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的发展史
与这一个别事迹有经常的密切联系,不应是各自独立的。
① 这一节讨论史诗应以导致冲突的情境为起点。
① 这一节说明史诗既容许有广泛的旁生枝节,所以结构比较松散。但是史诗反映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在表面上虽仿佛是各自独立的,却仍有内在本质的联系,史诗的各部分也是如此。
① 奥莲女郎即姜·达克。她是法国奥莲区农村中一位少女,在十五世纪曾率领法军抵抗英国侵略者,屡立大功,但终于落到侵略者手里,以妖女的罪名被烧死。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对其它各门艺术的发展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我们一开始就追溯了建筑艺术精神及其三个发展阶段:从象征型经过古典型,然后到达浪漫型。关于雕刻,我们却没有这样办,而是把完全符合这门古典型艺术概念的希腊雕刻定为真正的中心点,从希腊雕刻中找出雕刻这门艺术的特征,所以我们对雕刻的历史发展就只消作一个简略的叙述。绘画由于基本属于浪漫型艺术,情况也是如此。但是绘画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随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期演变出许多流派,所以有必要对绘画的历史发展作较详细的叙述。对于音乐,关于绘画所说的话本来也应适用,但是我对于音乐的发展史既没有多少外国文献可利用,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所以只能顺便提出一些零星的见解。谈到史诗的历史发展本题,上文关于雕刻的话大致也可适用。史诗的表现方式也派生出许多变种,随着民族和时代的不同,发展也不同。但是只有在希腊才有完备的或正式的史诗,它的实际作品也最符合艺术的要求。大体说来,史诗和雕刻的造形艺术及其侧重客观性相上有一种最密切的亲属关系,无论就实体性的内容意蕴来说,还是就运用实际现象的表现方式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史诗和雕刻都在希腊原始时代达到过去没有人超过,将来也不会有人超过的高度完美。这并不是偶然的。但是这一顶峰上下两方面都有些中间过渡阶段,这些阶段并非仅有从属的次要的意义,对于史诗来说,却是必有的阶段。因为史诗的范围包括全民族,它要把民族生活的实体性内核表现为可以眼见的。因此史诗在全世界历史发展里具有比雕刻更重要的意义。
全部史诗艺术,特别是正式史诗,基本上分成下列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是东方史诗,其中心是象征型的;
其次是希腊古典型史诗以及罗马人对希腊史诗的摹仿;
第三是基督教的各民族的半史诗半传奇故事式诗歌的丰富发展。这类诗开始出现在日耳曼异教民族中。另一方面也有一批诗,除掉中世纪所特有的骑士诗以外,也借鉴于古希腊罗马,或是用古典作品作为提高文艺趣味的一般教养工具,或是用它们作为模范。最后,正式史诗便让位于小说了。
既然要提到一些史诗作品,我们也只能挑出一些最重要的代表作。整段的讨论只是一种简略的概括。
(一)东方的史诗
上文已经提到,在东方各民族中,诗的艺术一方面一般是很原始的,因为它还采用专门着眼实体的观照方式,个人意识还凝聚在“太一”和整体上面;因此,另一方面戏剧体诗还不发达,因为主体还没有发展出戏剧体诗所必须要求的人物性格目的及其冲突的独立性。所以我们在东方诗里所碰到的最本质的东西,除掉一些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以及歌颂不可言说的唯一的神的诗以外,就只有一些可列入史诗类的诗篇。只有在印度和波斯,我们才看到真正的史诗,不过都还很粗枝大叶的。
- 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但是作为这一缺陷的弥补,比较晚的一些小说和传奇故事却很丰富,很发达, 生动鲜明地描绘出各种情境,充分展示出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既丰富多采
而又委婉细腻,特别是在描写女子性格方面。这些本身完满自足的作品所表现的整个艺术使我们今天读起来仍不得不惊赞。①
