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质朴的台湾陶瓷
台湾的陶瓷工艺,起源于先人对原始生活的需要,随着台湾的开发而逐渐发展。台湾的先住民大多是大陆沿海地区的移民,他们不仅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技艺带到了台湾,而且结合台湾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的特有材料,发展出了台湾陶瓷工艺所特有的形态。
莺歌镇位于台湾新北,因为境内盛产窑土,因此陶瓷制造工业发达,以盛产陶瓷著称,有“台湾景德镇”的美誉。
关于莺歌陶瓷的故事,要从尖山埔路说起。这里是当年莺歌陶瓷的发源地,也是俗称的陶瓷老街。
早在清嘉庆年间,来自福建泉州的吴岸等人开始在此制陶,因当地蕴藏大量适合塑陶的土壤,加上附近山林广阔,柴薪足供烧窑所需,于是,当地陶瓷业很快蓬勃发展。莺歌的陶瓷生产也逐渐从一般生活用品,发展到质精量大的工业瓷和建筑用瓷。
莺歌陶瓷老街最著名的是在这有一根古老的烟囱叫“四角窑”,还有另一种美称“隧道窑”。
莺歌陶瓷老街共有100多家陶瓷商店,莺歌的陶瓷主要可分为五类:艺术陶瓷、建筑瓷、卫生瓷、日用瓷与工业用陶瓷等,莺歌陶瓷老街陶瓷艺品林立的商店,陈列的作品如:仿古瓷、结晶釉、文趾陶、茶具组、陶瓷餐具等。
各式实用的生活器皿和创意陶器,货色齐全,风格上则古朴、新意兼具;其中也有不少是当地艺术家所创作,为莺歌陶瓷艺术不断注入新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苗栗县也是台湾陶瓷工业的重镇之一。苗栗县在陶瓷工业全盛时期以生产“装饰陶瓷”为主,由于获利不错,因此装饰陶瓷厂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尤其陶瓷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力,因此也间接地带动地方的经济繁荣。
苗栗装饰陶瓷的产品相当多样化,包括人像玩偶、动植物、鸟类、节庆饰品、烛台、八音盒、首饰、茶具等。
台湾陶瓷中最有特色的是具有彩塑风华的嘉义交趾陶。交趾陶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发源于广东五岭以南,古名“交趾”,故名曰“交趾陶”。
交趾陶是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交趾陶的制作全凭巧夺天工的陶匠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再经过多次烧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
其特点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彩釉,呈现多元丰富的民俗风格,且包含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艺,堪称中华民间艺术之国宝。
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而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
在传入台湾的150年间,由于交趾陶的制作技巧难度高,因此习得此艺的匠师寥寥可数,其中以尊为“叶王”的叶麟趾,为台湾交趾陶的开山宗师。其作品还曾在世界博览会中引起艺坛的震惊,被誉为台湾绝技,后世尊为“台湾交趾陶之父”。
叶麟趾的作品散见于嘉南一带各大庙宇,如台南学甲“慈济宫”、佳里“震兴宫”及嘉义“城隍庙”等地保留较完整;其作品造型丰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敛稳健,并独创胭脂红、翠绿颜色的釉料,后世更有“叶王交趾烧”之封誉。
[旁注]
景德镇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被誉为“世界瓷都”,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我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称号。
五岭 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五岭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城隍庙 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阅读链接]
“交趾陶艺”是最具台湾特色的民间艺术工艺。它集设计、捏塑、彩绘、烧窑等技艺的手工艺术于一体,在台湾多见于寺庙、华丽的楼宇等建筑物。题材以喜庆吉祥、惩恶扬善的故事为主。
为了应时代需求,加以适合家居装饰、礼品、办公等更多用途的设计,使其不但具有装饰性,且更能表达吉祥如意的内涵,因此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