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由隐含转化为显露。

有些题目从表面看来似缺条件而无法求解,实际上解题条件就隐含在语言叙述、化学现象、化学原理之中。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化隐为显,架设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例 9.将镁粉和碳酸镁的混合物置于氧气中灼烧,直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经测定,灼烧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求原混合物中镁粉和碳酸镁的质量比。

分析:整个题目全用文字叙述,没有一个可供直接利用的具体数据。仔细审视题意,抓住关键词语,将“灼烧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 转化为(化隐含为显露)“Mg 吸收的 O2 质量等于 MgCO3 分解放出的 CO2 质量”,即可由 2Mg~O2 和 MgCO3~CO2,导出 44Mg~16MgCO3。这一关系式表明,在原混合物中镁粉与碳酸镁的质量比是 44×24∶16×84=11∶14。

例 10.已知某混合物由 Na2S、Na2SO3、Na2SO4 三种物质组成。经测定,其

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m,求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混合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仅已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另一元素的质量分数,通常情况是无法求解的。观察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发现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解题条件,即 Na 元素和 S 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恒为

23×2 (化隐含为显露)。现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m,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32

32 32 39

为m× 46 ,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1- m - 46 m = 1- 2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