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实现自己的理想

竺可桢,字藕舫,1890 年 3 月 7 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

父竺嘉祥,以做小生意养活全家。母顾氏。包括他在内,父母有 6 个儿女, 而他最小。

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两岁时,一次随父上街,看见一布店的牌匾,父问:“认识这些字吗?”可桢摇摇头。“那知道这是什么店吗?” “知道,恒生布店。”“对,牌匾上的字就这么念。”这下,小可桢来了兴趣。每次随父上街,他连问带猜,没过多长时间,就把街上的牌匾认遍了。 4 岁时,一次下雨,他站在屋檐下,极有兴趣地数着屋檐上滴的雨滴, “一,二,三,⋯⋯”,他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小坑坑。他马上去问妈妈为什么会有坑?妈妈说:“看起来一个小水滴没有什么力量,但长年滴下去,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水滴石穿’。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不想妈妈的这句话竟真的

管了竺可桢的一辈子。

1905 年,竺可桢在东关镇小学毕业。他的学习从来都名列前茅。同年, 他考入上海澄衷学堂,学习照样数一数二。只是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引得不少同学笑话他,甚至说他“学习虽好,却身单力薄,恐怕活不过 20 岁。” 可桢也深为自己的身体发愁,决心从锻炼入手来改变这种状况,并在自己床头贴上“言必行,行必果”的条幅以示决心。从此,人们天天见到他锻炼的身影:跑步,舞剑,做操⋯⋯经过一段时间他的身体果然越来越好,几乎什么病都没有了。从那时起,他的体育锻炼一直坚持了一辈子,他能活过 80 高龄,与此不无关系。

1909 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 年以优异的成绩赴美留学。在美

8 年,他先后在伊利诺农学院、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和研究。在国外学习,他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振兴贫弱的中国。因此,他的第一篇气象学论文,就是《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而他的博士论文,则是《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真是身在异国,心系祖国。1918 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即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