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汉线未雨绸缪
蒋介石虽然挨了刘伯承的一记耳光,却只伤了一些皮肉,失了一些脸面。上党战役中被消灭的只是阎老西的杂牌军,并不是他的嫡系部队。
蒋介石和他的将军们都把失败归咎于阎锡山的无能。
他们认为,如果是中央军上阵,绝不会如此窝囊。他们没有从上党战役中吸取教训,停止对解放区的进攻。
10月13日,《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蒋介石又向国民党各个战区发出密令:
查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亟应从速建设以完成大业,乃奸匪竟乘机侵入城市,破坏交通,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使中华民族光复无望,我众将士何以对危难之同胞,更何以对阵亡之将士?贵长官所部自抗战以来,迭著勋功,党国倚为长城,中正尤寄厚望。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赐,其迟滞贻误者当必执行以罪,希转达所属剿共部队官兵一体悉尊为要。
这份密电比9月间所发的那份更有“价值”,它把蒋介石蓄意发动内战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
蒋介石不但彻底地抛弃了所有的伪善之词,复称中共为“奸匪”,而且重新吹起“剿匪”、“剿共”的进军号。
为了驱使国民党官兵充当剿共战争的炮灰,他又拉又打,又是鼓气,又是威吓。
谁能相信,这份密电竟是在以和平、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协定》公布后第二天发出的?
在发出这封密电的同时,十年内战时期由蒋介石亲自拟订、抗战胜利后予以重印的《剿匪手本》也被运往国民党各个战区,分发到官兵手中。
这个所谓的《剿匪手本》以“赤匪不灭,军人之羞”的警句开头,向国民党官兵兜售“剿匪”秘诀,而所谓的“秘诀”就是要在国民党军队中实行“连坐法”,即“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班长不退而全班退,以致班长阵亡,则杀全班兵座。”
以此类推。这个连坐法一实行,就在全军之中,人人似刀架在头上,似绳子缚着脚跟,一节一节,互相顾瞻,连坐牵扯,任何人亦不能脱身。
蒋介石企图用如此残忍的手段,逼国民党军士兵为他的“剿共”内战卖命。
但是,十年内乱的历史已经证明,《剿匪手本》非但不能成为蒋介石取胜的法宝,相反,倒成了他发动内战的罪证。
一手签订《双十协定》,一手大发“剿匪”密令和《剿匪手本》,蒋介石就是这样肆无忌惮地愚弄着亿万中国人民,愚弄着世界舆论!
在蒋介石的严厉督促下,从10月14日起,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马法五又率领第四十、第三十、新编第八军共7个师采取并列重叠配置,分成左、右两路,自河南新乡沿平汉铁路北进。
蒋介石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先占领邯郸,与沿石太线西进、先期到达石家庄的第三、第十六军会合,然后继续北进,与空运到北平的第九十二、第九十四军会师,最后达到完全控制平汉路,分割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目的。
这一着十分厉害。
如果蒋介石的阴谋得逞,将对华北的两大解放区造成极大威胁,甚至会使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的形势逆转,使《双十协定》成为一张空文。
面对新一轮的挑衅,延安方面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就在蒋介石积极部署这次进攻的时候,毛泽东已从重庆返回延安。军情紧急,他顾不得旅途的疲劳,立即与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商量对策。
10月12日,毛泽东刚回到延安的第二天,便起草了一份发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电文说:
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我太行及晋冀鲁区可集中6万以上主力,由刘邓亲自统一指挥,对付平汉路北进顽军,务期歼灭其一部至大部。
电报发出以后,他仍感到不大放心,实因这一战役关系重大。打不好,蒋介石的气焰将更加嚣张。于是,10月17日,毛泽东又致电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再次强调:
在你们领导下的一切力量,除以太岳全力展开同蒲路的作战,争取应有胜利外,必须集中太行与晋冀鲁豫全力,争取平汉战役的胜利。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望利用上党战役的经验,动员太行、晋冀鲁豫两区主力,由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指挥,精密组织各个战斗,取得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如此重视即将开始的平汉战役,刘伯承、邓小平当然不敢懈怠。
他们也完全懂得,这一仗能否打好,不是晋冀鲁豫一个解放区的事,关系到全国的形势,关系到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因此,接到延安的电报后,他们立即着手,组织力量,制定作战计划。
刘伯承、邓小平集中了3个主力纵队和3个军区的地方武装,而且动员了10万民兵配合作战。刘、邓的决心是:务必将猖狂北进的国民党军歼灭在邯郸以南、漳河以北的滏阳河套地区,绝不让他们占领邯郸,更不让他们在华北大地上为所欲为。
邯郸,平汉路上的这个重镇,战国时期曾是越国的都城,如今则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蒋介石要打通平汉线,分割解放区,邯郸便首当其冲,成为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个进攻目标。
蒋介石是下了狠心的。当然,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的主观愿望。
毛泽东、刘伯承也下了决心,绝不让蒋介石阴谋得逞。刘伯承在给参战人员作动员报告时说:“我们一定要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变成‘黄粱美梦’。”
也真是无巧不成书。历史上关于“黄粱美梦”的故事恰好发生在邯郸。
据唐代沈即济的《枕中记》说:有一名叫卢生的人,在邯郸的旅店里遇到道士吕翁。卢生自叹穷困,道士便借他一个枕头,说枕了就会称心如意。这时店家正煮小米饭。卢生梦入枕中,享尽了荣华富贵。然一觉醒来,店家的小米饭还未煮熟。如今,在邯郸北还有一个小车站叫“黄粱梦”,车站附近还有一个卢生庙和吕翁庙。
刘伯承利用这个历史传说,意在嘲讽蒋介石。果然,这一战役使刘伯承的话变成了现实。
刘伯承采取了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战术。
他首先指挥第一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民兵的配合下,不断地袭扰和逐次阻击敌人,诱敌并将其遏止于邯郸以南的马头镇、磁县之间,刘伯承突然命令早就埋伏在该地区的第二、第三纵队和冀南、太行军区部队一齐出动,会同担任阻击的第一纵队和冀鲁军区部队,迅速将敌人团团包围。
国民党军队发觉中了刘伯承的“奸计”,知道情况不妙,急忙收缩。他们一面赶筑防御工事,准备顽抗;一面急电重庆,要求救援。
坐镇重庆指挥的蒋介石起初十分得意。高树勋、马法五部进展迅速的电报不断传到他的最高统帅部,使他深受鼓舞。可惜好景不长。
3个军同时被围的消息使他一下子傻了眼。他不敢迟疑,赶紧电令驻石家庄的第十六军和驻安阳的第三十三军增援被围部队。
对于敌军的增援,刘伯承早有准备。他立即调太行军区部队协同晋察冀某部阻击由石家庄南援之敌第十六军。同时加强阻援力度,阻止和拖住由安阳北援的第三十二军。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在密切关注战况的变化。当他获悉国民党南北援军出动的消息后,为确保战役胜利,也电令在山西的部队赶到平汉线附近,援助刘伯承。
由于阻援部队顽强作战,直到整个战役结束,国民党的南北援军始终未能接近被围部队,蒋介石的增援计划完全落空。
挡住了援敌,刘伯承便集中主力,向被围部队发起攻击。与此同时,为尽快解决战斗,刘伯承、邓小平又加紧工作,争取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