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年号·谥号·庙号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名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自黄帝至舜禹, 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上台的统治者总要变经国号,这也是为了表示新朝的圣明。如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国号为“明”, 乃取《易经》中“日月生焉而明生焉”之意,用以昭示朱家天下如日月经天。历代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后马自建国号,如陈胜、吴广起义政权的国号称“张楚”,李自成的国号为“大顺”。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在位之任而立的名号。帝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即公元前 140 年一建元元年。此后的帝王即位皆自立年号。年号一般用两字, 如“大业’、“开元”等,但也有用四字六字的,如武则天的年号有“万岁登封”等。在封建时代,新皇帝登基一定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曾改元达 11 次,武则天当政时改元达 17 次。相反,明清两朝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后人常用年号来称谓明清的皇帝。如朱建被称为永乐帝,爱新觉罗·玄烨被称为康熙帝。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官员及著名学者死后,由朝廷或友好门生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谥号起于西周,由一些有特定涵义的字组成, 大致分三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明”等;属于批评的有“历”、“扬”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愍”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予。秦始皇时,他认为如此谥法是子议亲、臣议君,有损君主尊严,故严令废除。东汉时,又出现私谥,著名学者夏恭死后, 诸儒私为宣明君。私谥在宋代犹盛行,如张载死后,门生谥为明诚夫子。宋代以后,谥号便只有褒无贬了。

庙号是皇帝死后专享的殊荣。封建时代,大凡皇帝死后,新皇帝一定在供奉祖宗的太庙为死去的皇帝立室奉祀,并特别立一个名号——庙号。从汉代起,每个一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如刘邦的庙号是高祖,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忽必烈的庙号是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