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与历次修缮

赵州桥不仅是一座实用性的交通大桥,而且还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又是一件不可多得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赵州桥建筑结构独特,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称其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赵州桥的玉石栏杆分列两侧,每侧各设了21块栏板和22根望柱。布局是中间每侧设蛟龙栏板5块,蟠龙竹节望柱6根,两侧为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

赵州桥的雕饰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的栏板和望柱上,龙雕是其精华。

大桥中部每侧有5块蛟龙栏板,6根蟠龙竹节望柱,内外均是龙的形象,每侧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如果再加上主拱券顶部两侧的各一个蚣蝮,总计58条龙,从而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群龙阵图。

大桥上面的蛟龙奇兽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精致细密的工笔。布局详略得当,既有局部的变化又有整体的统一,形成苍劲古朴、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

赵州桥除了具有传说的仙迹以外,还有玉石栏板和大石桥铭,人们称之为“三稀”,十分有名。

赵州石桥上的栏版大都仿照隋代以前的栏板而建筑,栏板上的龙图案是仿照隋朝图案而雕刻的,隋代的龙身上无鳞,尾巴细长,四爪和身体短健有力。

大桥上所雕的群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桥巅的饕餮。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恶兽,此兽以贪吃和凶险为特征。

赵州桥上的饕餮占据了大桥顶部最中间位置的整块栏板,毛发分披,两耳坚起,两只大眼凶光毕露,欻欻开合,怒视前方。

此恶兽形象与两旁飘逸的蛟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人望之生畏,不敢久留,这样就不会因桥上滞留多人而发生事故,从而达到通济利涉的目的。此乃以恶兽示警,实现劝善目的。

1086年至1096年,哲宗皇帝赵煦在北巡途中,深为赵州桥的雄奇壮丽所动,于是赐赵州桥正名为安济桥,是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赵州桥南桥头下还有一块汉白玉的标志牌,牌上刻着“安济桥”3个大字,这就是赵州桥的正名,也是官名。这正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所赐,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

在1563年,因为卖柴者在赵州大石桥下烤火,火势延烧,致使桥石出现小的缝隙,但因为有腰铁锁着的缘故,桥上照样有重物通过。看见这种情况,当地有居敬兄弟出面向知县李方至请求修缮石桥。

居敬兄弟也就是张居敬、张居仁,他们俩是明代举人张时泰之子,兄弟两人也是为官的,他们各捐资数十金,并倡导大家捐资,还从赵州境内募缘数千缗,把赵州桥修葺如故,颇得知州、知县和远近百姓称颂。

1821年,知州李景梅让痒生王元治负责修缮赵州桥。李景梅率先捐资数十缗,在他的带动下,赵州境内众百姓纷纷出资,筹资很快完成。

修缮工程竣工后,知州赐予“急公好义”的匾额以表彰王元治的事迹。

赵州桥建成后差不多有1400年,它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但丝毫都没有遭到破坏。

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有“吞齐跨赵”的说法,地处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交通十分繁忙。大桥自建成后,就一直作为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使用,车马行人摩肩击轱,日夜不息。

赵州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车马重轧,战乱之祸,地震水患,风雨侵蚀,却一直安然雄居于洨河之上,在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为一大奇迹。

[旁注]

张嘉贞(927年~976年),字嘉贞,能诗善赋,以五经举世闻名。他历仕武则天、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四朝,官至中书令,累封河东侯,是唐代颇有影响的大臣。

蟠龙 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其形状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蛟龙 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小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蛟和龙是不同的生物,蛟龙是蛟和龙交而成。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饕餮 传说中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它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它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了。

赵煦(1076年~1100年),是神宗赵顼的第六子,母亲是朱德妃。北宋时期第七位皇帝,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1085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

李景梅 字魁春,号仙原。明代嘉庆年间,任赵州知州。他为官数载,不但清正廉明,福泽一方,而且才华横溢,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最为世人称道的,便是他为“赵州桥”题写的“古桥仙迹”4个匾额大字,风神潇洒,令人羡叹!

痒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是“庠生”,不是“痒生”“庠”读作xiang。

[阅读链接]

由赵州桥贯穿的历史古道,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代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直通北京城。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3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乾隆帝第一次是奉皇太后巡幸中州河洛之地,是为君临嵩岳之行;后两次则是著名的“南巡”之举。乾隆三过赵州,并在柏林禅寺为这块土地留下了可观的诗作和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