- 印度史诗却向我们展示一个与中国完全对立的世界。就流传到现在的一小部分吠陁经典来判断,印度的最早的宗教观念就已包含了一种可供史诗描述的肥沃的神话内核。在公元前许多世纪(确切时期没有确实的史料可凭),这个神话内核就已和一些人类英雄事迹杂糅在一起而形成了实在的史诗,其中一部分还根据纯粹的宗教观点,一部分也根据自由艺术观点。特别是《腊玛雅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最著名的史诗把印度的世界观展现得很辉煌壮丽,充满着错综复杂,变化无常,妄诞无稽的幻想,另一方面却也有些痛饮狂欢的动人美景,显出情感和思想的具有个性的优美特征,这一切使精神界具有植物界的蓬勃生气。传说的人类事迹展现为天神化身的行动,使这些行动具有半神半人的性质,不易划定界限;人物的形象和行动本来具有的个性和有限性被夸大成为无限的。对于我们西方人的世界观来说, 如果不放弃自由与道德的最高要求,我们对于印度史诗的实体性基础就不能感到满足或表示同情。诗中各部分的整一性是松散的,无数互不相干的故事, 神的传说,节欲苦行及其功效的说教,对一些哲学教条和流派的永无休止的诠释,以及许多其它内容都杂糅在一起,看不出部分对部分以及部分对整体的联系。所以人们往往觉得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后来的增补。这些宏伟的诗篇所根据的精神和所表现的想像力不但是处在散文的观照方式之前,而且也是一般散文性的知解力所无法理解的。只有这种想象力才能把印度意识的基本方向作为统摄一切的完整的世界观,用原始史诗的方式表现出来。后来的印度史诗,叫做《菩腊拿斯》,亦即所谓《古诗》,颇类似荷马
以后的希腊纪事本末派的作品。它们用枯燥的散文方式,把某一系统的神话故事顺序排列在一起,从世界和神的起源说起,往下一直说到一些英雄和王侯的家谱,结果使古代神话核心蒸发消散掉,同时使出自梦境的幻想奇迹,以诗的词藻和形式,表现为寓言式的格言,其主要任务在于宣扬一些关于道德和人情世故的教训。
- 希伯来,阿拉伯和波斯可以列入东方史诗的第三个体系。
3a)在创世的观念,长老的传记,埃及沙漠中的流亡,迦南的征服以及后来民族事业的发展,加上生动鲜明的直觉力和忠于自然的掌握方式,固然向犹太人的崇高的想像力提供许多原始史诗所需要的因素,但是宗教的旨趣在犹太人中间压倒了一切,所以他们所成就的不是真正的史诗,只有一些半宗教半诗艺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以及一些带有宗教教训的故事。
3b)阿拉伯人一开始就显出诗才,而且很早就有些从事写作的诗人。抒情而兼叙事的英雄歌集《牟尔拉卡特》①中有一部分在先知摩罕默德以前的世纪里就已出现,描述所用的语调有时大胆夸张,有时很有节制,平静柔和, 所描述的还是阿拉伯人还处在异教时期的原始情况,例如部落的光荣,复仇的怒火,爱情,冒险探奇的热望以及欢欣愁苦之类题材都写得很有魄力,其
① 这一节主要谈史诗事迹生展的推动力既不是主体的心情,也不是人物的性格,而是环境情况,特别是当时具有绝对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伦理观点。接着黑格尔举荷马上诗和席勒的悲剧作品为例,说明史诗在运用抒情诗题材时,也还是保持着史诗所特有的客观态度和平静语调。
① 这一节说明在史诗事迹达到结束之前,往往发生一些障碍,造成进程的停顿和缓慢。这种障碍或停顿不应是诗人的主观意图,而应是在情节的自生自展中有它的内在原因或必然性。
中有些特色令人回想起中世纪西班牙骑士的浪漫风格。这在东方原始生活中是一种真正的诗,其中没有妄诞的幻想,没有散文气味,没有神话,没有牛鬼蛇神之类东方怪物,有的是真实的独立自足的形像,尽管在词藻比喻方面偶尔有些怪诞和近乎游戏,还是近乎人情的,形式完整的。近来才搜集的《哈玛莎》的以及还待编辑的侯德赛里特①的诗集也使我们看到类似《牟尔拉卡特》里所写的那种英雄世界。但是在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进行广泛的成功的征战以后,这种原始的英雄人物性格就逐渐消失了。在许多世纪的过程中在史诗这个领域里就只出现了一些教训式的寓言,表现清醒智慧的格言,《天方夜谈》之类神奇故事以及哈里里的《玛卡门》①之类冒险故事。这后一种已由鲁柯特译成德文,在音韵和意味上的巧妙精工都可与原作比美。
