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情怀的唐代琉璃器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陶瓷业得到极大发展,南方青瓷、北方白瓷成为日用容器的首选。

而宫廷多用金银器皿,琉璃器也同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当时琉璃灿烂如玉的诱人风采。

如陕西省乾县南陵村唐僖宗靖陵发现的龙凤纹琉璃璧,直径10.9厘米,孔径3.5厘米,与玉璧形制相同,一面刻龙纹和如意头云纹,另一面刻凤纹和如意云纹。

龙呈疾走状,上吻长突,头顶有角,头后飘鬃,三角形目,四肢一对前伸,一对后蹬,足分三爪,龙体沿壁面半环绕,长尾绕后肢,刻斜方格纹以饰龙之鳞片。与龙纹相对刻如意升云纹。

另一面所刻凤,凤展双翅,头上有羽冠,尾翎后拖,末端分三叉,两爪阴线刻出,翅羽平行阴线表示,与凤纹相对的亦刻如意透云纹一朵。

靖陵中还发现龙凤纹琉璃佩,长12厘米,高6厘米,大致呈半圆形,底部平齐,两侧呈连弧形,上端正中和底部共钻有4个圆孔,以铜钉锍固铜套环,上端可用丝绶系与腰,下端可垂3道串饰。

两面一刻龙纹,一刻凤纹。龙作张口曲颈,四肢蹬伸有力,尾部缠绕后肢。飞凤,凤啄短钝,头上有羽,头后双翼上展,尾翎飘逸,末端分三叉,两爪贴腹,凤头前方阴刻圆圈纹以饰珠宝。此佩当为佩下端居中之配饰。

唐代琉璃器基本上继承了隋代的传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数量大大超过隋代,器型种类也增多了,另外,中亚、西亚玻璃器大量输入我国。

如《皇舆西域图志》就称:“杜环《经行记》:劫国唐武德二年贡玻瓈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恐怕是供人赏玩的琉璃球或琉璃弹。

贞观年间,拂菻国来使多以“玻瓈”入贡,史籍描述拂菻国王邸,“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瓈璃为之。”

这里的“水精瑁璃”,应是水晶玻璃的古称。文中还表明,这一时期西域地区各国入贡方物中,多有“琉璃”,或“玻瓈”。

开元、天宝年间,来自波斯、吐火罗、拔汗那的贡使,频繁以琉璃进献。

716年,大食国黑密牟尼苏利漫遣使上表于唐,进金丝织袍、宝装玉、酒池瓶各一。其中的酒池瓶,即琉璃器。

718年,中亚的康国亦遣使献锁子甲、水精杯、琉璃瓶、鸵鸟蛋等。

唐代琉璃器的成就突出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品玻璃器的制作上,主要是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诗中有“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梨”之句,指出唐人曾用玻璃杯作为酒具。

又如柳宗元《河东记》记载扬州有一种玻璃器“表里通明,如不隔物……瓶口刚如苇管大”,类似的记载在唐人的诗句、文赋中常可见到,这说明玻璃器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简简吟》,一语中的,说明了琉璃既是贵族,却又易碎。

唐代新增的琉璃器型有琉璃茶碗、琉璃茶托、琉璃空心球和琉璃佛像等。另外,唐代也有许多玻璃珠,珠形多为棱形、五棱形、扁圆形、球形等,个头较大。

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发现的唐淡黄绿色玻璃茶盏、托,茶盏高5.3厘米,口径12.6厘米,重117.3克;茶托高3.8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7厘米,重136克,这套茶具具有中国风格,应为我国自己所制造的。

形制也较为简朴,茶盏为喇叭形口,淡黄微绿,透明,有小泡。坦腹斜收,带圈足。茶托为宽沿小口,边缘上卷,敛口深腹,下有矮圈足,素面,淡黄色。

唐代的琉璃物品深为人们所青睐。据《关中胜迹图志》云,“太真以琉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太真即杨贵妃。

唐代徐夤在《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一诗中有云:

