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的象征高山族番刀

番刀又称山刀,是台湾高山族同胞个人佩刀的统称,根据其所属部落及用途不同而形制各异。

台湾岛内丛林茂密,加之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地形十分复杂。高山族等台湾先民在岛内居住生活时,经常要在藤类密布的山林中跋涉,因此发明了既锋利又实用、同时经得起粗重操作的番刀。

番刀的造型与结构都是原住民历年来丛林生活经验的积累,比起其他刀具,更加适合岛内多变的地貌环境。

最早的铁制番刀大约出现在17世纪,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从那时起,高山族原住民与大陆之间的交往才开始频繁,引进了铁制工具和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与原住民传说中番刀最早是从汉族铁匠那里得到的说法不谋而合。

当时原住民手工加工的番刀,由于设备和工艺的限制,刀身多半有些凹凸不平,那是铁锤敲打后留下的痕迹,而且材质往往不够纯净,一经使用后便很快生锈。

早先制作番刀所用的钢材,都是向平原地区的汉人购买或交换而来的。

在岛内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番刀不断进行演进,加之受到马来及小琉球群岛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他民族刀具的独有特点。

番刀的刀形与众不同,刀身较宽,刀尖上翘,刀背在靠近握把处有一明显突起,刀身上下两侧均呈现出明显的弧度。

此外,与其他刀具握把和刀背普遍平行的情况不同,番刀的握把与刀背轴线之间有一个夹角,握持时刀前部略微向下,重心靠近刀前部。

这些特点使得番刀更加适合于劈砍,而且使用时较为顺手和自然。

此外,在劈砍时刀前部锋刃的位置比视觉所感觉到的要更为靠下,在搏斗时往往会造成敌方的错觉,这一点与古代胡人弯刀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山族各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语言及文化特征各不相同,对于番刀的称呼也大相径庭。同时,番刀因产地和用途的不同,种类颇多,形制各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泰雅人使用的铜门刀,以其产地花莲县秀林乡铜门村而得名,东部各地多有使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番刀,都是指铜门刀而言。

埔里刀主产地在南投县埔里镇,泰雅、布农族都有使用,刀形类似直刀,刀身短,刀面宽。

而南投县水里镇出产的则称为水里刀,主要由布农族与邹族使用,刀形前大后小,重心接近刀尖处。

此外还有六龟刀、雾台刀、台东刀,产地分别在高雄县六龟乡和台东县南王部落,刀形大同小异,使用者主要有排湾与鲁凯、卑南等族。

对原住民中的男性来说,整个生命历程都与番刀不可分割。男婴诞生时,长辈便赠送一把番刀,待其长到12岁以后,方有佩刀资格,外出时必佩带番刀,用以打猎、伐木和防身自卫,片刻不离其身,直至生命结束。

番刀是原住民渔猎和生活的必备工具,只要携带一盒火柴、一包盐和一把番刀,便可以在山林中生活数十天。

原住民从小便要学习使用番刀的技巧,如砍伐树木时,用刀的力道、弧度及方向距离都有讲究,一般以45度角斜劈,一侧连砍两刀,再在另一侧对应位置斜砍一刀,小腿般粗细的树木便应声而倒。在部族中,擅使番刀者往往被尊为勇士,从而赢得别人的尊敬。

通常情况下,番刀还是高山族男子“礼服”的一部分,象征着其主人的英勇威猛及社会地位。在各种婚礼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番刀也必不可少。

对泰雅人而言,它是必备的嫁妆之一;在排湾人的婚礼中,也必须有新郎以番刀斩断藤条的仪式;阿美人中还流行一种求婚方式,求婚者比赛进山砍相思木并背至女方家中,以负重最多、最快者为胜。

番刀根据用途不同,大小各异。通常泰雅族成年男子所佩腰刀一般全长48厘米左右,其中柄长约16厘米。但无论大小,番刀都与通常刀具一样,由刀身、刀柄与刀鞘三大部分构成。