3c)与阿拉伯相反,波斯的繁荣却出现在伊斯兰教已把波斯语言和民族生活加以改革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教养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开始,我们就已看到一部史诗,至少就题材来说,这部史诗追溯到远古时期波斯的传说故事和神话,顺着英雄时代一直叙述到萨桑尼德王朝的末日。①这部宏编巨制的作者是吐斯地区一个园丁菲尔都什,诗的名字是《夏拿默》,①是仿效《巴斯塔拿默》的。但是这部诗还不能算是正式的史诗,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情节作为中心,各世纪的更递在时间和地点两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特别是最古老的神话人物和一些混乱的传说都在一种幻想世界里飘浮着。从这种模糊的描述中不易看出所写的是个别的人还是整个部落。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伊斯兰教徒,诗人在处理题材方面是够自由的,正是这种自由使作品缺乏原始阿拉伯史诗所具有的轮廓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由于远古传说故事时代距现在已经很远,从这部诗里也嗅不出民族史诗所必需的现实生活的新鲜气味。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波斯的史诗艺术扩展成为一些变种,例如使尼沙米享盛名的高度柔和深挚的爱情史诗,沙地所擅长的根据实际生活经验的教训诗,以及后来泛神论和神秘主义的信徒鲁米所宣扬的那种故事诗和传说演义。①
(二)希腊罗马的古典型史诗
其次,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诗艺才初次把我们带到真正史诗的艺术世界。1.我前已摆在顶峰的荷马史诗就是这种真正的史诗。
① 列达见第一卷 277 页注①。
① 这一节举《奥德赛》为例,说明史诗事迹应有它所必有的起点和终点,不能因为因前有因,果后有果, 就顺这种因果系列而永无休止地歌唱下去。《奥德赛》全诗事迹都围绕着阿喀琉斯的愤怒发展下去,所以应以这场愤怒为起点,以这场愤怒的解除和特洛伊的陷落和死亡者的葬礼为终点。
① 这节说明史诗与戏剧不同,在整一性问题上关键还不在少数主角的性格,目的,动作和结局的发展过程的统一,而在表现出一定时期和一定民族的全部生活情况和它所根据的世界观,所以事迹应和当时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范围广阔的客观存在统一起来。关于“整一性”,下文论戏剧体诗部分还要着重地讨论。
① 提俄克里特(Theokrit),公元前四世纪希腊诗人,传世的有《田园诗集》,《箴言集》,西方田园诗的始祖。
① 传奇故事(Romanz)在中世纪产生,例如《列那狐》,《亚述王之死》,《愁斯丹和伊瑟》,《罗兰歌》之类。这种体裁是近代小说的先驱,所以至今法国人仍把小说叫做 Roman。《浪漫主义》这个词也起源于Romanz。
1a)不管人们怎么说,荷马的两部史诗中每一部都是一个具体的意味隽永的整体。有些人认为这两部史诗是由许多诵诗的艺人陆续歌唱和创作出来的。我认为要对这两部史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就要认识到它们的叙述语调始终是民族的,真实的,就连个别部分也都熔铸得很完美,各自成为独立自足的整体。东方人在用象征的或教训的方式把所观照到的实体性和普遍意义的东西表现于人物性格及其目的和事迹时,总不免加以歪曲,在荷马史诗里我们却第一次看到诗所写的世界很巧妙地在家庭,国家和宗教信仰的普遍伦理生活基础与人物的个性和目的之间,维持住恰到好处的平衡,其中精神和自然,有目的的行动和客观事态,事业的民族基础和个别人物的意图和行为这些对立面也是如此。尽管个别英雄们在他们的活泼自由的行动之中好象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却仍然受到明确目的和严肃命运的节制,所以全部描述对我们还有极高的价值,博得我们欣赏和喜爱。就连和这些勇敢正直的原始英雄们相对立或协作的神们,我们也要按照他们的意义而表示敬意。这些神们所显现的既是神又是凡人的天真形像,作为为热闹的喜剧性艺术,也还是令人开心的。