宝器一泓银汉水,锦鳞才动即先知。

似涵明月波宁隔,欲上轻冰律未移。

这是描写众人观看琉璃瓶中游鱼的热闹景象。因为琉璃制品在唐代并不多见,可以隔瓶窥鱼的琉璃瓶算得上一件稀罕宝贝了。

如河南省洛阳关林唐墓,发现了一只唐代琉璃瓶,通体翠绿色,高约8厘米,腹部直径约6厘米,瓶口部为绽开的石榴形,形若皇冠,颈短,腹鼓,圈足;造型既大方雅致,又精巧可爱。

这只玻璃瓶小口,圆唇,束直颈,扁圆形腹,平底内凹。玻璃瓶表面有一层锈蚀薄膜,显现出与玻璃相一致的平行波纹,十分精美。

此物器型圆润规整,丰腴肥体,具有典型的盛唐风韵,为唐代无疑;但并非唐窑烧制,应为唐时西域诸国贸易交流的珍品,特别是石榴瓶口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

从琉璃瓶的造型来看,石榴形口是典型的西域特色,虽然唐宋之际中原各陶瓷窑口也有生产琉璃制品,但并不发达,属于即兴发挥之物,而且这样薄如蝉翼的胎质以及高超流畅的整体韵味都不似中原工艺。

这件唐代琉璃瓶虽然形制简朴,却在苍翠中盎然有古意,再加上瓶口处的石榴花纹,平添一份异国情调。

经考证,这只玻璃瓶与西安何家村窖藏中的凸圈纹玻璃碗一样,是唐代的萨珊玻璃,也是不断繁荣的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陕西省西安何家村窖藏发现的唐凸圈纹琉璃碗,口径14.1、高9.8厘米。淡黄色,透明度较好,直筒形、深腹、平底,器腹外侧为一周凸圈纹,放在一件三足提梁盖罐内,盖里以墨书注明所贮物的名称、件数:“玉杯一、玛瑙杯二、琉璃杯碗各一,珊瑚三段,颇黎等六段,玉臂环四”。

罐内别的物件均比照相符,蓝、红宝石则与颇黎等六段相契合。凸圈纹琉璃碗、水晶八瓣花形唯与“琉璃杯碗各一”相对应。

颇黎即玻璃,从这段记载中,说明唐人认为琉璃与玻璃还是有区别的。

而《酉阳杂俎》中说“千年积冰,结为颇黎”。陈藏器《集解》说:“玻黎,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或曰千岁冰所化”,则说明唐人认为玻璃也是天生的,如天然宝石之类。

根据《新唐书》、《旧唐书》载碧玻璃来自拔汗那,红碧玻璃来自吐火罗,赤玻璃和绿玻璃来自拂菻国。

而琉璃古人认为是烧制,三国时期万震所著《南洲异物志》:“琉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状如黄灰,生南海滨,亦可浣衣,用之不可释”。唐代玻璃由此也被认为是“千岁冰化”,可见唐代水晶可能有时也被归为琉璃、玻璃之类。

唐人王翰诗《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里所说的夜光杯,当是指的一种高级的琉璃杯子。

我国古代最有创造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当属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流行隋至元代。

如这组琉璃十二生肖身似人身,头作动物生肖形,高12厘米,为唐代形器之典型。造型古朴,色彩艳丽,气韵神奇,极为少见。

从古时发展而来的戒指文化,在唐代得到继续弘扬,如《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面对指环只是空留怅惘。

而《太平广记》里则续写了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这场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有关琉璃戒指,唐代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

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相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琉璃指环,发誓会来娶玉箫。然而7年过去了,薄情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

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琉璃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

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段写韦皋凭借少翁招魂之术与玉箫的魂魄相会的情节,让人们体会了一个古代痴心女子对薄情人负约的责备。

