的优胜,决非易事。那些经过平时“千锤百炼”,具备非凡实力夺冠的明星璀璨夺目,令人们敬仰。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超凡的毅力换来他们应得的奖励和荣耀。然而, 也有一些运动员,技不如人,并未通过刻苦训练提高自己。但是他们为了追逐名利,铤而走险,服用违禁药物——兴奋剂,以见不得人的手段谋取比赛

的胜利。因此,在奥运赛场内外,时有兴奋剂的阴魂缠绕。给神圣的奥运殿堂蒙上一层阴影。

奥运史上第一位有案可稽的服兴奋剂者是 1904 年赢得圣路易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冠军的托马斯·希克思。当时,这位美国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途因为体力不支,准备退场。但其教练在跑道旁、在裁判员和观众的众目睽睽之下,给这位丑角演员连注两针复合的士丁。结果,希克思体力大增,最后竟然第一个健步跑过了终点,捞到了金牌。

虽然当时有人提出了异议,但由于许多人对于使用兴奋剂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当时还没有什么禁忌。奥运会也就未对此类事情进行追究。此后, 又陆续发生服用兴奋剂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奥运会也开始严令禁止使用兴奋剂,并对个别项目的运动员进行药检。

1960 年的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运动员努博·詹森在自行车比赛中暴死赛场,给本届大会蒙上一层阴影。起初人们还以为是天气过于炎热所致。但当人们在诅咒该死的天气时,却传来了詹森的死亡之谜:经过尸体解剖检查, 证明因詹森赛前服用了过量的兴奋剂,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消耗了过多的体能,加之天气炎热,促使药性大发,夺走了这位运动员年轻的生命。

这一恶性事件震惊了国际体坛。从此以后,所有的国际体育运动组织开始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的药物检查。为了同使用兴奋剂进行不懈而有效的斗争,国际奥委会于 1961 年成立了医学委员会。1964 年第 18 届奥运会的体育科学会议上,对兴奋剂进行了定义:兴奋剂是指为提高运动能力而应用的刺激性或超正常量的药物。

借助药物来提高运动成绩,不但违反伦理道德,与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原则完全相悖;同时它还会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例如有一种早期广泛服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叫苯丙胺,它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限度推迟出现。如长期服用,会使人对疲劳的感觉变得迟钝,引起心脏和循环系统衰竭,诱发妄想狂;造成中枢机能下降。如服用过量,还会使身体的能量过度消耗,甚至能使肌体的潜力消耗殆尽,造成死亡。

再如有一种早期比较普遍使用的性激素叫类固醇,如果经常服用这种药物,就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性功能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 心态改变,易产生攻击行为;如果是女性,还会带来月经不调或闭经,多毛症,痤疮,脱发,嗓音变粗等危害;对于青少年还会出现骨髓提前闭合,不再长高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在已有 38 例长期滥用合成代谢剂的肝癌病例。前苏联一名医生,1987 年时说,他查出了 200 名年轻的退役运动员患有前列腺癌。并说,几乎可以肯定,都是因服用过量激素造成的。奥地利运动医学学会主席普罗科普估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有大约 70 名西方著名运动员

死于禁用药物,而东方(指前苏联与前东欧)也有 50 名。

尽管使用兴奋剂对人体危害很大,国际奥委会三令五申,严格禁止使用兴奋剂,但偷服事件屡有发生。1964 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洗手间里到处留下使用兴奋剂的遗迹。1968 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保加利亚古典摔跤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而被除名。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药物检查中,又发现游泳、举重、自行车、篮球等项目中,均有不少人服用兴奋剂,其中还有不少人是优胜者。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又发生了服用兴奋剂的丑闻。美国的重量级拳击运动员马克·卡麦隆、捷克超级举重运动员巴夫拉西克、波兰女铁饼运动员罗莎

林等 11 人,因服用同化类固醇而被取消比赛资格。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又有 12 名运动员因服用禁药而被查出。在 1988 年秋天举行的汉城奥运会

上依然出现了 10 名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丑闻。尤其是加拿大的运动员

本·约翰逊在争夺“世界第一飞人”的 100 米比赛中,欺骗了世界,制造了奥运史上最大的服用兴奋剂的丑闻,令世界震惊。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兴奋剂的广泛使用与危害,引起了全世界公众的注意和名个国家的重视。许多国际体育组织也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检测方法、手段进行研究,不断完善检测方法和手段,确定了新的禁用药物和手段,扩大了禁药范围。如 1967 年国际奥委会正式确定兴奋

剂的范围时,仅有 4 大类;1974 年增加到 5 大类;1986 年增加到了 6 大类。

1988 年奥运会前,所宣布的禁药数目已达到最初确定数目的 12.5 倍。

在各国奥委会的支持下,国际奥委会制定了严厉的禁药措施。除扩大兴奋剂检查的范围外,还采用新的检测方法。如除了赛后检查外,还增加了赛前和在日常训练中的突击检查。这就使那些采取赛前停药投机取巧的运动员也不敢在平时的训练中肆无忌惮地服用禁药。另外,对于违禁者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凡是故意服用兴奋剂者(包括服用合成类固醇、苯丙胺类刺激剂, 咖啡因、可卡因等药物者)首次被查出,停赛若干年,重犯者,终身停赛。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和世界体坛反使用兴奋剂的呼声日益高涨,使用兴奋剂之风的蔓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那些投机取巧地服用药物者也有所收敛。1992 年第 16 届冬季奥运会时所检查的选手中无一人出现违禁。同年夏季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服用兴奋剂者比上届减少了一半。但使用违禁药物者仍然存在。据报道,巴塞罗那奥运村的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间时,发现选手村的房间内,到处都有用过的针管。违禁者使用兴奋剂的手法更为巧妙,骗人的伎俩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另外,从使用“新药”,到找出可靠的检测方法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使用者便已着手改用另一种“药物”了。例如,有一种血液回输的违禁方法,早在 1947 年对其在体育中应用的研究结果就发表了。1962 年宣布采用此法能提高耐力 25%。直到 1988 才找到检测方法,但准确率只有 50%,近两年才有新突破。这就使药检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当前,“兴奋剂”的公害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反对服用兴奋剂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世界体育界在禁用和使用兴奋剂这个战场上正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战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场魔与道的斗争还将会继续下去。但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兴奋剂的阴魂终将会被逐出神圣的奥运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