1b)荷马以后的纪事本末派的诗人们就逐渐离开了这种真正的史诗表现方式,因为他们一方面把民族世界观的整体打得七零八落,另一方面又不注意诗的整一性和每一动作情节的独立自足性,而专致力于把事迹本末从头说到尾,或是以某一人物为中心来取得统一性,从而导致用速写法写历史著作的倾向。
lc)最后,亚力山大时期以后的希腊史诗时而回到较窄狭的牧歌体,时而使真正史诗转变为炫耀学问的精巧制作或教训诗,日益丧失原始史诗的朴素和新鲜的生气。
2.其次,希腊史诗末日的这些特征变成了罗马史诗的主导因素。象荷马史诗那样的民族圣经在罗马已找不到了,尽管直到近代还有人企图把古罗马史编成史诗。维吉尔的《伊涅意特》还是罗马史诗的最好范例。此外很早就出现过一些历史诗和教科诗,都只能证明罗马所发展的诗种已是半散文性的。这也说明罗马人何以把讽刺诗发展到最完善的程度,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三)浪漫型的史诗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新民族的形成,用新民族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以及其动作情节和结局,才能对史诗灌注一种元气和精神。日耳曼民族和罗马系民族①就是这种新兴民族;前者指在原始异教时期和皈依基督教以后时期而言,后者后来分化为很多支派。在他们的后来的发展阶段中,基督教的世界观和现实情况日益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不过正是由于这种多方面的发展和纵横交错,就很难对他们作出很简短的评论,所以我只能就几个主要倾向提出以下一些要点:
- 第一组可以看作古诗的遗迹,它们大部分还是由基督教以前时期通过各新兴民族口传下来的,所以遭到了一些损坏。
① 黑格尔在这里顺便提到近代小说,只是在渊源上把小说和史诗联系起来,他对小说显然没有下过工夫, 近代小说在当时才初露头角。
这里首先要提据说是奥森写的那些诗歌。①尽管英国著名的批评家约翰生和萧①都认为这些诗歌是麦克浮生的伪制品。但是任何现代诗人也不能凭空杜撰出那样古老的民族情况和事迹,所以这里必有一些原始诗做基础,尽管其中所表现的整个语调和观感方式很可能在许多世纪过程中遭到了近代化。《奥森的诗》的年代不能确定,但是很可能上溯到一千年到一千五百年以前,在这个期限中很可能还在民间口头流传着。全书的语调主要是抒情的。奥森是一个年老盲目的歌诗人和主角,他用哀怨的心情回忆光荣的过去,把它召唤到眼前。尽管这些诗歌出自哀怨,内容意蕴却具有史诗的性质。它们所叙述的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描绘出一个刚消逝的、最年青的世界以及其中英雄人物,爱情遭遇,事业,海上和陆地上的远征,战争的成败,命运和灭亡。这些描述都是史诗性的,真实的。尽管穿插了一些抒情的语调,那也正如荷马让他的英雄们为阿喀琉斯,俄狄修斯,地阿默德等人谈他们自己的事迹和遭遇时也偶尔用抒情的语调一样。但是在整个民族实际生活的精神方面发展中的心情仅管也起着较深刻的作用,却仍远不如在荷马史诗里那样动人,特别是缺乏人物形像的坚实性和鲜明性。这是因为事迹发生在北欧一个风狂雨啸,天昏地暗的地区,其中出现在英雄们面前的是披着乌云似的衣裳,骑着马在荒原上来往奔波的阴魂厉鬼。
此外,据瓦理斯说,近来还发现了其它说唱诗,地点不在苏格兰或爱尔兰而是在英格兰,据说那里说唱诗成套地陆续流传,有些很早就用文字纪录下来了。这些诗中提到浪游美洲。凯撒大帝也出现过,据说他远征英格兰是为了爱上一个英国公主,他原先在高卢(法国)认识她,后来她回到英国老家了。这些诗用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形式,即三组结构,把仅管不同时的三件事摆在互相呼应的三个部分里。
比这些说唱诗更著名的还有古代冰洲诗集② 里一些英雄颂歌和新的神话,所叙述的不只是凡人的事迹,还有许多关于诸神的起源,事迹和毁灭的故事。但是我们无法欣赏这些空洞芜杂的东西,把人类形体和象征性的自然界生物来凑在一起,例如手提巨槌的陶尔(Thor),狼人,荒原上狂欢宴之类,这些神话是既野蛮而又混乱的。从这些诗起源于北欧民族生活来看,它们比起波斯诗和阿拉伯诗对于我们德国人固然较接近些。但是如果有人迫使我们有近代文化修养的人去接受这种诗歌而且设法使它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财宝,这种曾屡次尝试过的企图不但过高估价了野蛮意识,而且也完全误解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和精神。
