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瑰宝澎湖文石
宝岛台湾风景如画,尤其澎湖列岛,就像一群散落的翡翠,镶嵌在碧蓝的海水里。
港湾外,波涛汹涌,港湾内,风平浪静。站在海岸边,眺望千奇百怪的海蚀洞,倾听海涛拍打海蚀洞发出的独特声响,让人有如梦似幻的感觉。
澎湖列岛山美、水美,石更美,澎湖文石驰名海内外,是收藏家争相收藏的奇石。收藏和把玩文石,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时尚。当时,拥有文石做成的饰品配挂在身上,是身份的象征。
文石稀少珍贵,世界上,只有我国台湾澎湖群岛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出产文石。澎湖的文石又因色彩鲜艳,质地优良,有天然的“猫眼”,而备受青睐。
澎湖曾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方。玄武岩浆从地底喷发出来后,被海水迅速冷却,岩浆中的气体由于压力骤降而在玄武岩中形成许多气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玄武岩中蕴涵的诸多矿物质渗透到气孔中,最终沉淀、结晶为美丽的文石“眼睛”。
澎湖文石主要产于望安岛、将军屿、白沙岛以及风柜半岛。
望安岛是澎湖列岛中的第四大岛,也是最早开采文石的地方。这里的文石,色泽深,硬度高,质地优。
将军屿出产的文石,色彩艳丽,质地坚硬,以文石眼和镶金边文石最名贵。
白沙岛出产的文石,以淡黄、绿色或乳白色为主,色彩淡雅,造型别致,其中同心花纹文石、葡萄状文石最珍贵。
风柜半岛出产的文石色泽华丽,质地细腻,上面常带有天然的精美图案,其中的千眼文石更是稀少,一年出产不过几十枚,非常珍贵。
文石和玉石一样,其真容藏在外表普通的岩石中,不“开”不知道。虽然其硬度较知名的红宝石、祖母绿或是海蓝宝石要低,但是由于其特有的典雅色泽和变化万千的纹理,同样博得世人的钟情与喜爱。
如果将一块玄武岩的表层刮去,看到一个个乌黑、红褐、墨绿、乳白等颜色的“圆眼睛”,这就是文石了。这一类型的文石内含有玉髓或玛瑙之类,其外形多呈杏仁状、圆球状、葡萄状或不规则状,不但质地较密,其纹彩也更为丰富而有变化。
尤其是有同心圆构造者,经琢磨打光后,就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圆晕从圆心一波波荡漾开来,呈现出美丽的同心圆纹理,“文石眼”耀眼夺目,令人惊叹。
根据文石的特点,石雕艺人们通常用两种方式对其加工:或者不破坏“圆眼睛”,在“圆眼睛”与玄武岩母体的对比中进行创意;或者将“圆眼睛”平抛开,通过打磨抛光,展现美丽的同心圆花纹,澎湖文石经过打磨加工成印章、戒指、项链等各种工艺品和饰物,人见人爱。于是,澎湖文石的名声更加远扬。
文石名贵稀少,价值不菲,雕刻前,石雕艺人往往要反复构思,巧妙利用原材料的色彩和特点,塑造出完美的作品。
文石作品取材广泛,造型千变万化,有的出自历史和民间故事,有的选自神话传说,更多的则是佛像、鸟兽鱼虫和文房四宝,件件作品都栩栩如生。
艺人们一般都是利用文石藏在母体中的原始形态进行艺术创作。
比如文石作品《母与子》,外面的玄武石被雕刻成抽象的女性形象,在女性的裙摆附近,靠着一颗乌黑的天真无邪的儿童脑袋。这件作品似在表现一对亲昵的母子,用文石塑造的“孩子”俏皮而灵动,与质朴、浑厚的玄武石刻画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
台湾澎湖文石是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古老的岁月中走来,精巧的石雕艺人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旁注]
望安岛 原名“网埯”,又名八罩屿,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决定东取台湾,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第二天清晨遥见八罩屿,因一路风平浪静,人舟平安,故改名“望安”。
风柜半岛 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岛西南海岸。狭长而弯曲,又名蛇山。顶端名蛇头山,北与马公半岛金龙头相对,共扼马公湾。明末郑成功在此筑炮台。西端南岸玄武岩崖岸下有深8米海蚀洞。风浪激越,海水进出,发风柜之声,故名。
[阅读链接]
文石、珊瑚、海树、猫公石并称澎湖四宝,澎湖曾为世界四大珊瑚产区之一,所产的珊瑚属粉红色系列,可以加工制成的耳环、项链或小株珊瑚树装饰品等。
海树又名石帆或黑珊瑚、碧珊瑚,有金黄、墨黑、赭红三种颜色,多半是渔民捕鱼时从海中打捞而起,由于硬度比珊瑚差,价格也低得多;但是海树性寒,耐火度高,色泽恒久,为制造烟斗的最佳材料。澎湖最著名的一颗大海树,列在将军屿的天后宫中。
猫公石属玄武岩的一种,坚硬的石质上遍布海蚀粗孔,产于桶盘、虎井等玄武岩发达的离岛,为庭园造景的最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