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生色——秦汉魏晋的琉璃

秦代仿玉琉璃璧、璜等经常与玉璧、琮、圭、璋、璜等礼天五器同置一坑中,当为埋藏六器的祭礼。

汉代琉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及岭南地区。“琉璃”最早出现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而璧玉、珊瑚、琉璃成为国之宝。”“琉璃”一词多用于建筑琉璃瓦及瓦顶琉璃饰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琉璃器的一个大转折时期,无论是质地,还是造型、工艺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原因是外国玻璃大量输入我国,带动了我国琉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

南北朝以后,琉璃有时又被称为“玻瓈”、“料器”。

秦和西汉琉璃一脉相承

秦统一天下之后,各地工商贸易及文化交流更为发达,烧制琉璃已为人们广泛所知,陕西历属秦地,咸阳更是秦的都城,在陕西咸阳市塔儿坡秦墓中,发现有类似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这类“蜻蜓眼”琉璃珠饰,即属于先秦诸子所谓的“隋侯之珠”。

秦代仿玉琉璃璧、璜等经常与玉璧、琮、圭、璋、璜等礼天五器同置一坑中,当为埋藏六器的祭礼。

秦代琉璃璧大致可分为两类:谷纹璧和蒲纹璧,其中谷纹璧占绝大多数。谷纹璧有多种形制,如有单面谷纹璧、双面谷纹璧、乳丁状谷纹璧、芽谷谷纹璧、璧面的谷粒,有的粗大稀疏,有的细小密集,有边沿有弦纹一周。

在咸阳秦墓中发现的一件仿玉琉璃璧,直径18.5厘米,0.5厘米厚,青色,上有谷粒纹,边上还有一个3厘米的绺子,两处甚至还有沁色。

这时更多的琉璃是出现在秦代的组佩中,常与玉、玛瑙串在一起。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就在咸阳召集各国工匠广为修建宫阁殿宇,于是出现了全国各地造型风格的大融合时期。

这时期,整个瓦当艺术中形成了秦代的清新写实风格,图案瓦当多饰水涡纹,这可能与秦国尚水德有关。

画像瓦当多先秦风格,多取材树木、树叶、动物等图案,这反映早期秦人由狩猎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同时,由于瓦当图案中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对后来的汉画像石艺术起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这时,出现了瓦中嵌琉璃的最初形式,如有一件秦鹿纹瓦当上,在一只奔跑的长角鹿身上,就有几片浅绿色琉璃。

两汉时期,我国的琉璃铸造业达到顶峰,这时已经类似于后世玻璃的透明度了,而且时人还将琉璃推崇得十分神秘,这在汉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描述。

《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所以常常给玻璃璧冠以“夜光”之名。

如汉代杨子云《羽猎赋》:“方椎夜巩琉璃”,所谓“夜巩琉璃”,一般就是指琉璃璧。

《汉书·邹阳传》:“臣闻明援珠,夜巩璧。”班固《西都赋》说汉皇宫昭阳殿“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马”,“悬黎”是说宫殿中悬挂着琉璃璧,所以说“夜光在马”。

中外琉璃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主要还从张骞开通西域以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史称“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使长安经中亚直通罗马,极大促进了东西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再加上北方草原通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等其他路途,使我国丝绸的出口,西方宝石、琉璃器的运入更加便捷。

琉璃主要的发展是在1至5世纪,当时世界古典文明时代上出现四大帝国,即东方的大汉帝国、西欧和西亚的罗马帝国、中亚的波斯帝国和南亚的贵霜帝国,皆处于强盛时期,丝绸之路贯穿于这4个帝国而畅通无阻,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

在汉代墓葬中,多有发现西方琉璃器的碗、杯、盘、瓶等,在广西、广东、洛阳、江苏、内蒙古、新疆等地都有发现。

同时,张骞从西域大月氏人带来了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而中原有特色的琉璃单色珠和多色镶嵌琉璃珠也流传至新疆的哈密和和田,新疆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发现有镶嵌琉璃珠,为黑色基体,眼部为绿色琉璃镶嵌在白色烧结体中,制作得比较精致,已体现出当时琉璃制造技术的进步。

广西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早在汉武帝时期合浦便成为我国对外通商的港口之一。合浦共发现了800多座汉墓及窑址、城址,其中数量众多的琉璃、琥珀、玛瑙、水晶、绿松石等装饰品,印度、希腊风格的黄金饰品等,均与当时繁荣的海外贸易有关。

其中合浦县文昌塔西汉墓发现的浅蓝色弦纹琉璃杯尤为精致,该杯无脚,呈圆桶状,蓝色琉璃散发出神秘瑰丽的光。

在本土的琉璃工艺上,由“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可以看到汉代琉璃仍以仿玉为主题。种类包含礼器、饰物、葬具、容器以及带钩、印章等,延续了战国琉璃工艺的发展。

“琉璃”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记载:

璧玉、珊瑚、琉璃成为国之宝。

礼器中,璧依然占据了很大比例,琉璃璧分布范围较广,器形一般大于战国璧。在陕西兴平茂陵一带发现的琉璃璧,形体颇大,直径达23.4厘米,重达 1.9千克,堪称琉璃璧之冠。

