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宝岛特色的布袋戏

台湾布袋戏是我国地方木偶戏的一种,就是把傀儡托在掌上搬演,所以在台湾,布袋戏又叫做“掌中戏”。因戏偶小巧而装以小戏笼,与提线木偶大笼相对,故又名之为小笼。

台湾的布袋戏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带随着移民来的,不过,在台湾也发展出自己的本土特色。

布袋戏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

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传统台湾布袋戏,据说于清顺治年间从闽粤沿海一带传入。师承唐山师父,专门演出代代相传的老戏码,后来则专门搬演神仙魔道大战,剧情光怪陆离,集怪诞、悬疑、刺激于一身,称为“金光布袋戏”。

台湾布袋戏最初流行于台湾嘉义、鹿港等闽南人聚居地区,道白曲调均带闽南乡音,被闽南人称为家乡戏。后来逐渐扩散到台湾全省。

台湾布袋戏的偶人造型、舞台布景、音乐曲调诸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戏班分前后场,前场表演撑技,即由主演、助演,称为“头手”、“二手”的2人操纵戏偶;后场4人,分担文武场。

唱腔一般采用漳州调。乐器有月琴、单皮、堂鼓、小锣、铙钹等。演出多为有谱可循的传统剧目,内容大抵取材于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

到了清光绪末期,逐渐被喧嚣热闹、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的“北管布袋戏”所取代,“北管布袋戏”顾名思义就是将后场配乐改为北管,而布袋戏的发展也随着“北管布袋戏”的大众化特色,成为台湾民间最受欢迎的戏剧娱乐,就是因为他的吸引力较强,突破“南管布袋戏”的文人格局,成为中下阶层、民间庙会、迎神赛事的最爱,而成为布袋戏主流。

布袋戏在台湾许多老艺人的坚持与努力之下,不但使布袋戏曾经风风光光地收服了台湾老小观众的心,更逐渐发展成为台湾偶戏的特色。

如“掌中戏的戏状元”许王与小西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许王生于布袋戏之家,父亲许天扶是著名的北管双璧的布袋戏大师,最初创立了“小西园掌中剧团”。许王4岁学艺,5岁就能上场表演,20岁时,父亲去世,他便接掌了父亲的“小西园”。

许王的演技细腻、念白优美,又集编、导、演于一身,大家都称他为掌中戏的“戏状元”。“小西园”在许王的领导之下,勇夺多次戏剧比赛的冠军,又经常巡回国外表演,魅力非凡。

还有“掌中戏第一世家”黄海岱与“五洲园掌中剧团”,它的大家长黄海岱,1901年生在云林,从小在西螺耕读、学戏,25岁和弟弟一起创立了“五洲园”,苦心经营,终于成为台湾南部掌中戏的霸主。

黄海岱的子孙各个争气,子弟也是名满天下,他的长子黄俊卿是台湾台布袋戏的掌剧霸王,第二个儿子黄俊雄更以《云州大儒侠史艳文》让台湾观众如醉如痴。

布袋戏发展之初,戏台较为简陋,仅用扁担、布帘架起简易戏台。后来布袋戏逐渐受欢迎,戏台也变得较为复杂,继而诞生了早期的四角棚。

这种3至5米宽的戏棚其构造类似于一座小型土地公庙,有四根柱子,中间是大厅,为戏偶活动的舞台,其四面之中,三面皆空,大厅中有一层交关屏,用来遮掩演艺人之用。

因为布袋戏可单手操偶,因此传统布袋戏操偶师,通常可一人操纵两偶,互做对谈动作的文场表演,更甚者,两手均可做木偶之跑、跳、抛接、武打等武场表演。

事实上,于实际操演上,布袋戏除了武场大堆头场面,或龙套角色出现串场外,布袋戏戏剧进行中,通常以两偶两角色之间的互相对话与肢体互动为最多。就此,跟一般我国传统戏剧相同,若对话较多者称为文戏,武打互动较多者称为武戏。

台湾布袋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在故事内容上,台湾布袋戏多取材于我国古老的尤其是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著名的剧目有《西游记》、《廖添丁传奇》等。

[旁注]

唐山 原指“大唐江山”,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故乡的习惯称呼。当年渡海到台湾的人代称“唐山人”,“唐山过台湾,心肝结成团”记录了祖先从大陆漂洋过海到台湾的情景和心情。尽管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却世代相传:“记住我们的祖先来自唐山!”

单皮 打击乐器名。因系单面蒙皮,故名。是戏曲及民间吹打乐中的重要乐器。戏曲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中用以指挥其他乐器,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

土地公 即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36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死后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

龙套 也叫文堂。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零碎儿”,而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4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阅读链接]

布袋戏在台湾历经几个世代的传衍,不同世代地演师陆续加入北管音乐、平剧音乐、日本流行音乐、西洋音乐、歌仔调音乐,并突破木制彩楼、舞台的限制,引进商业剧场的编剧。

加入电子化声、光效果,而递变为商业剧场的金光布袋戏与电视布袋戏。经此长期演变发展,布袋戏乃成为特具台湾文化风格的台湾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