相会以后,临去时玉箫对韦皋说:“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生死隔矣,只缘丈夫对感情承诺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带着微笑说出来的,这样的微笑却带着何等的沉痛。当相思空掷了,还是如此难舍难弃的眷恋,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误了她这一世,她又一往无悔地戴着它到了来世。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后世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如河南省洛阳发现的唐琉璃戒指,内径18厘米,通体碧绿,晶莹如玉,只是细窄处有一裂纹。

一些琉璃饰品一度成为唐代妇女时尚的华美装扮,史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又世俗尚以琉璃为钗钏”。

以琉璃所制钗、钏为发髻装饰,起初只流行于京都贵族妇人间,但这一风尚很快也对平民社会产生了影响。《新唐书》即云,“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

如宁夏固原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唐史诃耽夫妇合墓发现的琉璃花,高0.75厘米,直径2.3厘米,呈喇叭状,外沿的圆形为剪切后打磨成型。孔内穿有细钢丝,外缀琉璃珠。有的中间有花蕾,中贴有金箔,碧绿色半透明状。

史诃耽夫妇墓中还发现有一件琉璃盏,高1.7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2.3厘米,口沿直稍外撇,腹壁呈瓜棱状,有六瓣,凹底。通体呈绿色,表面有一层白色蚀变层,内部蚀变层则出现暗红色。沿口处有剪切痕。

琉璃盏等为唐代文人的酒器,因此一些琉璃制品广泛被诗人所称颂,李贺在《将进酒》中赞道:“琉璃盅,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

元稹《西明寺牡丹》也颂道:

花间琉璃地上生,风光烨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到今朝眼更明。

由诗文以明亮晶莹的琉璃歌咏生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类隽》称,唐朝同昌公主曾于夜间将一红色的琉璃盘当做夜光珠,置放在厅堂中央,结果该琉璃盘光芒四射,致使“堂中光如昼”。

《太平广记》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唐贞元中,扬州有丐者自称圳儿,怀中出琉璃瓶,可受半升,表里通明,日施与满此圣瓶足矣。瓶颈如苇管。

人与之百钱投之,铿然有声,见瓶间大如粟,众人异之。复与千钱,亦如此。至万钱,亦然。好事者以驴与之,入瓶如蝇大,动行如故。

俄有度支纲至数十年,纲至驻车观之,纲主戏曰:‘可’。乃微侧瓶口令车悉人。有顷,渐不见。

媚儿即跳身入瓶,纲官大惊,以挺扑瓶破,一无所有,从此失媚儿所在。后月余,有人于清河北逢媚儿部领车乘趋东平而去。

这一能装驴、人、车,并使之变小的神奇的琉璃瓶,乃不免与《天方夜谭》中神奇的魔瓶相联系,这则故事或许即由此演变而来。

又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载:“念经僧于夜房中坐念经,有三道光明来照,满房晖明。而遍照寺,寻光来处:从寺西当岩底出来。每夜照室及寺院,其僧数日之后,寻光到岩所,掘地深一丈余,得三瓶佛舍利:青琉璃瓶里有七粒舍利,白琉璃瓶里有五粒舍利,金瓶之中有三粒舍利。”

深埋寺院地下、装有舍利子的各色琉璃瓶,是否能发光照射僧房,不得而知。但用琉璃瓶装以舍利子,在古代寺院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这或许与佛教典籍将玻璃列入“七宝”之内有关。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翻译过来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的这句话,因为这是佛家追求的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一种心境。

这大概也是琉璃被列为佛家七宝的原因,它不仅可表现外在的绚丽多姿,更能展示其蕴含的纯净无瑕。正是琉璃这种材质与心境的共通性,使人们深深着迷于琉璃的美。

佛教在唐代得到极大的弘扬,这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琉璃礼佛供器,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唐真身宝塔地宫发现琉璃器20件,只有2件茶具,其余的18件均为皇家礼佛用琉璃器。

法门寺地宫珍品唐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唐僖宗供奉。高2.1厘米,外口径15.8厘米,内腹径12.5厘米,边沿宽16厘米。

