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6 不同地物微波波段与红外波段发射率的比较
波 地 段物 |
波 段 |
|||
---|---|---|---|---|
微 波 |
红 外 |
|||
λ=3cm |
λ=3mm |
λ= 10 μ m |
λ=4 μ m |
|
钢 |
0.00 |
0.00 |
0.6 — 0.9 |
0.6 — 0.9 |
水 |
0.38 |
0.63 |
0.99 |
0.96 |
干沙 |
0.90 |
0.86 |
0.95 |
0.83 |
混凝土 |
0.86 |
0.92 |
0.90 |
0.91 |
从表 2-6 中看出,不同地物之间微波发射率的差异要比红外发射率差异明显。这样,在可见光,红外波段中不容易识别的一些地物,在微波波段中则容易识别。
(五)地物发射光谱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光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射率)称为地物发射光谱曲线。
图 2-12 是若干种岩浆岩的发射光谱曲线。从图中可见造岩硅酸盐矿物的吸收峰值主要出现在 9—11μm 波段,岩石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对发射光谱的特征有直接的影响,其规律为:随着岩石中 SiO2 含量的减小,发射率的最低值(吸收的最大值)向长波方向迁移,其中英安岩吸收带位于 9.3 μm 附近(SiO2 含量为 68.72%);花岗岩(SiO2 含量为 68.60%),强吸收带位于 9.6μm 附近;霞石玄武岩和蛇纹岩(SiO2 含量各为 40.32%及 39.14%), 强吸收带则分别在 10.8μm 附近和 11.3μm 附近。这种岩石的发射光谱特征, 正是岩石的热红外遥感探测波段的选择依据。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4/5 号)专题制图仪 TM6(10.4μm-12.5μm 波段),即是针对区分岩石类型,检测岩石硅化蚀变程度而设置的,以弥补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在岩石分类方面的不足。
由于自然界中的地物均不是黑体,所以习惯上测量地物的辐射量常用亮度温度 TB 来衡量地物的辐射特征。所谓亮度温度是当物体辐射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地物的亮度温度。亮度温度与地物表面的真实温度 T 之间的关系为:
TB=εT (2-18)
式中 TB 为亮度温度,ε为地物的表面的发射率,0≤ε≤1。因此,地物的亮度温度总是小于其实际温度。
一般讲,亮度温度 TB 与发射率ε及地物表面的真实温度 T 的关系是复杂
的,只当λ>>λmax 时(即在瑞利-金斯近似条件下),亮度温度 TB 等于真实温度 T 与发射率ε的乘积。显然亮度温度是波长的函数,随波长而变化。
辐射计从高空探测到地物的亮度温度 TA 可归结为:
TA=εT+(1-ε)TS (2-19)
式中:TS 为天空辐射温度;T 为地物表面实际温度;ε为地物发射率:(1- ε)为地物反射率。
从公式(2-19)中看出:
对可见光波段,ε=0,而 TS>T,所以 TA=Ts 即 TA 主要是由太阳反射光所决定。在红外波段,除了特殊地物外,一般来说ε趋于 1,所以 TA≈εT。因此,可利用红外辐射计来探测地物的表面真实温度。
在微波段,因为 0<ε<1,所以这时地物的亮度温度 TA,除了反映地物
的表面温度以外,还反映不同地物的不同微波发射率。而微波发射率是与地物本身的电学性质(导电率、电磁率)有关。因此,微波辐射计记录下来的等效温度不是观察地区的真实温度,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而使得对微波遥感图像判读更加复杂困难。
要测定地物的发射光谱,首先必须测量地物的发射率。然后根据地物的发射率与波长对应关系可以画出发射光谱曲线,测量地物发射率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物的反射率(指近红外)来推求地物的发射率(即ε=1-ρ)。因为测量地物的反射率要比直接测量发射率简单容易,也便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