- 其次,在中世纪基督教史诗里,首先应注意的是没有直接受到古代文学和文化影响的那些表现中世纪新鲜精神和已经巩固的天主教的作品。这方面可以看到一些丰富多采的因素向史诗提供了内容和机缘。
2a)首先应略谈用真正的史诗材料为内容,描述当时完全民族性的旨趣, 事迹和人物性格的作品。这方面首先应提到《熙德》。中世纪西班牙民族英雄主义的这朵鲜花开始以史诗的形式表现于《熙德的诗》,后来又产生了一
① 中国没有流传下来的史诗,这是事实。但古书中所载的史诗材料仍很丰富。 中国元明时代小说在十八世纪有些传到两方,如《风月好逑传》《玉娇梨》之类颇受到西 方人(例如歌德)的赞赏。
① 《牟尔拉卡特》(Moallakat)又名《珍珠链》是阿拉伯民族最早的史诗。
② 《哈玛莎》(Hamasa),阿拉伯原义为“英勇”,是公元九世纪的一部著名的阿拉伯诗选,大半歌颂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阿拉伯民族英雄的战斗事迹。 侯德赛里特(Hudseilit):待考。
系列的风格优美的续编,叫做传奇故事,由于赫尔德的介绍,在德国已为人所熟知。这是一串珍珠链似的连环画,其中每一幅都是本身完整的,配合成一系列,就互相辉映。全体都是写骑士的,表达了西班牙民族的心情和精神, 内容丰富,兴趣广泛,涉及爱情,荣誉,家族自尊感以及国王在基督教反抗伊基兰教的斗争中的统治权。这些题材都是富于史诗意味而且具有造形艺术色彩的。主题内容本身就已高尚纯洁,而在展现于光辉事迹中显出了最高贵的人类图景的丰富性,形成一个优美动人的花环,我们现代人应当把它们摆在古代最优秀作品的行列。
这些传奇故事尽管是零散的,在基本类型上毕竟是史诗,《尼布龙根歌》还比不上它们,不消说更比不上荷马史诗。这些歌尽管是日耳曼人和德国人的珍贵作品,尽管也并不缺乏家庭,夫妻爱,封建主仆职责,对职责的忠贞, 英雄主义等方面的民族的实体性内容,但是其中所写的冲突虽有史诗的广度,却不完全是史诗性的,无宁说是戏剧性或悲剧性的。表现方式尽管很详细,却缺乏人物性格的丰满性和鲜明性。同时这些歌往往迷失在对野蛮残暴场面的描述中,人物在行动中虽然显得勇敢坚定,他们的抽象的粗豪却使他们象木偶而不象荷马所写的在精神上具有个性的男女们。
2b)第二个主要因素是中世纪的宗教诗,其内容涉及基督,圣母,使徒, 圣徒和殉教者的传记以及最后审判之类。但丁的《神曲》是这一领域中最纯真,内容最丰富,表现中世纪天主教特色这一伟大题材的最伟大的史诗。这部结构谨严的作品固然不是一部寻常意义的史诗,因为没有贯串全诗广阔基础的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但是实际上它并不缺乏既坚实而又融贯完整的结构。它的对象不是某一个特殊事迹,而是永恒的动作,绝对的目的,显现于不朽事迹的上帝的慈爱;它的场所是地狱,净界和天堂,人类的行动和遭遇的世界,特别是个别人物的行动和命运,都沉没在这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里。在一切事物的这种终极目的和伟大目标的面前,一切个别特殊的旨趣和目的都消逝了,但是同时这生动的世界中一切本来可消逝的幻变无常的事物却以史诗的形式转化为客观存在,牢固地建立在最内在的原则上面,有价值还是无价值,都凭最高概念或上帝的审判来决定。凡是尘世人物的希求和遭遇,意图和实现,都按原来的样子在这部史诗里变成化石似的铜像而永远存在着。这样,这部史诗包含了最客观的生活整体: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永恒情况。在这个不可磨灭的基础之上,尘世人物各按照自己的特殊性格在活动着,或则无宁说,他们曾经活动过,而现在则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永恒正义中变成僵化不动了,他们自己也从此永远不朽了。荷马的英雄们通过女诗神而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不朽,但丁的这些人物是通过他们自己,他们的个性,而招致他们的处境;他们不是在我们的观念中不朽,而是他们本身就是不朽的。通过诗神之母①而达到的这种不朽在《神曲》里由于经过上帝自己的审判而具有客观的价值,因为在上帝的名义下,当时这位最大胆的诗人② 对全部过去和现在进行了谴责或祝福。——诗的叙述也就应按照这种对象的性质进行,它只能采取叙述在永远固定的境界中游行的形式。这种境界象赫希俄特和荷马所描绘的神们一样,是由诗人凭自由的想像来发见,构成形像
