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高尔基相处的日子里

一九○二年一月,安德列耶夫聘请绥拉菲莫维奇到莫斯科一家大报——

《信使报》工作。八月初,他应聘去莫斯科。到了莫斯科,绥拉菲莫维奇首先去见安德列耶夫。安德列耶夫是个活跃而乐观的人,和他的那些忧郁小说完全不同。绥拉菲莫维奇与他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地谈论着创作和俄国的著名作家。在谈话中,绥拉菲莫维奇不能同意安德列耶夫对生活的怀疑、</PGN0027.TXT/PGN>绝望的见解。许多年之后,绥拉菲莫维奇还记得安德列耶夫的那句话:“作一个钟,人们敲它只是为了警报和出殡,永远也不是为了快乐的婚礼。”“为什么不是为了婚礼,为了快乐和幸福呢?” 这是绥拉菲莫维奇对安德列耶夫的明确回答。

就是从安德列耶夫的口中,绥拉菲莫维奇第一次听到高尔基对他创作的肯定。一九○二年九月的一天,绥拉菲莫维奇去参加民主主义作家团体—— “斯列达”在安德列耶夫家召开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有幸见到了敬仰已久的高尔基。高尔基对绥拉菲莫维奇的作品,也很熟悉。一经安德列耶夫介绍,他们就一见如故。高尔基当即邀请绥拉菲莫维奇作为他主持的《知识丛刊》的撰稿人。在交谈中,高尔基详尽地告诉绥拉菲莫维奇出版这套《知识丛刊》的目的,他说:让读者在这些书中看见俄罗斯的生活,唤醒人们对俄罗斯的爱,振奋人们的力量,激发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要知道会有几十万人来读它。革命在成熟,工人阶级越来越革命化,在这种空气里,正直的文学书籍也能起很大的动员作用。工人会发现字里行间的意思, 一切正直的思想都能得到工人的响应⋯⋯。高尔基决定将绥拉菲莫维奇的短篇小说编到丛刊里,并为他出版一部作</PGN0028.TXT/PGN>品选集。高尔基称绥拉菲莫维奇是一个“有价值的作家”。但他也对缓拉菲莫维奇的小说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高尔基说:“您可别忘记:矿工——这就是工人!要晓得,就是工人创造出周围所有的一切来的。在您的作品里,他们仅仅是一些穷困的、受践踏的人,——他们很可怜⋯⋯但这还不是全部的真实。矿坑是谁来掘?是谁把那坚不可破的石头岩层爆炸开来?水涌进矿坑时——是谁把水汲干的呢?瞧您的这个小孩子,——嗯,当然,他很可怜。可是他长大起来,就将是一个真正的世袭的矿工!土地,矿藏都要在他面前让出道路。真是这样,我们常常忘记这些⋯⋯这可是应当记住的。如果牢记着这一点,自然也就会描写出来了。”

绥拉菲莫维奇曾长期地思索过,只是对穷人同情,难道能改变他们的境况吗?的确,不应该把工人仅仅描写成被压迫的可怜的人。现实也证明了绥拉菲莫维奇所熟悉的革命工人,像莫依先柯和工人小组的成员们,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是个领导者,经常鼓励别人,他们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新生活的创造者。高尔基说得非常正确。贫穷、痛苦、饥饿—

—这只是一半的真相,整个的真相呢——那就是莫依先柯以及工人阶级的成千上万的代表人物,他们争</PGN0029.TXT/PGN>取胜利的意志是任何饥寒痛苦所不可摧毁的,这才是应该写的东西。

在高尔基的思想影响下,绥拉菲莫维奇创作的革命倾向日益鲜明。

一九○三年,《知识丛刊》出版社出版了绥拉菲莫维奇的短篇小说集第一卷。其中作品都是作者根据高尔基的建议和指点,校订过的。这期丛刊登载了绥拉菲莫维奇的短篇小说《在途中》。高尔基主持的《知识丛刊》,曾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绥拉菲莫维奇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开始了他创作的新的里程,即开始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轨道,而迈向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一九○四年,绥拉菲莫维奇因病到克里米亚的雅尔达休养,而离开了《信使报》社。在《信使报》工作期间,绥拉菲莫维奇几乎每隔一两天就得为它提供一篇文章。一九○五年四月,俄国无产阶级第一次向沙皇政府发起武装进攻,暴风雨似的革命斗争遍及全国,也蔓延到这个滨海的疗养小城。绥拉菲莫维奇因病势严重,无法离开雅尔达。他参与了弟弟文尼亚在雅尔达从事的地下革命工作。文尼亚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当时住在雅尔达。他们在一起复印列宁的“五一”宣言,秘密投递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

