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杠杆
人类的理想之一是平等。然而,不平等却像魔影一般,追随了人类五千年。
在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代埃及,创造了金字塔的劳动人民过着猪狗不如的凄惨生话。《阿赫托依的教谕》中这样记载着:每一个执雕刻刀工作的工匠都比庄稼汉还累⋯⋯夜晚他(庄稼人)可以闲下来,但他(工匠)却还得做他双手做不完的工作。夜晚他是燃着灯火的。磨制宝石的匠人须得对每一种硬石加工。当他工作完毕时,他的双臂麻木不仁,全身都精疲力竭。他从早到晚长时间地坐着,他的腿和背都是弯曲的⋯⋯旅行的商人顺流下航到三角洲去做买卖。当他工作过度,力不能胜时,蚊蚋害了他,沙漠中的蝇子使他处境可怜可惨。最后,还有各种发炎的疾病⋯⋯纺织作坊的职工的处境比妇女还坏,他的大腿紧贴着肚皮。他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假如他没有如数织出一天的布来,他就要挨 50 皮鞭。为了要见一点日光,他必须把食物送给守门人⋯⋯染布工的手指,就像死鱼那样,发出臭气,他的手不停歇。凉鞋匠根本就不好,他永远贫穷。他也是很安静的,就像死鱼里任何一条那样安静。他咀嚼皮子。洗衣工在鳄鱼近旁的沿岸洗衣服⋯⋯人们对他说:“假如你误期送来,就要打你的嘴巴⋯⋯”
另一方面,奴隶主、地主不劳而获,过着骄奢淫逸,花天酒地,“朱门酒肉臭”的生活。东汉著名思想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对“豪人之室”作了如下描述和揭露: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亲族) 万计”,为他们贩运货物的车船通达四方,为他们投机经营的机关设置在许多城市;他们的珍奇异宝多到难以数计,“巨室”也堆放不下;他们的牛羊猪群满山遍野,偌大的山谷也承受不了;他们的娇童美妾填满了屋子,歌妓乐队排列在后堂;等待接见的宾客立于门前,车马交错,不敢进去,但又不敢得罪主人而随意离去;他们家里的各种肉食很多,吃不完放在那里发臭, 美酒也很多,放坏了也顾不上喝;他们的眼珠一转,别人的眼睛就跟随着探望,脸色一变,别人就得察颜观色,揣摩他正在变化着的心思。
天下穷人一样苦,天下乌鸦一般黑。对不平等现象,我国劳动人民早就有所认识,悲愤地控诉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而当他们的非人生活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便爆发出不可遏止的怒火: “鹿死不择音,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他们向往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 “硕鼠,硕鼠,无食我禾!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为什么不平等?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一些人受另一些人的奴役?佛教认为,是因果报应的缘故。你在前世做了恶事,种下了“因”,今世就要得到受苦受难的报应,这是“果”。你在前世做了善事,种下了“因”,今世就会得到荣华富贵的报偿,这是“果”。穷人之所以穷,是他前世作恶的结果;富人之所以富,是他前世行善的结果。
佛教的观点成了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统治进行辩护的工具。中国历代皇
帝都把自己视作“真龙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这一切非人力所为,都是上帝赋予的,是天命,是大运。公元 1367 年 12 月,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军事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就要登基做皇帝了。在登基前,朱元璋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祗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 自从宋朝的大运告终,上帝命令真人降生于沙漠,然后使其进入中国成为天下之主,建立起元朝,其君臣父子及孙统治中国一百多年,今天大运亦终。元朝的土地和人民,引起众多豪杰的争夺,上帝却只赐给我英贤作为辅佐, 使我得以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获国土周廻二万里广。这段时间,手下的臣民都说民众无主不行,必欲推我尊帝号,臣不敢推辞,也不敢不告知上帝皇祗。决定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南坡,设坛备仪,昭告帝祗,请上帝裁定: 如果臣可以成为万民之主,告祭的那天,帝祗来临,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如臣不应成为万民之主,到了那天可烈风异景,使臣知之。”这篇祭告文把元朝的倾覆和自己皇朝的建立,都推到上帝身上,来朝的灭亡,元朝的兴衰, 自己明朝的取而代之都是天命。上帝的意志是不可违的,秉承上帝意旨作皇帝的权力自然也是不可违的。朱元璋以及历代皇帝就凭这个上帝命令来统治全国人民,叫人明白违背他就是违背上帝,把神权和世俗政权结合在一起。既然“命中注定”,劳动人民该怎么办?佛教和封建统治者异口同声地说: 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心甘情愿做统治者让你做的一切事情,不要有丝毫反抗,这样,就可以修正果,或升天堂,或享受来世的幸福。
佛教的观点、封建统治者的观点是错误的骗人的观点。穷人的受苦受难, 富人的荣华富贵,既不是“因果报应”的缘故,也不是“天命”所定,不平等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分属不同的阶级。列宁告诉我们,在看待社会不平等现象,看待社会的矛盾、纷争、演变时,“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587 页)
所谓阶级,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在一定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具体说来,(1)这些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有些占有生产资料,有些不占有生产资料;(2)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它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居统治地位,支配控制国家并享有各种特权,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居被统治地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常被剥夺基本的权利;(3)由前两点决定,它们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有些集团不劳而获,把大部分财富攫为己有,有些集团日夜辛劳,牛马一般,仅能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在上述三点中,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形成阶级区别的基础,也是阶级划分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些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基本阶级,就是根据这个标准划分的。
阶级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人们劳动所获得的产品除了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外,没有任何剩余,因此, 人人都必须劳动,没有产生私有制和剥削的可能,从而也没有阶级。原始社会末期,铜器和铁器工具逐渐采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 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氏族内部的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为可能。同时,剩余产品的出现还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第一,战争中得到的俘虏不再杀掉,用剩余产品养活他们,强迫他们劳动,以便剥削榨取
他们的劳动,并使其变为奴隶。第二,促进了产品交换和分工,逐渐产生了财产的私人占有,从而诞生了私有制。所有这些聚合在一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两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也由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从此,阶级社会拉开帷幕。