此盘为浅蓝色琉璃料制成,具有透明感,盘中央蓝色较重,向外放射逐渐变浅,胎薄厚均匀,可见成型工艺亦佳。腹面描金装饰,边沿满铺金色,形成金色宽边,盘内刻满纹饰,有内而外分为数层。

中心为八瓣蕉叶状花围成的团花,蕉叶刻成斜线纹与波浪纹,两两相间;其外为双线勾出的一圈水波纹,内以金填满,内外波谷间充填果实,果实内亦作波浪纹。

因以描金装饰该盘,又安放于法门寺地宫,可见此盘并非唐代实用品,是专为佛教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品。因在地宫中埋藏千年以上,盘上较宽的描金处多有脱金现象,细线描金处则存留完整,整体来看此盘实为精品。

另一件蓝色琉璃四瓣花盘,口径20厘米,高2.3厘米,重250克,吹塑成型,纹饰阴刻。侈口,平沿,浅腹,平底。盘沿外折,腹壁斜收,盘外底心凸起,系铁棒加工痕迹。通体呈蓝色,光洁透明。

盘面刻满纹饰,以细密的平行线为地,主体纹饰为以双线勾勒出的十字形框架,其四出部分与方框组成一个“默赫拉巴”纹样,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是伊斯兰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

四出的尖瓣内,各刻一朵无花果叶,尖瓣之间,饰以忍冬纹。中间方框内刻饰虚实相间的小斜方格纹。盘中还有葡萄、葵花、绳索、菱形、三角正弦和十字纹,组成繁丽的图案,刻纹和刻花都属冷加工装饰工艺。

法门寺类似器型的还有唐黄色琉璃石榴纹盘,高2.7厘米,口径14.1厘米,重84克,唐僖宗供奉。吹塑成型。敞口,翻沿,圆唇,平底。

内底中心凸起,底外壁有铁棒痕。内底涂饰黄色,花纹涂黑。口沿处施12个半圆弧纹,围成一圈,腹壁饰两圈弦纹,底部绘出石榴花叶纹。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琉璃器中,此盘是唯一施彩绘的器物。

这件琉璃盘反映了釉彩琉璃技术,在其吹制成型后,在其表面先涂抹黄色釉料,然后涂黑纹饰。因琉璃光滑,不易着色,就适量地加入矿物质颜料,加上黏合剂和填充料混合剂后在涂抹,涂好后,再进行二次加工。盘上的石榴花纹,平添了一份异国情调。

法门寺地宫舍利塔下精室有两件精美的琉璃舍利瓶,放在金棺、银椁、石宝帐内铜质莲花座上,绿色透明,细颈鼓腹,壁薄如纸,瓶内盛放舍利。

法门寺唐盘口细颈贴花黄色琉璃盘口细颈贴塑瓶,反映了贴花、贴丝模吹制成型、加工整形的手法。该瓶高21.3厘米,口径4.7厘米,腹径16厘米,重405克,此瓶,盘口,细颈,鼓腹,圈足。颈下有一圈凸棱。

腹部贴饰花纹,大致分为4重结构,第一重为一圈墨紫色饼状堆纹;第二重位居瓶腹中心部位,以拉丝手法将淡黄色琉璃拉成形似鱼类的纹样;第三重为六枚淡黄色琉璃乳钉纹饼;第四重与第一重相似,亦为墨紫色饼状堆纹,但于饼沿向上又拉出个尾巴,再粘贴于瓶壁上,瓶内壁贴有墨书纸条,有10余字,依稀可辨的衬有“真莲”两字。瓶底圈足中心有铁棒加工痕。

法门寺唐流云菱形纹直筒琉璃杯所用的是则是印纹工艺,其工艺为模印成花,用铁杵把玻璃融汁挑起一块用铁管吸成小泡后,放进带纹饰的模子,然后脱离模子,脱模后还可以按要求吹制需要的尺寸。然后将底部粘在铁棒上,从吹管上剪下杯子,进一步修整杯口。

