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古希腊一座神庙的墙壁上镌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人是社会的人,是靠社会关系维系才能生活的社会存在物。“认识你自己”的核心内容,是认识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
“认识你自己”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的觉醒,标志着人类已从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要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对自己及其须臾不可脱离的社会探个究竟。
几千年后人们发现,虽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从事研究社会历史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研究的层次越来越深,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社会是怎样起源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是什么关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本身究竟怎样,他在社会历史中有什么作用?应以什么态度、什么尺度评判社会现象和衡量社会进步?这些问题与其说澄清了,不如说更令人困惑、更混乱不堪了。人们对社会历史从未有过这样多的疑问。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能够在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治国安邦方面大放异彩,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却陷入泥淖之中。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但却不能正确解释人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人性的内容包括仁、礼、信、义、智五种道德因素,以“仁” 为主。不同的人由于生来的道德因素在比例上有所不同,或有或无,或多或少,人的本性因此也就显现出差异,出现了性善者、性恶者、又善又恶者。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他把人性分为三个品第:上品人性善,下品人性恶, 中品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就看如何引导。只有圣人才具有上品人性, 百姓天生是中品的或下品的人。韩愈的错误有二:第一,把人性等同于道德, 这是不对的;第二,把道德因素看作天生的,井由此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等, 也是不对的。北宋著名丞相、有“矫世变俗之志”,被列宁称赞为中国 11 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和禽兽区别开来,是由于圣人教会了人们用火、种田和狩猎,因此,人类历史不过是圣人的“制作”史;至于人民群众,越无知越好,德政就是使人民无知。
历史上也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站在自己所处时代的高度,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论点和推测。例如,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教之”。孟子把发展生产作为“德治” 的基础。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探讨社会治乱的原因时说:“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 无能损益。”(《论衡·治期篇》)这种看法不用上帝鬼神的直接作用来解释历史进程,而主张去寻求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并力图说明英雄人物的行为要受到某种必然性的制约,有部分的真理性。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作为反封建、反宗教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曾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原理。19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满足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理论,力图有新的发现,他们初步认识到,所有制对社会制度有决定作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正确地把人类的历史描绘为一个过程,并试图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他认为,环境不是最后的原因,在它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根据;人的意见也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一种“更高级的因素”发展的必然性所制约,只有认识了这种必然性,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因此他主张,不能仅仅停
留在意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而应该超越这种相互作用,发现某种新的“更高级的因素”。但黑格尔把这种“更高级的因素”归之于神秘的“绝对精神”, 从而最终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
以上这些观点说法各异,互有得失,但总起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理论所具有的共同缺陷,那就是,归根结底它们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把社会意识当作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把社会存在看成社会意识的派生物。这样,旧的历史理论就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或者干脆否定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就必然要或者抹煞阶级对立的事实,或者用人的心性、政治等非经济的因素来解释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现象;就必然要否定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列宁深刻地指出,一切旧的历史理论有两个最主要的缺点:“第一,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 586 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如同沧海一粟,被种种复杂事物和关系包围着。他要认识这些事物,理清它们间的关系,不仅受到自己那个时代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到自己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一方面决定了他不能不犯错误,另一方面决定了以后的人们不能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认识和纠正错误。
社会历史,千古之谜。
直到 19 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才诞生了科学的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个重大发现中的第一个,是马克
思认真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对它们加以分析批判,吸收改造后所取得的一项伟大认识成果。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面前, 而是进一步探寻动机的根据,找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的物质动因。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25 页)这样,历史理论第一次被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曾经长期困扰人们的社会起源之谜、社会结构之谜、社会发展之谜、社会意识之谜、社会主体(人)之谜被一一解开,人类第一次有了正确评价社会历史的伟大的认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