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造力

  1. 聚合思考法:以某个思考的问题为对象,从不同方面将思维指向这个问题的中心,在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选择寻求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也叫求同思维。

  2. 相似思考法:将某客体与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它们的相似关系中,发现某种启发,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比如,世界上第一个“构盾施工法”,就是相似思考的产物。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要在泰晤士河下面修建地下隧道。如果用传统的支护开挖法,松软多水的岩层容易塌方。工程师布鲁内尔力此一筹莫展。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有只小虫使劲地向坚硬的橡树皮里钻。布鲁内尔注意到, 那只小虫是在其硬壳保护下进行工作的,此情此景使工程师恍然大悟:河下施工,如果先将一个空心钢柱体打入松软岩层中,而后在这个“构盾”的保护下进行施工。通过相似思考,“构盾”代替“支护”,做出了发明创造。

  1. 反向思考法:这是将人们通常思考的问题,用对立的,看上去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最著名的是顺逆颠倒发现了感应电流。

  2. 分合思考法: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将它们分离或合并, 试图找到新的产物。“606”杀虫剂就是运用分离的思考方法创制的。

德国化学家欧立希发现“阿托升尔”可以杀死危害人体的锥虫,但它的副作用可以使人双目失明。于是欧立希设想,将“阿托升尔”的正作用与副作用分开,抛弃副作用。在“分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改变化学药品结构的方法,制出了“606”。

与分离相对的是“组合”。

众所周知,喷气式飞机、电视机、数控机、人造卫星、原子能发电以及阿波罗登月工程,都是对当代技术加以完善、发展并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分离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合并常可以由结合而创造。

  1. 想象模型法:这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化的手段。模型有物质模型、数学模型和想象模型。想象模型就是运用想象和抽象相结合的办法,把理论知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直观形象式的模型。比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为了探索原子结构,科学家根据实验事实, 运用想象建立起了各种原子模型。

  2. 理想实验法:就是将想象中理想化的研究对象,通过反复设计、实验达到发明创造的一种思维过程。也有人称之为“思维实验”、“想象实验”、“梦想实验”等等。

美国发明家兰德,梦想发明一架不用冲洗就立即印出彩色照片的照相 机。根据这个梦想他重新设计照相机的镜头及其构造等,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

  1. 智力激励法(集体发明创造法):这是通过召开小型讨论会,大家围绕问题的中心,互相讨论,彼此启发,让创造性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它的功效在于短时间内,调动极大的创造力,产生设想、灵感或新观念。

这种方法的作用可归纳为四点。第一,设想的大量产生必须依靠联想。一个人的联想力可以刺激其他人的联想力。一个人得到灵感,更多的灵感可

能相继产生。第二,无论男女在小组讨论会上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第三,实验表明,这个方法使心灵的运用在竞争情况下,增加50%,这种增加尤其以灵感最为突出。第四,在小组中个人的好主意、好设想会立即得到激发和鼓励,由此而激发出更多更好的设想。

发展创造思维的方法主要分为发现问题的方法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可以说,没有新的观念的产生,便没有新的发明创造,产生新的观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1. 就教育系统而论,除了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自觉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外,还必须遵循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传授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作文教学中的“一事多写”都是属于这类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许多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积极特征。

③要敢于创造。成功的创造,有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创造态度,二是创造技能。这两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

美国有 11 岁、14 岁两名科学家。他俩已经拥有 10 项美国发明专利。他们的成绩归功于妈妈的一条规定:每天下午必须做两小时创造性的工作。久而久之,兄弟俩养成了习惯,做完功课就自动干他们的发明创造,甚至吃晚饭时,边吃边讨论下午的事情。他们的创造意识很强,看见母亲开车时把热水洒到车里,就发明了防溅饮水架;看见突然刹车时炸鸡蛋会飞出盘外,便发明了汽车上用的食品盘。

④激发创造动机。需要,是创造之母。青少年科学技术创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小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北京打钟庙小学四年级学生林恒韬发明的“充气雨衣”就是一例。

⑤理论联系实际。据调查研究,获得发明奖的学生知识来源有四个方面: 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占 51.7%;从课外书籍中得来的占 25.9%;从课本里得来的占 20.7%;从教师、家长、同学处得来的占 1.7%,可见,学生应用创造的知识主要不是来自教科书。所以,学习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广泛研究自然界,阅读各类科普作品,特别是对身边事情感兴趣。

⑥培养独立精神。调查表明,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行为方式的特点是,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富有独立见解,喜欢个人钻研,勇于迎接困难任务的挑战,不追求个别人的赏识或称赞而学习、工作。创造者的这种独立精神,其本质是确立真理的权威。爱因斯坦说:“我想,权威的意见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学比权威更重要,也可以说,它才是权威,我只听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