再如河南省洛阳发现的唐蓝琉璃净瓶,素色典雅的琉璃瓶,附加其大道无二的宗教色彩,冥冥之中似乎也贯通了一种玄理。

有人这样称赞琉璃净瓶:空灵高贵、细腻含蓄,可以吸纳华彩又晶莹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瞬间毁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

除法门寺外,陕西省著名的舍利塔还有临潼县庆山寺舍利塔,在该塔精室中发现了6件琉璃果,为球形,直径2至3.5厘米,厚0.1厘米,壁薄而半透明,中空,大小若核桃,一件为乳白色,两件为褐黄色,三件为绿色。

这几件琉璃果分别置于石雕宝帐前的两个三彩盘内,是佛教舍利塔中的供奉之物,因此又名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佛教用语的梵文音译,其意译则为“不还”,因而阿那含果即为“不还果”,为佛教徒修炼的一种境界。

庆山寺舍利塔同时发现有唐琉璃瓶,口径3.9厘米高7厘米,颈部缠贴一道阳弦纹,腹部两条折纹互错,形成菱纹。

此外,陕西省西安东部的另一座舍利塔基下,也发现了类似法门寺地宫的琉璃舍利瓶,置于鎏金铜棺中。

858年《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中则说道,大中二年发旧塔基时所得有“瑠璃瓶二,小白,大碧,两瓶相盛,水色凝结”,可知当时在静志寺中发现两件琉璃瓶。

这种琉璃舍利瓶盛放舍利的制度曾影响到边疆地区。如黑龙江省宁安发现的唐琉璃舍利瓶放在二层石函、铁函、方形银盒、蛋形银盒内。佛寺塔基下除了琉璃舍利瓶外,也发现有其他琉璃器。

天津蓟县独乐寺为唐时初建,当地流传着一个李白持琉璃杯飞笔点“之”字的传说:

唐天宝十一年,李白北游蓟州来到独乐寺,恰逢独乐寺观音阁落成。众所周知,李白不但是“诗仙”,而且还有“剑仙”、“酒仙”之称。于是主持命人以好酒款待,当主持请他题匾时,李白已酩酊大醉,但心里明白,乘着酒兴,提笔一挥而就。

第二天,当人们把匾额挂上去之后,现场一片哗然,原来“观音之阁”的“之”字上少了一点。这下急坏了主持,急忙跑到李白面前躬身施礼:“先生您看如何是好?”

李白一愣,接着便开怀大笑,高声断喝:“用琉璃杯取酒来!”

此时有人备上两坛酒,一个精美的琉璃夜光杯,笔墨也随之奉上。

但见李白持杯狂饮,直至脸红微醉时,抓起毛笔,蘸满浓墨,眼望大匾,踉跄两步,一个举火烧天,笔脱手而出,只见笔尖不偏不斜,正好点在“之”字头上,此时人群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著名的李白飞笔点“之”字,传为千古佳话。

[旁注]

如意 起源于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节度使 我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各自置使,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李贺 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玄奘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游学于天竺各地,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例如《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为原型。

蕉叶纹 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特指以蕉叶图样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多绘于瓶、罐、尊等器物颈部或近底部。

忍冬纹 古代寓意纹样。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吉祥含义。

乳钉纹 我国古代常用纹饰之一。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净瓶 佛教用具,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又,胎藏界轻荼罗诸尊中,中台八叶院之弥勒菩萨、观音院之毗俱胝菩萨及不空罥索菩萨、苏悉地院之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及外金刚部之火天等,皆持净瓶。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藐视权贵,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阅读链接]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保存完好的琉璃器20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琉璃考古的重大发现,古代文献中的“琉璃器”即玻璃器。

由于难得,在古代它比金玉还昂贵。它的存在往往仅限于上层社会的帝王贵族家中以及国与国相互往来的赐贡关系当中。

以产地论,玲珑剔透的茶盏、差托,是我国所产;盘口细颈贴塑黄琉璃瓶则为5世纪时东罗马之精品;以刻花手法装饰的有默赫拉巴、艾斯里米纹样的盘、碟器皿,是伊斯兰琉璃器。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