① MakamendesHariri:哈里里(1054—1122)阿拉伯诗人,《玛卡门》原意是“会谈”,其中包含五十个故事,据说是由一位在十字军东征中的受难者所谈出来的。用的大部分是散文,偶尔有韵。
② 波斯萨桑尼德王朝统治时期公元 226—632 年。
和分配地位的,但是同时所描述的场面和故事却仍根据实在的见闻。地狱充满着暴烈的骚动,在苦痛中仍有造形艺术的严峻,到处放射着恐怖的微光, 但是诗人对阴魂们的同情冲淡了这种恐怖气氛。净界的气氛比较温和,描绘仍然很周密。最后,天堂全是一片灿烂的光辉,绝对没有具体形像,一切都沉浸在思想的永恒以太中。这位天主教诗人所创造的世界固然也反映出古代影响,但是其作用只限于提供了人类智慧历程的引路人和陪伴③,在教义和教条方面则全是中世纪经院派神学和慈爱。
3c)中世纪史诗的第三个领域是表现骑士风的作品,它们用的是爱情奇遇和保全荣誉的决斗之类世俗生活中的浪漫性的内容,同时带有宗教的目的,即基督教的骑士阶层的神秘主义。这类史诗的动作情节和事迹与民族的旨趣无关,只涉及个别人物。上文谈骑士的传奇故事诗时已提到,只有单纯的主体(个人)的事迹才形成这种诗的内容。当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散文性的社会秩序,这种世界环境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英雄阶层。这些英雄人物还是完全独立自由的,他们根据宗教幻想和世俗观点,只关心纯粹私人方面的旨趣,缺乏希腊英雄们在集体地或单独地参加斗争以及战胜或战败时所依据的那种实体性的现实情况。骑士诗的这种内容虽然也产生过多样的史诗描述, 但是它的情境,冲突和纠纷的冒险性质在这类描述里只能采取传奇故事的方式,其中各种奇遇不能融合成为严格的整一体,同时又还没有建立得很牢固的市民社会秩序和一种散文性的世界情况作为现实基础。不过当时诗人的想像力也并不满足于创造一些完全脱离现实的骑士英雄和他们的奇遇,它经常把这些骑士的事迹和当时的巨大传说中心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影响广泛的战争联系起来,这样就使骑士诗也获得了史诗所不可少的一种广义的基础。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基础被想像过分夸张了,这就使得这类传奇故事缺乏在荷马史诗里特别突出的那种生动鲜明的具体描述。此外,这种有关骑士风的题材在法、英、德和西班牙各国都被使用过,这种情况就使真正的民族性至少是相对地消失了,而民族性却是印度,波斯,希腊,居尔特⑤等民族的史诗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最坚实的核心。在这里我们不能叙述和评论这类史诗的个别作品,只约略提到一些较重要的体系及其题材来源。
第一个体系的主要形像是由查理大帝及其臣僚抵抗萨拉逊人和异教徒的战争提供的。这个法兰西传说体系以封建骑士制度为主要基础,派生出很多诗篇。内容主要是当时十二个英雄中某一个的丰功伟迹,例如罗兰,曼茵斯的杜陵等等。特别是法王奥古斯特·腓力普的统治时期这类史诗出现很多。①
——传奇故事诗的第二个体系发源于英国,主题是亚述王及其圆桌会议的成员们的功绩①,其中传说故事,英格兰·诺曼第的骑士阶层,妇女崇拜,封建臣仆的忠贞以及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寓言之类幻想的混乱拼凑。这些骑士的主要企图是寻找据说盛过基督血液的圣杯。寻找过程中发生种种奇遇,直到全
③ 参看第一卷 238 页注
⑤ ,《夏拿默》叙述父亲在无知中和儿子决斗,把儿子打死的故事。
① 尼沙米(Nisami)是公元十二世纪波斯诗人,著有诗集名《五宝》;沙地(Saadi)是公元十三世纪波斯诗人;鲁米(Rumi)是十三世纪波斯诗人,著有《精神教训诗》 六卷。
① 日耳曼民族在中世纪初期泛指从东北入侵到欧洲落户的蛮族,包括北欧诸国,德国和英国;罗马系民族指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原有民族,大半也受到入侵民族的血源的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指拉丁民族,包括法、意和西班牙。
