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揭秘

“结构”这一概念是指事物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社会结构就是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经济、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基本的构成部分,它们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宏观结构,即通常所说的社会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能任意产生,它要与自己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一个农民一年辛勤劳作所收获的粮食的多少,即是他能力的展现,也是他所具有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大小的标志。不同的时代生产力的水平不同,和李绅诗中所描述的唐代农民相比,今天的情况要好得多了。

拖拉机, 真气派。 千亩粮田,

眨眼之间翻起来。

拖拉机和锄头的差距,是两个时代、两种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人类在生存发展中,要求自然界提供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而自然界不但不自动地把这些资料奉献在人类面前,还常常给人类出难题,一个要, 一个不给,这就形成了社会和自然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靠人们的生产实践。生产力即是标志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矛盾,或在解决这个矛盾时具有多大能力的哲学范畴。

从前有户人家,父亲刚刚去世,只剩兄弟二人。有一天,老二对老大说: “哥呀,咱们分家吧。你身体壮,有力气,就到山上住吧,我身体总是不舒服,就住在家里。父亲留下的田归我,牛和马也归我,那把锄头归你,你看怎么样?”老大说:“好。”扛着锄头上山了。他早出晚归,开荒种地,勤劳无比,几年后,盖了新房,买了牛马,娶了媳妇。老二呢,好吃懒做,怕苦怕累,终日闲逛,几年后,牛杀了,马卖了,地也还债了,成了一个二流子。本来老二从事生产的条件比老大好得多,但最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力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之进行加工, 使之变成一个有用物品以满足人们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如土地、田野、森林、江河湖海、制造家具的木材、制造机器的钢材、做衣服的布匹等等。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如牛、马、锄头、机床、发电机、计算机、汽车、飞机等等。劳动资料的构成复杂,涉及的范围广泛,它从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员。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只是一堆“死物”,是可能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人这个积极主动的因素参与进去,开始生产劳动时,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才会由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由不会产生他物的“死物”变为能够产生他物的“活物”。老二穷困潦倒, 老大勤劳致富的奥秘就在这里。

在现代社会中,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科学技术。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等,都建立在新兴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组成要素,但它作为智能性因素,渗透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中,使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进而造成生产力的飞跃。完全有理由说,近代以来的每一经济时期,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主要取决于

被生产所占有的科学技术力量。人们预测,由科学技术革命掀起的第三次浪潮,必将引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决策方式、家庭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方面深刻的变化。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由无数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的经济结构, 也常被称作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

政治结构反映社会各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由经济地位决定的分配利益。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常常不一致,有时甚至彼此对立、冲突,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加以控制,从中调解各方面的利益和冲突。例如, 一个人的名誉受到另一个人的侵犯,可以在法庭上解决;一个地方发生暴力冲突事件,可以靠警察、军队平息。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国家机关作为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又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因而国家机关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组织和保护社会经济生活。为此,它首先要适应经济结构,追踪经济结构,围绕着经济发展的中轴线而演变。经济需要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它就制定相应的法规,保障外国人的合法权益;经济需要开展竞争,它就颁布《商标法》、《专利法》,保障竞争在公平的范围内进行。然后,它依据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条文,借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机关等机构和设施,以强制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政治结构除了集中地反映一定的经济结构,服务于、反作用于经济结构, 还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文化结构。

哲学谈论的“文化”,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结果,即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通常所说的‘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通常所见的骑马坐轿、披麻戴孝,都属于这一类。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仅指由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这些观念形态通常又被称作意识形态。《红楼梦》研究、人生观大讨论、学习雷锋好榜样、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等,都是狭义文化范围内的事情。

社会文化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各种观念形态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由于它们的基础都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使得它们在内容上必然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其中,政治思想作为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表现,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一种观念或数种观念同政治思想发生冲突而最后不得不服从政治思想的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极为普遍。

现实的文化结构中,多种性质的文化同时并存,其中一种占主导地位。文化结构的本质特征,即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决定。而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一般说来,其思想也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独特功能。和政治结构的强制性方式不同,它以说服的方式劝导不同的集团和阶级,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以此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对统治阶级利益的认同,自觉自愿地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去做,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最终服务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因此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称作政治上层建筑,文化结构称作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

经济结构是“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上层建筑”,这是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政治和文化必须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上层建筑越是辉煌,要求基础越是牢固。颠倒这个关系,就会铸成大错, 受到无情地惩罚。从前有个富人,看到另一个富人家的房屋有三层楼,轩敞壮丽,心中很羡慕,马上叫泥瓦匠来造一所同样的三层楼房。泥瓦匠开始打地基,垒石头,建造楼房的最下一层。富人瞧了,心中犯疑,跑过来问泥瓦匠:“你这是造什么房子呀?”泥瓦匠回答:“不是照你的吩咐盖三层楼房吗?”“盖楼房挖沟干什么?”富人又问。泥瓦匠说:“不挖沟哪能打地基盖楼房呢?”富人一听急了,连忙止住泥瓦匠道:“你给我造房子,就得依我的计划,我不要什么地基,只要三层楼房,你还是给我把它先造起来吧。” 泥瓦匠一再解释。富人就是不听,结果在楼盖好后不久的一场暴风雨中,楼毁人亡。今天的人没几个像富人那样蠢的,大家都知道,没有地基的楼房一定要倒塌,盖得越高、越大,塌得越快,越悲惨。但是,在社会结构问题上, 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的相互关联方式上,许多人就不明白三层楼房(上层建筑)要建立在地基(经济基础)之上的道理了,他们也像那个富人一样, 只要三层楼房,不要地基,认为政治搞好了,思想搞好了,文化搞好了一切就解决了,经济怎么样无关紧要,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谬主张。以道德、法律、教育当做社会根本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林彪、“四人帮”也是这样的人。前者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后者在“文化大革命”中把我们国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看到了解开社会结构之谜的必要性。

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是基础, 是“历史宫殿”的支柱,是社会的根本。宏观上分析社会、认识历史,从经济结构入手,就不会懵懵懂懂,迷失方向,犯追羊人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