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的品质
人的注意力强弱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注意力的品质上。注意力的品质主要有四个方面。
- 注意力的稳定性。
注意力的稳定性也叫注意力的持久性,是指人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力在时间上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注意力能持续稳定 20 来分钟,中学生 30 多分钟。
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的保持不变,而常常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称做注意的起伏。例如我们在一定的距离听一只表的声音,表的声音是均匀的,而我们听到的声音却是时强对弱,这是注意的起伏造成的。再如,当我们注视下面的图形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时而感到小方形凸起,时而又感到小方形下陷,这种周期性的感觉也是注意的起伏造成的。但是这种起伏可以设法稳定下来,像注视图形时,我们如果努力把它想象成一个台座,或者想象成一个空房间,即给图形一定的实物意义,有助于把注意力保持在一定的方向上。
注意稳定性的程度与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般地说,对象内容丰富, 复杂多变,能引起兴趣,注意就较持久而稳定。而内容贫乏、单调和静止, 就不容易维持稳定和持久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与个人的特点有关。一般人可以集中注意毫不松懈地工作10 到 20 分钟,如果能适当转换活动形式,并动员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则注意可以保持数小时之久。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就能与各种干扰做斗争,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相反,一个意志薄弱、过度疲劳或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人,很难保持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
注意的稳定性不是说注意总是指向同一个对象,注意的对象可以变化, 但注意的方向始终不变。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看书、要写字、要演算,但这些活动都要服从于完成作业这个总任务。
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即我们所说的分心。要搞好工作和学习必须有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力,必须与分心做斗争。为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良好习惯,从小培养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力的范围。
注意力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国外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黑色的石弹子撒在地上,让
几个被试者看,实验表明,一般人最多同时可以看到七个石弹子。如果把 3~ 5 个石弹子算一堆,那么一般人也最多可以看到七堆,即掌握的堆数与个数相等。如果我们用速示器进行实验,可以测得,在 1/10 秒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 8~9 个黑色圆点或 4~6 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一般人的眼睛在 1
/10 秒内是来不及转动的,因此,被试者对刺激的知觉几乎是同时的。
对同样感知对象的注意范围与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如文化水平较高的人,阅读时的注意范围,比刚识字的人要大得多,他在阅读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知觉,而是以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为单位去知觉。
注意范围的扩大,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在学习时,“一目十行” 就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排字工人、电报员、驾驶员等,有较大的注意范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 注意力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如教师讲课时,边板书,边观察学生。学生听课时,边记笔记,边思考,这就是注意力分配性的表现。
注意的集中和分配有一定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注意的集中和分配可以统一起来,为达到总的目标服务。
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活动时,这些活动都必须是很熟练的,甚至是接近自动化的程度,或者其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到不熟练的活动上,而对熟练的括动,只要有一小部分的注意就够了。如果同时进行的活动都是生疏的,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结果就会顾此失彼。
其次,为了更好地分配注意力,使几种活动同时进行,必须通过练习, 使这些活动之间形成统一的动作系统,协调一致,使整个动作系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注意力合理分配于各个动作,控制整个动作系统的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学习的知识越复杂,越要求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化的复杂劳动,要求操作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要求有很好的注意分配能力。
- 注意力的转移。指有目的地迅速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需要主动地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
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力离开了需要稳定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有不良影响的无关的活动上。
敏捷地转移注意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许多工作都需要迅速转移注意力。一个良好的飞行员在起飞和起航的五六分钟内,注意的转移就达 200 余次之多,如果注意的转移不及时,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每天要上好几门课程,这便要求能及时转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