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择题的干扰项要有一定的“迷惑性”。

选择题的各选项中除了可做答案的选项,就是干扰项。干扰项一定要干扰有效,要有“迷惑性”。比如,干扰项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使错解者能在干扰项中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例 1.在化学反应 2X+Y2=2A 中,已知 X 的原子量为 24,Y2 的式量为 32, 则 A 的式量为 [ ]

A. 80 B. 56

C.62 D. 40

80、56 反映了至少两种错误的解题现象,所以选项 A、B 干扰有效,有迷惑性。而不论怎样做错,都很难得到 62,这说明选项 C 不具有迷惑性,不如改成 112。

干扰项也可以与正确答案的结构相似,起到不易辨正误的作用,这样的迷惑性往往能降低选择题的“被猜中率”。如:

例 2.实验室用氢气还原质量为 m 的氧化铜,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 n,这个实验共用去质量为 w 的氢气,则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 [ ]

A.40w B. 80 w

64

C.5(m-n) D.m

由题意易知化学反应不完全,m、n 不能直接用于化学计算,质量为 w 的氢气也没有完全参加反应,也不能用于计算,所以选项 A、B、D 迷惑性很低, 使解题者猜出选C 作答案。有些性急的学生解到一半时得出5n-4m,所以5n-4m有迷惑性。也有些同学对“被还原”等概念理解不透得出 4(m-n),这也可作为干扰项,而且 5n- 4m、4(m-n)与正确答案 5(m-n)很相像,因此迷惑性要高些。

干扰项与正确答案相似但不能对正确答案有所暗示。有的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字多,结构长,这是结构暗示。正确选项中的部分内容在干扰项中重复出现,这是重复暗示。这些暗示都会使迷惑性降低,使猜中率提高。

例 3.已知一个三氧化二氮(N2O3)的分子的质量是 n 千克,一个五氧化

二氮分子的质量是m千克,若以氮原子质量的

1 作为标准,则二氧化氮的式

14

量为 [ ]

14( m + n)

  1. m − n B.

14(m + n) 5n − 3m

C. 56(m + n)

5n − 3m

D. 14( m − n)

3m − 2n

比较四个选项的各分母可以发现 5n-3m 出现次数最多,各分子中 14

14( m + n)

(m + n)出现次数最多,而正确答案是

5n − 3m

,这仅仅是巧合吗?

各选项为较繁杂分式的选择题,大多存在如上题的重复暗示。请再看一例:

例 4.X 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是 m 克,Y 元素的原子量为 A,化合物 XY2 式量是 M,则 W 克 XY2 中含有 Y 原子数是 [ ]

  1. 2W(M − 2A)

Mm

C. W(M − 2A)

2Mm

  1. > 2WM m(M − 2A)

D. m( M − 2A)

2Mm

正确答案为 A。与其他选项比较可以发现,选项 A 中的分母 Mm 与选项 C、D 分母重复,分子 2W(M-2A)与选项 C 分子重复。这些重复会对解题有所帮助,是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