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法友好的新篇章

[政治交往频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重视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对话和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中法关系也发展到新的阶段。

新阶段的表现之一,就是以政治领导人互访为标志的政治对话加强了。这个时期两国部长级的互访更为频繁,两国军队高级领导人也进行了互访。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领导人的频繁接触,所有法国新任总统都访问过中国,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也都到过法国。

1979 年 10 月,中国总理访问法国,作为西欧之行的第一站,这是中国总理第一次访问法国和西欧。中国总理在访问期间参加了法国政府举行的周恩来旧居挂牌仪式,并为纪念牌揭幕。中法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两国关系问题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关于中法经济关系的发展》、《关于互设领事机构》和《关于 1980 年至 1981 年文化交流计划》。

1980 年 10 月 15—21 日,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来华访问。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邓颖超等和德斯坦总统进行了交谈和会谈,会谈商定今后就重大的国际问题随时进行部长级磋商,定期交换意见。中法政府还签订了关于设立领事机构的协议,双方同意在上海和马赛互设总领事馆,德斯坦总统还访问了拉萨和上海,并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演。

1983 年 5 月 3 日至 7 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密特朗曾于 1961 年以私人身份来中国,1981 年又代表法国社会党访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次访问时间虽短,但是效率高。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会见了密特朗,并与他举行会谈,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和近似的。双方还表示了加强中法间合作的强烈愿望。密特朗此行还访问了西安、南京和上海,并在南京大学作了演讲。

1984 年 5 月 30 日—6 月 3 日,中国总理访法,和密特朗总统举行了会谈, 并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说。双方就重大国际问题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意见, 并共同探讨了在经济贸易方面加强双方合作的途径,两国政府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1986 年 6 月 16—19 日,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访问法国,胡耀邦和密特朗总统、希拉克总理举行了会谈。双方表明了进一步推行友好政策的共同愿望,为中法关系展现了广阔发展的前景。

1987 年 11 月,李先念主席、乔石副总理出访法国,这是我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法国。访问期间,李主席同密特朗总统和希拉克总理先后举行了亲切会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增进了友谊。

[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协作]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中法关系最显著的发展表现在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上。

1978 年 10 月,当时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方毅副总理访问法国,中法政府签订了关于科学技术交流补充项目议定书,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全国科研中心也签订了科学合作协议。

1978 年 12 月,中法签署发展经济关系和合作长期协定。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长期经济交流协定。根据协定,7 年内,双方贸易总额累计将达 600 亿法郎。协定指出,两国政府将采取一切有益的措施,为加强两国经济关系和合作创造最好的条件,以促进双方交流迅速增长。协定规定,

两国将在农业、畜牧业、能源、采矿、钢铁,航空、空间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此后,双方贸易代表团互访以及经济界人士的接触日益频繁,仅 1982

年,我国赴法访问的经济贸易团组就有 400 多个,达 2000 多人次,其中部长

级代表团 6 个。而且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触也都涉及经济关系问题,这种交往为活跃两国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创造了良好气氛。

在此时期,双方的贸易总额大幅度增加。60 年代,中法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为 1.1 亿美元,70 年代增长到平均 3.7 亿多美元,进入 80 年代后急剧增

长,1981 年达 6.8 亿美元,是建交初期的 7 倍。1984 年到 1985 年间,贸易额又增长了 40%。我国从法国进口的商品,有机械、钢材、铝、镍、化肥、农药、精密机床、仪器、电机、汽车、机车、船舶、直升飞机、化纤纺织原料、奶油、小麦、手表、成套设备以及技术专利等。另外,有时还通过法商从美国、巴西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玉米、大豆、豆油、食糖等。我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畜产品、工艺品、轻工产品、纺织品等。

在科技合作上,双方科学家经常举行中法双边的科技讨论会,或进行联合考察活动。如 1984 年,中法科学家共同考察喜马拉雅山;1986 年,中法举行了卫星遥感及斯波特卫星数据应用讨论会、中法能源合理利用研讨会等。中法技术合作形式还包括:引进技术设备、合作生产、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到 1986 年,中法两国已在或正着手在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飞机制造、交通运输、水泥、电讯、核电站、空间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烹调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如法国和中国合作建造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法国在中国制造海豚式直升飞机,中法合作在北部湾和渤海近海勘探石油等。另外,在劳务合作上,中法也在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合作承包了一些工程建筑项目。中法经济技术关系硕果累累。

[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中国对外开放也促进了中法文化关系和民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交流更为频繁,领域更为广阔,规模更为扩大。

1980 年,中法两国政府成立了文化混合委员会,协商两国文化交流事宜,1983 年 9 月,签订了中法文化交流计划。几年来,在文化艺术上,交流涉及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绘画、摄影等方面,我国新译和重版了许多法国古典和现代的文学名著,中国的一些当代小说也翻译成法文;在戏剧上, 除了互派剧团访问外,中法双方还合作演出一些剧目,由法国专家指导,中国剧团演出的剧目有歌剧《卡门》、古典芭蕾舞剧《希尔维亚》、话剧《三剑客》等,中法演员同台演出的还有《堂·吉诃德》。在影视方面,双方也互相举办电影周,法国还专门举办了谢晋电影回顾展。1984 年适逢中法建交二十周年,法国举行了许多庆祝活动,其中举办了“中国电视周”,电视周活动期间,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大、小放映厅同时播放总共约 40 小时的中

国电视节目,其中有电视片《鲁迅》、《新岸》、《武松打虎》等。同年 10 月,北京也举办了法国电视周。

在绘画上,双方互相举办画展,最注目的一次是 1982 年在北京举办了法

国卢浮宫博物馆和凡尔赛博物馆珍藏的 250 年间原画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最大的外国美术展览,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

在教育方面,交流和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如互派留学生,建立校际联系和合作,协助举办电视语言教育等形式。我国派往法国的留学生增长幅度极

大。1984 年,24 所中国高等院校同法国 37 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法国还和武汉大学合作建立了法国语言文学系和中法教学班,这是中法合作教育的新形式。1984 年 10 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法语教育节目《法语入门》,推广法语的教育。

除此之外,中法两国在学术领域、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中法两国的民间交往日益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鲜事。1985 年 7 月,法国430 多名青少年,乘坐“巴黎—北京”的专列,穿越欧亚大陆,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他们受到了热烈欢迎,中国青联举行了欢迎招待会,法国青年和中国青年举行了十天联欢活动,增进了中法青年的友谊。

1984 年 12 月,天津大邱庄农民马德良夫妇访问法国,他们是第一个中国农民赴法的“友好使者”。马德良在法国期间,参观了诺曼底农村,接受了法国农业部长罗卡尔授予他的“法国农业勋章。”法国电视台在圣诞节前夕的黄金时间,还连续播送了关于马德良夫妇的新闻短片,使法国人民了解中国大陆正在发生着的历史变化。

1988 年 11 月 28 日,在巴黎里昂车站附近,由法国退伍军人协会和旅法“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提议,法国政府为一次大战期间赴法华工树立了一块纪念铜牌,法国邮电和航天部长保罗·吉莱斯代表密特朗总统向两位健在的老华工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为纪念铜牌揭幕。纪念牌上刻着:“公元 1916—1918 年,14 万华工曾在法国参与盟军抗战工作,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其中 3000 人从此定居法国,并在巴黎里昂车站附近形成了第一个华人社团。”

这种民间交流的加强证明中法友好关系已经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