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强—5”
陆孝彭来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了“强—5”飞机的研制工作。
50 年代我国的飞机制造业,仍是一个年轻的项目。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无资料,唯一使陆孝彭感到欣慰的是设计室里的年轻人。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攀登不上的山头。更何况元帅的嘱托时时地鞭策
着他,激励着他去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 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
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同时,他深入飞行员当中,进行调查研究。他不耻下问,从飞行员的谈话里找到了“强—5”飞机的基本性能和要求。所有这一切,都为他设计“强—5” 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每一个数据,每一份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
400 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 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 陆孝彭头脑里想像的“强—5”终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和许多事物一样,“强—5”的设计既有一般喷气式战斗机的性能,又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陆孝彭注意吸收各国战斗机的优点,又勇于大胆创新。为了提高“强—5”的飞行速度,他大胆地采用了跨音速面积律理论。后来,他这一理论得到各国同行的认可和称赞。
从无到有,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陆孝彭和他的同伴们成功地设计出了我国第一架强击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创举!
1960 年 5 月,“强—5”进入了试制生产阶段。在陆孝彭的指挥下,大
家齐心合力,短短的几个月,就完成了模线设计 3000 多平方米,样板件 7000 多件,同进还完成了近千项的工艺装备。1962 年秋,陆孝彭和他的同伴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试制出第一架“强—5”样机。喜讯传到北京,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空军司令部等立即发来了贺电贺信。
中央的鼓励,领导的支持,使陆孝彭力量倍增。他深知,前面的路还远得很,从样机到真机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只有当自己的银鹰真的翱翔在蓝天时,才能松下最后一口气。
1966 年 6 月 10 日,“强—5”的飞行实验开始了。这一天,在北京南苑机场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为“强—5”的设计和制造呕心沥血的叶剑英元帅来了,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来了,还有各大军区、各兵种的司令员、政委全都来了。大家都要亲眼目睹一下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强击机。
陆孝彭破例被邀请坐在叶帅的旁边,此时他的心怦怦跳个不停,静静地等待着银鹰翔空的时刻。
随着叶帅的一声令下,停放在机场上的“强—5”战斗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在强大气流的推动下,昂首挺胸冲向蓝天。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激动的泪花,顺着陆孝彭的面颊缓缓地流下。经过超音速试飞、低空试飞等一系列项目的考核,证明“强—5”战斗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银鹰在天上
翱翔,人们的心久久的不能平静下来。满头银发的叶帅转过身来,紧紧握住陆孝彭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我代表中央军委和全体指战员谢谢你!”
此时的陆孝彭,早已忘掉了自我。他感到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他觉得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随着“强—5”战斗机在高空翱翔。在高兴的同时,他又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银鹰能够冲向世界呢?
机会终于来到了!
1983 年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基地举行飞机表演。说是表演,实际上是在展示各国的空战实力。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美国“F—16”战斗机、法国的“幻影—5”战斗机等都将参加表演。我国派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强— 5”战斗机与各国较量。
蔚蓝的天空托起一只只矫健的战鹰,航空高手如林,各种战斗机八仙过海,一展雄姿。按规定,各种参赛的飞机都要进行模拟空战、打地靶和飞行表演等。比赛结束后,我国的“强—5”赢得了低空、超低空飞行和打地靶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它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强—5”战斗机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机种行列。
“强—5”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飞机制造业进入了新阶段,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空防力量。1985 年,“强—5”飞机被评为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被载入国际航空界权威性的《简氏航空年鉴》。
人们赞叹“强—5”战斗机的优良性能,更赞美为了祖国航空事业呕心沥血的陆孝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