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些官职

秦朝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吏。秦朝的御史大夫。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

秦朝的太尉:管理军事的官吏。

匈奴单于:匈奴族地位相当于皇帝。吐番:吐番对王的称呼。

汉时的太中大夫:皇帝的顾问。汉时的相国:就是丞相。

汉时的骠骑将军:军队中最高将领之一,地位仅次于大将军。汉时的太傅:太子的老师。

汉时的太史令:汉朝时候的史官。外戚:指封建帝王的母族和妻族。

宦官:宫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帝家属的人,明以后叫作太监。中书郎:即中书侍郎,宰相的助手。

节度使:唐时边防军镇的主将。

仆射:南朝时相当于宰相一级地位的官吏。可汗:突厥族首领。

唐朝的大家:唐朝宫中对皇帝的称呼。宋朝的参知政事:宋朝的副相。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参预机要的政务,位在六部之上,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达赖喇嘛:藏族喇嘛的最高僧侣,“达赖”,意思是海,“喇嘛”意思是上师。

班禅额尔德尼:藏族喇嘛教的最高僧侣之一。“班掸”,意思是大师, “额尔德尼”意思是珍宝。

何为“八旗制度”

内蒙古有正蓝旗、镶黄旗等旗,人们常谈论起“八旗制度”。什么是“八旗制度”呢?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就必须先从牛录制说起。牛录是处在氏族制时期女真人从事军事、狩猎的小行动集体。“牛录”汉语译为大箭。十六世纪中期前,女真内部处于分崩离析状态。1853 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为适应军事需要,授用“牛录”名称,把它改造成起多种作用的组织。1601 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旗)制,这时他已经统一了女真本部、并乘胜进军海西女真。这时已设黄、白、红、蓝四旗,兼并海西女真三部后,由于牛录额数增多,始于 1615 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规定每年三百人立为一牛录,五牛录立一扎拦额真(参领),五扎拦立一固山额真(都统)。“原旗有黄、白、蓝、红,将此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色即:正黄、正色、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一组织,就是后来通称的满洲八旗。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后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胜八旗。

八旗制度在建立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清入关后,它又构成了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海关

海关作为对进出国境的人员和货物监督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是伴随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行限制而产生的。

我国海关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文献上看,我国海关的起源可以远溯到约三千年前的西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籍中已有许多关于“关”和“关市之征”的记录。“关市之征”,就是国家规定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要进行检查和征收赋税。但同时也重视政治上的“守关”,并且有了执掌关市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这时诸侯国国界消失,有些关撤销或成为内地关,但陆地边境的关仍然存在。秦朝一些边防城镇的郡守和边关的关都尉,负有军事防卫和管理贸易的双重职能。汉王朝国内不设

关禁。商货通行无阻,但为防止匈奴入侵,严禁铜铁兵器出关,对商人和使节所带货物,均不征税。当时甘肃的玉门关、阳关都是著名的边关。

唐代开始,在沿海口岸设市舶使(司),以监管海上进出口货物和船舶, 征收关税。唐朝内地同时设有 26 处关,并建立了陆关管理制度但对陆关的绢马和茶马贸易均不征税,只是严禁兵器出关。宋、元、明各朝代均沿袭了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建立提举市舶司,除征收关税外,还直接管理对外贸易, 其职能比较广泛。元代制定的《市舶抽分则例》,可以说是我国最早较完备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市舶使(司)已具有近代海关的特征。

清初实行海禁,三十年间片帆不准入海,违者处死。康熙 22 年(1683 年)海禁开放,虽设立了海关,但对海外贸易和国际交往加以限制,实行闭关政策。

1685 年(清康熙 24 年),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厦门)、宁波、江南

(上海)四处设立海关,正式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称,从此开始。但从制度上看,它是市舶制度的继续,也是清初在内地所设“户关”、“工关”的发展、从此,我国古代海关的职能才逐步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