</PGN0030.TXT/PGN>《前进报》,号召工人和农民用积极行动来纪念“五一” 节。为了纪念“五一”节,绥拉菲莫维奇和文尼亚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学朗诵会。正在雅尔达的高尔基在会上朗诵自己创作的一篇名为《监狱》的小说。这次集会引起警察局的注意,他们把绥拉菲莫维奇、文尼亚和高尔基都列入黑名单。绥拉菲莫维奇因此被迫与高尔基一起离开了雅尔达。

一九○五年十一月,绥拉菲莫维奇在武装起义的前夕来到了彼得堡。在这里,他首先见到了安德列耶夫。安德列耶夫颓伤了,他想离开这充满斗争风暴的俄国,并邀请绥拉菲莫维奇和他一起到德国去。绥拉菲莫维奇很珍视与安德列耶夫的友谊,但他不能和安德列耶夫一起去。他认为一个作家的天才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离开这些,天才就像一棵露出根来的小树一样要衰弱和枯萎。

绥拉菲莫维奇见到高尔基时,他看见这位人民作家——勇敢的海燕,正为革命工作在忙碌着。高尔基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募款,引导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道路,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革命风暴的到来。高尔基鼓励绥拉菲莫维奇要观察,敏锐地观察,然后将他所看到的写出来;为一个伟大的时代造影写照,这对绥拉菲莫维奇是极大的鼓舞。</PGN0031.TXT/PGN>

不久,绥拉菲莫维奇写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小说。这是以罗斯托夫、诺沃罗西斯克等地的革命斗争作为素材写成的。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民粹主义者,她曾经到民间去,宣传革命,那些宣传印入了儿子的心坎。后来儿子果然参加了革命,并准备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她的“革命性”却像被风吹的一样消散了。绥拉菲莫维奇把这篇小说读给高尔基听。高尔基认为绥拉菲莫维奇写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母亲和儿子,而儿子参加革命了。但高尔基说:“要是我,就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母亲和儿子这个主题, 一个工人出身的母亲,不识字,独生的儿子参加了革命:地下小组,罢工⋯⋯ 儿子被捕了。可是儿子在监狱里还在斗争,儿子的伟大真理感染了母亲,战胜了这个被压迫的俄国妇女世世代代的恐惧和驯顺性⋯⋯(高尔基后来果然写出了这样一部作品,即长篇小说《母亲》)。”这些话,像一把火,使绥拉菲莫维奇豁然开朗,促使他更深刻地去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彼得堡时期,绥拉菲莫维奇住在工人武装起义斗争最尖锐的布列斯尼区。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大炮的沉重的轰隆声,时时穿过夜空。他跟工人自卫队和群众一起堆筑街垒。那些不屈服的工人形象,深深地印在绥拉菲莫维奇的脑海</PGN0032.TXT/PGN>中,一种创作的激情使作家拿起笔,用炽热的语言,揭露敌人的罪恶,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在激战时刻完成的特写《在普列斯尼亚》和小说《葬礼进行曲》。

十二月十九日,白色的寒雾笼罩着整个城市,低矮的太阳射出暗淡的光, 街道上到处是拆掉和烧毁的街垒的残骸,起义被镇压下去了。绥拉菲莫维奇怀着满腔义愤,带着自己的作品到高尔基家,他给高尔基读了这两篇作品。

多年来,绥拉菲莫维奇一直牢记着高尔基的话语。他在创作上的革命倾向,正是在高尔基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九○五年的革命,更使他看清了工人阶级的创造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他写的作品已经不是简单的暴露,而是把无产阶级作为争取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自觉战士来表现的,那里面充满了昂扬的革命斗争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