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铜车马工艺之谜

1974 年 3 月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轰动全球的兵马俑坑。时隔不过六载,1980 年 12 月在其西侧又发现了世所罕见的一处车马坑,出土雍容华贵、制作精湛的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

秦陵铜车马原属秦始皇乘舆中的一组仿制品,一前一后排列,前为高车

(也称立车),后为安车。两车基本由车、马和御官俑三个部分组成。两乘车马的比例均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大小。两车除金银饰件外,其余均为青铜铸件。

秦陵铜车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制造工艺上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同一般,有的工艺方法,虽然经两千余载,但至今仍为现代工业所沿用。如车毂与辐条的连接,就是将预先留出三十个 T 形槽,其宽度稍小于辐入毂榫头的宽度,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及青铜热膨胀系数较大的原理,加热车毂令 T 形槽孔变大,然后将辐条榫头插入,待车毂冷却收缩后,再将辐条榫头牢固与车毂连接起来。此种方法称为红套法,在工艺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又如,在车马装饰件上用铜丝环相扣组成的链条,丝径最细处竟只

有零点五毫米,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铜丝表面无任何锻打痕迹,粗细均匀, 显然这是用拔丝法制作。每个链环是由铜丝的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像这样纤细的铜丝究竟是采用什么工艺焊接,至今还是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