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的千古美名

宝带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桥面平坦,下由53孔连缀,整座桥狭长如带。全桥构造复杂而又结构轻盈,风格壮丽,奇巧多姿,成为了我国江南负有盛名的一座文明古石桥。

从远处望去,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犹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

元代高僧善住曾有一首描绘宝带桥的诗:

借得它山石,还摒石作梁。

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

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

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

从诗中不难看出,远在元代,宝带桥不仅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肩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了。

英国杰出外交家马嘎尔尼在18世纪末期,千里迢迢来到我国,他见到了乾隆皇帝,却为下跪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随后有一个法国学者,专门写过一本书,讨论这件事情。

法国学者形容马嘎尔尼和乾隆的相见,一个代表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一个代表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都很有傲慢的资格,再加上文化的巨大差异,产生矛盾与冲突是必然的。

不过,除了不愉快,一路上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是让马嘎尔尼时时有惊喜。

他在日记里写道:

七日礼拜四晨间抵常州府,过一建筑极坚固之三孔桥,其中一孔甚高,吾船直过其下,无需下桅……已而又过三小湖,乃互相毗连者,其旁有一长桥,环洞之多,几及一百,奇观也。

马嘎尔尼的一位同伴还称这座桥是不可思议的建筑物。这座桥就是苏州附近运河上宝带桥。在以河运为主的时代,宝带桥见证了无数南来北往的船影,那些船影里面有着隐藏的历史风云。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宝带桥一直静卧在湖口,注视着世间万物的更新变换,正如有首诗写道:

澹台湖水绿如油,宝带桥乎匹练浮。

好种唇挑三万树,年年花里作春游。

宝带桥默默地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着方便,与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一起,为苏州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苏州宝带桥,在古石桥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旁注]

鳌 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传说女娲补天时曾经“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3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

善住 元代高僧,字无住,别号云屋。曾居于吴都之报恩寺,闭关念佛,修净土行。工于诗,著有《安养传》。尝居吴郡城之报恩寺,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珽、虞集、宋无诸人相酬唱。在元代诗僧中,固宜为手屈一指也。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曾6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京杭大运河 古名“邗沟”“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及天津,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800千米,于春秋吴国开凿,隋代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元代翻修直至北京。

[阅读链接]

清代晚期诗人徐崧曾目睹了宝带桥的重修,他并题诗一首叫《见宝带桥重修有作》:

澹台湖在具区东,利涉全资宝带功。

山对楞伽邀串月,塘连葑水捍冲风。

石狮对坐行人过,水鸟群飞钓艇通,

乱石圯崩谁再建,捐资直欲媲王公。

由此可见,澹台湖与宝带桥自古桥建成之日起,就是一体的,简直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