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飞机大炮

为了使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能以更少的牺牲,消灭更多的敌人, 早日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1951 年 6 月 1 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指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在一切方面都能完全压倒敌人,困难的只是我们的飞机大炮等武器还不够多。为了使我们英勇善战的志愿军,能够以更小的牺牲,消灭更多的敌人,早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我们必须以更多的飞机、大炮、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等武器供给前线。我们建议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加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捐献给志愿军和解放军,来加强他们的威力, 巩固我们的国防。”

6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又就捐献武器的具体办法发出通知, 进一步强调了捐献武器运动必须有充分深入的宣传和周密的组织工作,必须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相结合,必须贯彻自愿的原则。为了各界人民认捐的方便,通知还对各项武器的折价作了具体规定:1 架战斗机折合人民币 15 万元,5 架轰炸机 50 万元,1 辆坦克 25 万元,1 门大炮 9 万元,1 门高射炮 8 万元等等。这一捐献武器的号召,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武器运动。

捐献武器运动开始后,各地先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捐献武器的重大意义。当时,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连续遭到中朝人民军队五次战役的沉重打击,表示愿意进行停战谈判。针对这种情况,在宣传教育中着重向群众说明:美国绝不会在谈判桌上轻易认输, 只有在战场上给予它沉重的打击,才能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开展捐献武器运动,加强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正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早日胜利所必需的。

在捐献武器运动中,很多地方、单位和个人,都把捐献武器列入爱国公约之内,作为参加抗美援朝的一项重要实际行动。绝大多数地区提前、超额完成了原定的捐献计划,并且涌现出大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出现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北京市石景山钢铁厂的职工,通过增加产量、义务加班承包本厂施工工程、拣废铁、捐奖金等办法,捐献了“石景山钢铁厂号”战斗机 1 架。甘肃

省玉门油矿的职工,在 8 天内用增产所得捐献“石油工人号”战斗机 1 架。各地职工们捐献的武器都以职业来命名而感到光荣。例如,“上海铁路工人号”飞机、“天津工人号”飞机、大炮和坦克、“天津局铁路工人”第一号、第二号飞机等、“唐山工人号”飞机等等。

河北省阜城煤矿工人罗润生,将两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 200 元工资全部捐献出来。福建省福州市妇女王国樵,她母亲临终前把仅有的一对金耳环留给了她,她 10 多年中不管生活多么困难,都舍不得卖掉,在捐献武器运动中,她把这对金耳环奉献了出来。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市维吾尔族老人吉尼沙汗,以 103 岁的高龄,坚持拾麦穗、纺线卖钱捐献武器,被誉为“志

愿军的老妈妈”。重庆市 63 岁的劳动妇女彭素贞,在临终前特地嘱咐邻人将

她一生洗衣所得的积蓄和不动产(金戒指 3 枚、银元 5 个、房屋 1 栋)全部

捐献出来。湖南省湘潭县 76 岁的勤杂工谭楚云,每月有 8 元的收入,从中国

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武器号召之日起,就做了一个竹筒,上面钻 1 个小孔,每天工余挑 3、5 担水,把卖水的钱装进去,竹筒上写着“抗美援朝生产捐献,谭楚云记”的字样。文艺界普遍举行义演捐献武器。

北京市的老艺人王瑶卿、尚和玉、郝寿臣等,虽已脱离舞台 10 几年以至

20 几年,为了捐献武器也参加了义演活动。豫剧著名女演员常香玉领导的“香

玉剧社”全体人员,从 1951 年 8 月起的半年内,在陕西、河南、湖南、湖北、

广东、江西等 6 个省巡回义演 170 场,观众达 30 多万人,他们把义演的收入

捐献了 1 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大、中、小学的师生员工,也积极投入了捐献武器运动。清华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上百种义务劳动,捐献了所得的 4.5 万元。辽宁省彰武县一个小学

的 1200 名小学生,利用放学后和假期内的闲暇时间,拣粮食、打柴禾、打柳

条子积累了 1200 元全部捐献出来。

捐献武器和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密切结合起来,这是捐献武器运动自始至终坚持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营厂矿企业的职工,在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技术上动脑筋,在节约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上想办法,把由此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用来捐献武器。私营企业的职工,同资方订立增产捐献合同,规定从增产增收中提取若干比例的金额,作为捐献武器款项的来源。天津市私营恒源纱厂的职工,在捐献武器运动中由于提高了产量,每月可创超额利润 3.25 万元,其中 40%用于捐献武器,30%作为职工集体福利基金,30%留作资方发展生产之用,这就兼顾了国家和劳资双方的利益。恒源纱厂这种分配超额利润的做法,曾经在各地普遍推广,受到职工群众和私营工商业界的欢迎,推动了私营企业捐献武器运动的开展。广大农民采用努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发展副业生产等办法,以保证捐献武器计划的完成。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各地农民在捐献武器中均占这些省份捐献总数的 40%~50%。吉林省韩恩互助组,1951 年 8 月底就将原定半年的捐献款 507 元全部上缴。四川省简阳县农民精心种植棉花,1951 年的棉花产量比 1950 年高出 1 倍,棉农们发起 1 斤棉捐献运动,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捐献两架“棉农号”战斗机的缴款。由于坚持了捐献武器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相结合的正确方针,既圆满完成了捐献武器的任务,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又促进了国家的建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1952 年 6 月 24 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告捐献武器运动已经胜利

结束。截至 1952 年 5 月底,全国各界爱国同胞共捐献了人民币 5.565 亿元,

相当于 3710 架战斗机的价款。

捐献武器运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随着中国人民用捐献款项购买的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渐建立起一支日益强大的空军部队,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也有了很大的加强。这就使朝鲜战场上军事实力的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中朝人民军队方面的变化。捐献武器运动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对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也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指战员无比激动地表示:祖国人民这样全力以赴地支援我们,我们一定要用更加出色的战斗成果来报答祖国人民。当使用着以祖国人民捐献购买的武器时,志愿军指战员更是士气倍增。“在我们的阵地上,祖国人民捐献的新炮要向美国侵略军说话了,让敌人尝尝我们炮弹的滋味吧!”这一类充满豪情壮志的话语,在阵地上到处流传着,鼓励着战士们更加奋勇杀敌。同时,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过程。广大中国人民经过这个运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