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的创作

一八七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了“不朽”的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当时是最高荣誉。在这一点上小仲马比他父亲、比巴尔扎克都幸运得多。他们两位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有迈过科学院的门槛。但是历史的选择却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现在大概不会有人以小仲马与大仲马比高低,更不要说比巴尔扎克了。雨果认为大仲马是位天才,小仲马只不过有才华而已。这个评语是对的,但不完整。

小仲马的名字同《茶花女》紧密地联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 不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遗憾的是,小仲马没有在这一基础上扩大自己创作的路子,开阔自己的视野。相反却以《茶花女》为样本定了调子,热衷于写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只以道德观点写道德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愈到后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写了两部小说和十几部剧本。这些作品是《珠光宝气的太太》(小说,1852),《狄阿娜·德·利斯》(1852),《半上流社会》(1853?),《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女性之友》(1862?),《克里孟梭的事业》(小说,1866),《奥布雷夫人的观点》(1867?),《乔治公爵夫人》(1870),《参加婚礼的客人》(1871),

《阿尔丰斯先生》(1873),《外国女人》(187?),《巴格达公主》(1881),

《德尼莎》(188?),《佛兰西翁》(188?)。

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写上流社会或半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茶花女》再现了他同玛丽·杜普列西的一段爱情。《珠光宝气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业》基本上是以他对李吉雅的追求为素材写成的。《私生子》则是写他自己的身世。

他的作品的另一内容是批评生活道德的败坏。对于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表示同情。这无疑也同他的身世有关。在大仲马同卡特琳娜的斗争中,小

仲马一直站在母亲一边。他对母亲的不幸遭遇一直抱着深切的同情。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奥布雷夫人的观点》、《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剧本之中。

小仲马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在剧中出现了说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女性生活的指导者。

总之,小仲马创作题材狭窄,仅限于婚姻、家庭、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道德问题。正如菲迪南·布吕奈缔埃指出的那样:“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准确一些说,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许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再进行观察,只看着自己。他们结束了歌德说的《学习年代》,沉溺于幻想。⋯⋯ 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飞不起来的。⋯⋯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进入成熟期之后还知道什么呢?只不过是文学界和上流社会。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恶和‘文雅’中的上流社会。这个小世界的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别的,只是病态事件的罗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实的文学。”

对小仲马的这一评论不仅是正确的,而且相当深刻。小仲马长期在小天地中生活,脱离广大人民,脱离广大社会,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再加上他的唯心主义的社会观,以道德观点观察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刺不到要害, 只能是“病态事件的罗列”。连写《茶花女》时那种真切动人的感情也逐渐消失了。这就难怪人们只记住他的《茶花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