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立交桥——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修建于384年至534年之间,起始是为晋国始祖叔虞周武王次子而建的,后来在1023年重建。我们常说的鱼沼飞梁为北宋遗物。

鱼沼飞梁东西桥面长15.5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东北桥面长18.8米,宽3.3米,两端下斜至岸边,与地面平行。

鱼沼飞梁历经多年风雨,却因材质坚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的桥梁,也被称作“十字桥”。这种十字形桥为世界独有的一例。在后来,鱼沼飞梁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汇聚著名泉潭池的晋祠

相传那是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之妃邑姜怀孕的时候,梦见天帝说:“我给你的儿子起名为虞,将来在唐地兴国立业,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叫他在那里养育自己的子孙。”

说来也巧,在当时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和绛县之间,确实有一个殷商时期分封的诸侯小国叫“唐”,依山枕水,美丽富饶。

胎儿出生后,手上果然有个“虞”字,于是,邑姜就给他起名“虞”,他就是周朝晋国的始祖唐叔虞,其母邑姜因此被后世尊为“天圣”。

唐叔虞,姓姬,名虞,是周武王幼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姬诵年幼,便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掉殷商封国唐后,就遵照邑姜的意愿把唐封给了叔虞。

公元前1054年,周都镐京举行了盛大册封仪式。在典礼上,周成王把唐地分封给了叔虞,并准许叔虞因地制宜,从唐国实际情况出发治理当地。

叔虞在唐时,励精图治,鼓励民众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使民众逐步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附近的许多部落先后归附于他,使唐国疆土日渐扩大了。

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旁,因境内有条晋水河,便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历史的开始,也是后来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叔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因此他得到了后人称颂。人们为了祭祀他,就在叔虞曾经的封地上建了一座“唐叔虞祠”,也就是后来的“晋祠”。

晋祠所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了晋祠周围壮丽巍峨的景观。

据有关记载,北魏时期晋祠里面的主要建筑祠、堂、飞梁都已具备了,也就是说早在1500年前,晋祠在晋阳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北齐天保年间,文宣皇帝高洋将晋阳定为陪都,又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进行了一次大扩建。晋祠的难老泉亭、善利泉亭、八角莲池、雨花寺、上生寺、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建筑。

晋祠坐北朝南,山门三楹,门外台阶高耸。院中设享堂,将祠宇隔为前后两进。大殿的神龛内,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待召,神台下文臣武将对峙而立。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居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因其水温恒定而清澈如碧玉,常年不息,所以有人便摘取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其为“难老泉”。相传,从难老泉分流出来的四股水,曾在晋祠一带形成了水磨碾108盘。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底岩层涌出,潜流10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了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此景为晋祠胜景的精华所在,也是“晋祠八景”之最。

难老泉上建有“难老亭”,高9米,为八角攒尖顶,形圆顶锐,宛如瓮盖,周空而中虚,共六楹,淳朴潇洒。泉口设有木栏,以防人掉入泉中。泉亭下端的清潭西壁半腰间,有汉白玉雕成的龙头,泉水由此向东喷水,泻入下方清潭。

清潭又名金沙滩,也叫“石塘”,在晋祠中的圣母殿南面,面积约100平方米。后来,宋嘉年间筑塘,中横石堰,开凿有10孔,北七南三,东连人字堰,西竖分水石塔。潭水清澈见底,游鱼历历可数,水中草藻,四季常青。

善利泉又名北海眼,也是晋水的源泉之一,但水流微小,不及难老泉的十分之一。善利泉位于叔虞祠西南隅,朝阳洞东面,静怡园南面。泉水从山底断层岩中淌出,一年四季,水温如常,泉流如玉,晶莹剔透,游鱼细石,清洌可视。

善利泉水分流暗溪与八角莲池两个方向。善利泉的上边建有“善利泉亭”,为八角攒尖式,面积72平方米。善利泉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八角莲池又名放生池,位于叔虞祠前。其形八角,约半亩大,周围有矮砖的护栏。善利泉水自西北入,鱼沼水自西南入,东有浅水口通北河。

八角池中植莲,一向被人们所赞赏,有“莲池映月”之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池中所植睡莲,花分红、白两色,花期很长,每当日暮便将开放的花瓣合拢如蓓蕾状;日出便又渐次开放,且朵朵均挺出于碧绿的翠叶之上。夜间如有碧月照临,清波翠浪,蟾光倒映,更觉分外增辉。

总之,晋祠经过北齐扩建后,其规模更胜于北魏了。当时,著名文人祖鸿勋曾写了篇《晋祠记》,盛赞晋祠的山光水色和亭台楼阁。可见,晋祠里面的泉、潭、池非常有名,可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旁注]

周朝 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悬瓮山 在山西太原的晋祠西边,因“山腹有巨石如瓮形”而得名,又名“汲瓮山”,或“结绌山”。据《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

北魏 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或元魏。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诗经·鲁颂》 是《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4篇:《駉》歌颂鲁公养马众多,注意国家长远利益;《有駜》颂祷鲁公和群臣的饮酒宴会;《泮水》赞美鲁公战胜淮夷以后,在泮宫祝捷庆功和宴请宾客;《閟宫》歌颂鲁僖公兴祖业、复疆土和建新庙。

《老子》 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81章,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阅读链接]

相传,有一天,周成王逗幼小的叔虞玩耍,他把一片桐叶剪成了一个似玉娃娃的形状,便对唐叔虞说:“我把这玉娃娃给你,封你将来去做唐国诸侯!”

周成王本是一句玩笑话,岂料被史官听到了,就以“天子无戏言”为由,请周成王选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周成王无奈,便答应了下来,于公元前841年,果真封姬虞于唐国。这就是历史上“剪桐封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