部人马最后逃到阿比细尼亚去依附传教士约翰为止。上述两类题材在法国北部,英国和德国特别达到丰富的发展。——最后,骑士诗的第三个体系在表现方式上更任意地驰骋幻想,在内容意义上也更单薄,把骑士的英雄气概夸张过分,并且采用了东方神仙故事和寓言中的一些观念。它发源于葡萄牙和班牙,主要的英雄人物出自阿玛第斯大家族①。
其次是在十三世纪在法国北部特别盛行的比较抽象的更近于散文的长篇寓意诗。我可以举《蔷薇传奇》②为例。与此对立的有各种各样的长篇逸史, 寓言和故事,大半取材于当时日常现实生活,涉及骑士,牧师,市民,特别是恋爱和奸淫的故事。语调时而是喜剧的,时而是悲剧的,语言时而是散文的,时而参用韵律。这一种诗在一个文化教养较高的薄迦丘①手里达到了高度完美。
这类诗的最后一个体系的作者们对荷马和维吉尔的史诗以及古代传说和历史较熟悉,接受了古代的影响,用骑士史诗的表现方式去歌唱特洛伊英雄们的战功,伊涅阿斯建立罗马的经过以及亚力山大东征的奇遇。
- 剩下来还要讲的是浪漫型史诗的第三类。这类诗的出发点是对古代文学的渊博而影响深远的研究所培养起来的一种新文化修养和较纯真的艺术趣味;但是在学习,吸收和熔化的过程中我们所惊赞的印度,阿拉伯以及荷马和中世纪作品中那种原始朴素的风格却往往找不到了。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学,宗教,国家制度,道德风尚,社会关系等等实际情况在多方面发展之中日益趋于完善,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丰富多采了。关于这个历史过程,我在这里只提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3a)第一,提供题材的仍然是中世纪,不过这种中世纪题材是用古代文化教养彻底渗透过的精神去理解和描述的。在这方面史诗特别显出两个方向。
从一方面来看,进步的时代意识必然倾向于以嘲笑的态度去对待中世纪的那些离奇的冒险事迹,信任幻想过分夸张的骑士风以及处在民族情况和民族旨趣已日趋丰富的现实环境中还企图脱离现实,孤立自己的英雄们的迂腐气味;它对于这整个世界,是站在喜剧立场上把它描述出来供人观照,尽管对其中真正可取之处仍区别对待,对它持严肃的甚至偏爱的态度。我在上文已把阿里奥斯陀和赛万提斯二人摆在对整个骑士生活持这种聪明态度的诗人中的最高峰了。①现在只须指出,阿里奥斯陀的诗仍然遵守中世纪诗的目的, 用光辉的敏捷才智,优美动人的魔力和内在的天真纯朴,以比较隐蔽的滑稽方式,使离奇的幻想由于本身的荒谬而流于瓦解。至于赛万提斯的比较深刻的传奇故事把骑士制度看成已经过去,除非孤立生活的幻想和离奇的疯狂才会企图使它在近代散文式的现实生活中复活过来。但是它也显示出这种过去也有它的伟大高贵方面,使它超出凡庸猥琐,没有意义的散文现实,把散文
① 关于奥森的诗,参看第一卷 325 页注。
② Samuel Johnson,1709—1784,第一部《英语词典》编者;William Shaw,1749—1831,英国教育家,学者。
① 法译作 Eddas.即前面已提到的“平话”,原有两种,一种是诗,一种是散文,叙述的都是北欧古代的神话。搜集成书,都在十二、三世纪之交。
① 希腊九诗神之母叫做 Mnemosyne,掌记忆的女神。
现实的缺点生动地暴露出来。①
塔梭是另一种倾向的著名的代表,从他的《耶露撒冷的解放》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和阿里奥斯陀的差别在于他用的题材是基督教骑士阶层要解放基督墓地这一伟大共同的目的以及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他在处理这种题材方面丝毫不带喜剧性的幽默。他用荷马和维吉尔为模范,凭热情和勤学苦练,写成了一部应和他的模范比美的史诗。它不仅部分地涉及民族的实在的宗教旨趣,而且在整体的展现和熔铸上也见出上文所要求的整一性,它的和谐的音律至今还在人民口中荡漾着。但是尽管如此,这部史诗却很缺乏民族圣书所必有的原始的纯朴,它不能象荷马和一切真正的史诗那样找到恰当的语言, 来表现出全民族的事迹。它是一部人工造作的恃,一种以诗的方式制造出来的事迹,首先要满足的是美的艺术修养。用的语言和形式是半抒情诗半史诗的。所以塔梭在处理史诗题材方面尽管奉荷马为典范,而在构思和创作的整个精神方面他所受到的却主要是维吉尔的影响,我们不认为这种影响对这部诗是有利的。
