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祖派主持在泉州建桥

神话终归是神话,其实真正的大桥建造是非常艰苦的。泉州自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了海外交通,至唐代,泉州更是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之一。安海镇古时名安海渡,原是个水陆码头。

由于泉州繁盛,它就跟着兴旺起来。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记载:

濒海之境,海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皆距闽数十里,而远近南北官道所从出也……唯石井地居其中,而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

可见安海渡需要安平桥,同万安渡需要洛阳桥,同样的迫切。而且由于都是跨海,这两桥的修建也同样艰难。安海到水头的海面,已经够宽了,同时,还有从西面来的注入海湾的河水,秋季还有台风。

安海港的山洪暴发又加海潮袭击时,海湾里的波涛汹涌,过渡都十分的危险,何况要在这险滩之上造一座跨海大桥呢!可见当时的困难是非常大的,但人们还是将这项巨大的工程建起来了。

其实据记载泉州并及闽南一带的历史沿革及政军民情风俗的《泉州府志》记载:安平桥是1131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10000缗,并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这座大石桥。

在建桥工程快完成一半时,因为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直至1151年11月,郡守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整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名为“安平桥”。

安平桥,又因安海镇东建有东桥,故相对称“五里西桥”。它东连晋江安海镇,西接南安水头镇,横跨在两市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历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安平桥所以要这样长,是因为要跨过一个海湾,从东面安海镇的海岸至西面水头镇的海岸,海湾通向台湾海峡,里面的船只虽不能远涉重洋,但在安海与水头之间,却是古代的唯一交通工具。

较安海桥,也就是安平桥为2/3的东洋桥,居然在半年内就建成了,可见赵令衿的造桥队伍中,确实有卓越的工程师。自从东洋桥建成后,安平桥就又名“西桥”,但东洋桥不久就被毁坏了。

明代的安海史志《重修安海桥募缘疏》记载:

自东桥荡析,恻孤影以存羊,叹反复之无常,觉成亏之有数。

安平桥的材料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属石墩石梁桥。面宽约4米,原有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

大桥的桥墩是用长方形条石横竖交垒而成,上部顺桥梁方向有三四层出挑,以缩短桥梁跨度,增强桥面承受能力。

大桥的桥基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采用“卧本沉基”和木桩基础。桥面每间架设5条至8条石板,长度在5米至11米之间,重量自4.5吨至25吨不等,相传这些巨大的石材采来自隔海的金门岛、大佰岛。

大桥建造时,利用潮汐的涨落,来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桥墩。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桥两侧的石护栏的柱头雕有狮子、蟾蜍。

在桥的南北两侧,可见方形石塔4座、圆塔一座竖立在水中。

安平桥上的5座桥亭,即东西两座路亭,桥尾水前沿的海潮庵,桥头的这座超然亭,还有中亭,用来供行人歇脚。

在桥的构造上,根据桥梁横跨海湾中贯穿着5条港道的特点,桥墩分别设计了三种形式:

一种是长方形墩,筑于水浅流缓水域,有308座;一种是一头尖、一头方的半船形墩,筑于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缓和海潮的冲力,有25座;一种在深港处的桥墩则设计的双头尖的船筏形,可用来分解溪流和海潮对大桥的冲击。

从结构形式来说,安平桥几乎是完全模仿万安渡的洛阳桥的,两桥都在泉州濒海地区,也都是所谓的“简支式”的石梁桥。

安平桥自宋代以来历经十数次重修。宋代建桥时,乡人用造桥剩下的钱建成的镇塔,也经过多次重修。明代重修后的镇塔改名为“文明塔”,塔内有旋梯达塔顶,可以瞰望长桥的雄姿。

在清代,安平桥的桥头桥尾还各增建一座拥有拱形门的石牌楼,俗称“隘门”。桥头这座叫“望高楼”,是原桥头被拆毁一小段后于1864年在新桥头建造的,用来表示这是桥的开头。

望高楼楼上嵌有一方1864年邑人黄章烈所写楷书“望高楼”3个字的石匾额,楼下嵌有一块题有楷书“寰海镜清”4个字的石匾额。

安平桥的桥尾的牌楼是1808年建造的,当年南安知县盛本所写的楷书“水国安澜”4个字。距该牌楼几步远的地方还竖立一通镌刻着篆书“安平桥”3个字的石碑。

中亭叫“泗洲亭”,原称“水心亭”,也就是现在桥头那座亭子的名称,因它位于桥的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而俗称“中亭”。

中亭也是大桥建成时的建筑物,后来又多次重修或重建,其中最后的一次是1866年重建的,本祀供奉着泗州佛,后祀供奉着观音。

中亭的石柱上有一对十分引人注目的楹联,上面写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亭的四周和墙上还立有明代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14通。亭前还有两尊石将军,高约1.60米。

在安平桥建成的时候,安海龙山寺的佛祖为了保证五里桥的长治久安、不受水妖陆怪的破坏,特地派了两名石将军,以观音的名义,驻镇在桥的中亭。这两名石将军威武无比,手握神器,日日夜夜守在这里。

安平桥的建成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

[旁注]

安海镇 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南部,属滨海区丘陵地带,是一个以丘陵地为主的镇。东与罗山、永和镇接壤,西与南安市交界,南临安海港与东石镇为邻,北与内坑镇毗邻。

僧 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团。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

赵令衿 嘉孝穆公赵世之子。1137年,任泉州府。安平桥落成后,修桥太守令衿亲自写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六尺,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潮汐 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

隘门 我国传统建筑之一,普遍设置于村落或城市街道巷弄中的防御建筑。形式有砖石造的墙门及单开间的门楼,平日入夜后即行关辟,以确保居民的安全。隘门形式传自客家或闽南传统建筑居多,主要功能除了阻止盗贼进犯外,也预防了分类械斗。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泗州佛(628年~709年),僧伽大师,自西域来我国传经。后人在泗州为之建造泗州大圣宝塔,下藏真身,中塑僧伽像。泗州大圣德行超卓,生前被尊为“观音菩萨”化身,自后一段时日,凡观音佛像均以其形象为模本。

石将军 6米多高的石将军为剑川所有石雕中最大的造像,这就是唐代史书中的“勒石剑川”战神——毗沙门天王。古代艺术家巧妙利用岩石居高临下之势,采用高浮雕法,突出人体下半部,由下至上,越往高处浮雕越浅,整座雕像如山屹立,形象威武,叹为观止。

[阅读链接]

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安海又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960年至1368年期间,由于商贸兴盛,经济繁荣,为利于物资运转、行旅往来,泉南沿海掀起一股“造桥热”。

据记载宋代泉州城外晋江县境造桥达40多座。安平桥也就是这一时期因安海港地位的更加重要而兴建的。

宋代改称“石井镇”,明代又改称“安海镇”,后来郑芝龙开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称“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