刀身是一把刀的主体,可以细分为刀茎、刀体、刀刃和刀背。

番刀的加工过程与一般刀具并无大异。以铜门刀为例,开始是选择材料,然后以红炉加热至500度以上,以铁锤手工将其敲平,经过反复多次锻打,将多余杂质去除,打制出刀形后,再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加工,然后装上木柄,开刃磨砺后便为半成品。

刀柄选材主要考虑其硬度高、质量小、不易龟裂及茎部髓心大易与刀茎相结合,大多选取桧木、樟木来制作。

番刀刀柄多呈前细后粗的圆筒形,刀柄末端膨大呈球状,外形简洁实用。刀柄表面刻有环形细槽,并缠有铜线或纱线,目的是使刀柄与手掌贴合紧密,使用时不易滑脱。

有些实用性的番刀,刀柄像大陆南方柴刀一样,直接用铁片卷打而成并与刀身末端锻合在一起。刀鞘选材也很讲究,要求其具备质量轻、易雕刻、不变形等特点,盐肤木、苦楝树等都是首选。

同时凿制刀鞘,打眼、穿铁线、刻花并油漆上色。在进行最后的装饰之后,一把崭新的番刀便大功告成了。其他种类的番刀加工过程也与此类似。

番刀的刀鞘形制更加独特。这种罕见的单面刀鞘是用一整块木料凿制而成,鞘室全部暴露在外,鞘身两侧边缘打有若干对小孔并穿有铁线,防止刀身插入后脱落。鞘底有两对大孔,线绳从孔中依次穿过,最后在收线槽处打结,用来将刀鞘固定在腰间以利于携行。

刀鞘的这种独特设计是因为台湾本身地理环境使然:一是岛内多雨,单面刀鞘鞘内不易积水,而且鞘身下方有两个突起,称为滴水角,雨水可以顺势流下;此外,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刀身沾上动物油脂后,容易凝结在鞘内不易拔出,单面刀鞘则避免了这方面的问题。

台湾原住民部落擅长传统手工艺,所有的实用品同时也都是工艺品,番刀也不例外,木雕、夹彩织布、缀珠、刺绣等工艺在番刀的装饰上都有体现。

北、中部的泰雅、赛夏、布农、曹等族番刀上的雕饰较为简单,多为简洁的阴刻线条。泰雅族多为斜交纹、平行线纹、锯齿纹等,刻线内涂成黑色;布农与曹族习惯在刀鞘、弓背上刻以三角形缺口或点纹,同时作为狩猎的纪录。

南部排湾、雅美和鲁凯等族雕饰技术相对发达,尤其以排湾族雕刻为最,包括浮雕、透雕或立体雕刻多种技法,图案多为人像、动物及绳纹、菱纹等,而雅美族则以精致的浮雕刀鞘而著称。

[旁注]

番刀 在台湾历史中,番刀占有一席之地。在历次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战斗中,番刀始终是最主要的武器之一。在1641 至1643年间,岛内先后有58个高山族部落起义,以番刀和弓箭来抵抗荷兰殖民者。番刀从此成为台湾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

相思木 即红豆树,又名金合欢木、金丝木。含羞草科,合欢属,近年较多引种的是银荆和绿荆。银荆又名圣诞树、澳洲白色金合欢。常绿乔木,相思树叶银灰绿色,花深黄色。

盐肤木 又名五倍子树、山梧桐、黄瓤树、欺树,为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是我国主要经济树种,可供制药和作工业染料的原料。其皮部、种子还可榨油。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观叶、观果的树种。

[阅读链接]

除番刀外,台湾著名的还有士林刀,士林刀的创始人为郭合,于1870年自创“茄柄竹叶刀”,其刀名由来,因其刀柄如茄形,刀身像竹叶,又因制刀地点在八芝兰,所以也称八芝兰刀,台湾光复后八芝兰改名为士林,始称“士林刀”。

“八芝兰小刀”刀把为水牛角,刀刃全为手工锻造,因此,一般家庭视为奢侈品;由于士林刀的锋利度相当高,因此用途很广,可以削竹、切菜、切鱼肉、采槟榔、割渔线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