第三在以古典文化教养为基础的巨大史诗之中还有卡曼希的《露西阿德》。②这部作品的题材完全是民族性的,它所歌颂的是葡萄牙人的英勇的航海事迹,已脱离了真正的中世纪而转到标志着新时代的一些旨趣。尽管这部作品里燃烧着炽热爱国情绪,大部分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且在结构方面也见出史诗的整一性,人们毕竟感觉到民族题材和古代艺术修养这两方面之间的矛盾分裂。这就破坏了原始史诗的天真纯朴的印象。
3b)近代生活中宗教信仰和现实情况的一些重要的革新都导源于宗教改革的原则。这种人生观的变革所产生的整体倾向尽管较利于抒情诗和戏剧体诗而不利于正式的史诗,但是在史诗领域里毕竟也开过一些半宗教半艺术的史诗的晚花,主要的有密尔顿的《失乐园》和克洛普斯托克的《救世主》。关于密尔顿,他也是凭勤学古代而得来的文化教养和正确典雅的语言而成为当时值得表扬的模范,但是在内容意蕴的深度,独创性的创作魄力,特别是在史诗的客观态度这些方面,他都远不如但丁。从一方面看,《失乐园》所写的冲突及其灾难性的结局是戏剧性的;从另一方面看,象上文已指出过的, 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诗的奔放和道德教训的倾向,这就使题材远远脱离了原始史诗的形式。至于克洛普斯托克,我前已指出他所写的题材与所反映的时代文化教养之间也有类似在《失乐园》里所见到的分裂。此外,他还经常地现出专致力于修词的倾向,想借此达到崇高风格,使读者也能感到诗人自己对所写题材所感到的那种令人鼓舞的尊严和神圣的品质。——就另一种意义来说,伏尔太的《亨利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类似的毛病。这部史诗至少是更加矫揉造作的,因为象上文已说过的,这种题材对原始史诗是不适合的。
3c)如果我们要在最近时期寻找真正的史诗描述,那就只能在正式史诗的范围以外去找。因为整个现代世界情况是受散文似的秩序支配的,和我们对史诗所要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完全背道而驰。至于各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所经历的变革为时还太近,还作为眼前事实而牢记在心里,不能以史诗的艺术形式去描述。因此史诗已脱离了近代各民族的巨大事迹,而逃到乡村和小
① 这位大胆的诗人就是但丁,他以上帝的名义把一些人打下地狱,另一些人遣到净界洗罪。
② 引导但丁游地狱和净界的是罗马诗人维吉尔,陪伴是比阿屈理契。
城市的家庭生活的窄狭范围里去找材料。于是史诗变成了田园生活的史诗, 特别在德国是如此,而这是在温柔甜蜜的正式田园诗已经完全消失之后。这种田园生活的史诗的最近的例子有浮斯的《路易斯》,①特别是歌德的《赫尔曼和多罗蒂亚》。②在歌德的这部诗里固然看到背景中的一些现代世界大事, 和诗中所写的家主及其家庭以及牧师和药剂师的生活情况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对乡村小城市的政治情况没有交代,所以我们觉得有一个不应有的裂缝,没有起联系作用的媒介,正是由于没有这个中间环节,全诗就显出一种特殊的性质。歌德以巨匠的手腕把法国大革命推到远远的背景里去,同时却知道怎样很好地用它来扩大诗的视野,只采用它中间一些凭单纯的人类关系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和城市的生活情况的因素,把它们纳入到诗的情节中去。但是主要点在于歌德在这部作品里善于描述从近代现实生活中挑选出来的一些特点,画面,情况和人事纠纷,在小城市家庭范围里复活了《奥德赛》和《旧约》里关于宗法社会的描述中所表现的那种原始人类系的不朽的动人的魅力。
最后,关于现代民族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史诗领域有最广阔天地的要算长短程度不同的各种小说。对于这些艺术品种我们在这里不能叙述它们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史,就连描绘粗线轮廓也不可能。
① 居尔特族是中世纪民族大迁徙中侵入欧洲的一个日尔曼民族,他们的后裔散居在苏格兰,爱尔兰,威尔斯以及法国诺曼第等区域。
② 腓力普二世统治时代在十二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