阶级的定义和阶级的产生清楚地表明,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经济实体,即特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的承担者,是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的共同体。“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一伙把阶级看作一个政治范畴、政治实体,甚至看作一个思想范畴、思想实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肆意歪曲。
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无数人们之间的冲突、战争、政变与复辟是它的表现,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是它的根源。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 在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残酷榨取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无偿地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被剥削者占有很少或完全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承受着生产的最沉重负担,上无片瓦,下无插锥之地。由此形成了二者的物质利益上的对立,形成了一个阶级不择手段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一个阶级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利益状况和屈辱地位的尖锐冲突——阶级斗争。
迄今为止,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大的发展、大的进步,都是阶级斗争推动的。
公元 4 世纪 30 年代,曾辉煌一时的古罗马奴隶制衰落了,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卖子为奴,以女换粮,仍找不到一条生路, 被迫揭竿而起。首先爆发的是阿哥尼斯特运动,即农民、隶农、奴隶的联合起义,矛头直指大地主和高利贷者。他们以木棍为武器,袭击大地主的领地, 焚烧奴隶名单和债券,使得地主再没一个敢去讨债。接着爆发了弗生提盖伦为首的西哥特人起义和阿拉里克领导的西哥特人起义。前者与瓦伦斯皇帝的军队会战于亚得里亚堡附近,使罗马四万大军全军覆没,瓦伦斯也毙命丧身, 起义军乘胜前进,西至阿尔卑斯山,东达君士坦丁堡。后者从巴尔干半岛出发,进军意大利,围攻并占领了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然后迁移到高卢和西班牙,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几百年来,称霸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大帝国在波澜壮阔的人民起义和连续不断的蛮族入侵的打击下,终于灭亡了。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从此以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中世纪。
1789 年,资本主义在法国工业和农业中有显著发展,工业生产增加一倍以上,进出口贸易增加了两倍,对殖民地贸易增加了四倍。发财致富的资本家对自己低下的社会政治地位越来越不满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波旁王朝则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及其贵族的特权,社会一片黑暗,官吏专横,权贵滥用密札,不经审讯即把拘捕的人投入巴士底狱,弄得群情躁动,人人自危。占人口 99%的第三等级同占人口不到 1%的第一和第二等级(教士和贵族)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6 月 30 日,巴黎人民上街示威游行,一部分被派去镇压示威群众的士兵同情人民,拒绝接受命令。宫廷为实现武装镇压革命的阴谋,陆续向凡尔塞和巴黎调集军队。12 日晚,巴黎人民与军队发生冲突。次日晨,巴黎上空响起革命的警钟,人民拿着短刀斧头涌上街头,战斗更加激烈。在起义人民的攻击下,王军节节败退,一部分士兵也转到革命方面,
到晚上,巴黎的大部分已掌握在革命人民手中,并成立了由资产阶级代表与选举人会议和旧市政府共同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这时,在首都的东南部,巴士底狱塔楼上的大炮仍然威胁着整个巴黎、特别是巴黎近郊圣安东工人区。14 日,群众包围了这个象征封建统治的堡垒,攻破大狱。至此,整个巴黎被革命势力所控制。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迫使政权从王室转到制宪会议手中,标志着法国资本主义开端。
至于 1917 年苏联的“十月革命”和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中国革命,则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 结果是把历史推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无庸赘述。
阶级斗争不仅在社会发展的转折关头(质变阶段)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固时期(量变阶段)也起到重大作用。现代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许多权益,如八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人身财产保障,社会福利等等,都是无数次示威游行、罢工抗议,甚至流血牺牲换来的,是资产阶级迫于压力作出的让步,绝非他们的恩慈。
基于上述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74 页)
注意,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说的“历史”和“现代社会”,指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价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杠杆。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将来也是要消亡的。社会主义的任务之一就是消灭阶级。无疑,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但它与以往阶级斗争相比有很大不同:在规模上,不再存在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阶级斗争;在发展趋势上,阶级斗争数量将越来越少,作用将越来越小。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人在生产中、社会中的地位平等,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同国内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的斗争。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为地夸大阶级斗争的地位和作用,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定历史阶段上的阶级斗争。它们分居不同的层次。其中,阶级斗争是直接显露于外的表层因素,是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经常耳闻目睹的现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深一层的因素,国家政权的活动、思想观念的影响等部分过程显露于外,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则隐藏于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深层的因素,人们一般注意不到它,然而它却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其他两个因素虽各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归根结底都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基础上产生的。把握社会发展动因,注意表层因素固然重要,注意深层因素及其与表层因素的关系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