琉璃珠以单色球形为主,蜻蜓眼式的珠子开始少见。另外,琉璃含蝉、窍饰、握猪、衣片等葬饰形制丰富。

如江苏省扬州邗江西汉“妾莫书”木椁墓发现了约600片琉璃衣片,大小不等,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等14种,多数素面,少数印有蟠螭纹,有的纹饰中心保留一点金箔,每件衣片上穿三四个孔,这些琉璃衣片显然是西汉贵族墓葬流行的玉衣的仿制品。

西汉的琉璃器中,制品种类一般以琉璃璧、珠、耳珰等配饰品居多,日用器皿数量很少,在琉璃制品尺寸方面,以小件饰品多,而大型饰品较少。

但战国的蜻蜓眼珠在汉代似乎已经失传或者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几种小型的单色珠串,一种近似圆珠形,多见于两广周边地区;第二种是扁环形,有蓝、绿、褐、透明色,多见于中原及北方地区;第三种是圆管形,以蓝色、绿色、白色居多,主要发现于四川的羌族地区。

广东、广西西汉墓中所发现的琉璃器以单色珠饰为主,如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发现了两颗蜻蜓眼式玻璃珠和数百颗蓝色、黄白色的玻璃小串珠,直径0.25至0.3厘米。

当然,汉代琉璃器也包括如琉璃动物、容器、聚光镜、平板玻璃窗等品种,实用器极为丰富。

广州北郊横枝岗西汉墓发现有 3件深蓝色琉璃碗,口径10.6厘米,内壁光滑如镜。

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居住在昭阳殿时,“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

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其起祠神屋的门窗皆“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如此看来也并非现代才能做到窗明几净。其中琉璃耳珰、带钩和蝉是西汉时出现的新品种。

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说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就是指当时名贵的琉璃饰物。

马王堆汉墓西汉轪侯夫人辛追的两个妆奁里,都发现有“明月珠”。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是《孔雀东南飞》里描述的汉代妇女流行装束,明月珰就是琉璃耳珰。类似的汉刘祯《鲁都赋》也载有“插曜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珰”等。

如四川省成都弥牟镇国光村汉墓群中,就发现有一对深蓝色的琉璃耳珰。耳珰做工精致,大约有两厘米长,两头为圆形,中部很细,犹如缩小的腰鼓。两头有小孔,丝线从中穿过,就能挂在耳垂上。

另外,在敦煌南湖乡一座汉墓中,也发现了几件琉璃耳珰,耳珰与一些石珠、珍珠、琥珀珠等装饰品以项链的形式摆放在尸体前胸。

《三辅黄图》中记一则故事,说汉武帝曾将一件千涂国所进“与冰相洁”的琉璃器玉晶盘,赐予董偃,结果“拂玉盘坠,冰玉俱碎”。

带钩是我国古代一种钩状服饰用品,是用于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其质地多为金属与玉,原为“胡服’所用,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古书中称为师比、私鈚、斯比等,指明是郭洛带,即革带上的铜钩。汉晋时仍沿用带钩。

虽然在战国的金属带钩上有时也可见到镶嵌的琉璃块,但纯琉璃带钩则出现于西汉。

如广东省广州发现的一件西汉琉璃带钩,长7.8厘米,以深绿色琉璃制成,半透明,形制与最常见的铜玉带钩相同,器体扁平状,钩扣弯圆,尾端齐平,有一圆纽,全器光素无纹饰。

这件带钩不仅反映了西汉时琉璃制作技术的水平,同时也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不过比较大型的琉璃容器也开始出现,如有几件珍贵的琉璃杯。

我国最早的琉璃杯来自江苏省徐州的北洞山汉墓,制造于公元前2世纪。北洞山汉墓是我国规模巨大、墓室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汉墓之一。

墓中发现的这批琉璃品包括16件琉璃杯,一件琉璃兽和3件蓝色小琉璃。它们大约在公元前175年至128年间被埋入地下。

北洞山汉墓主人是楚王刘道,西汉时期,人们视死如生,阴间的一切都要按照阳间布置,譬如房间、水井、粮仓等,这些琉璃可能是主人生前所用的,所以在其死后也带入了墓中。

徐州北洞山发现的琉璃杯,不但外形尺寸大,而且数量也多,标志着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对较大的日用器皿已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同时突破了以往对我国自制琉璃器都为小件饰品和礼仪用品的认识。

同墓发现的瓷白色琉璃兽,也是单个重量最重的一件仿玉琉璃独角瑞兽,长7.5厘米,工艺精美,头呈“龙形”,双眼圆瞪,鼻子外翘,而大嘴巴微微张开,显得非常恐怖。它身上的颜色主要以白色为主,并掺杂着绿色、黄色、黑色和灰色。

关于琉璃兽,在我国白族民间一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老君山有块叫玉召块的大石崖,玉召块上长着一棵紫檀香树。紫檀香树餐风饮露,长了八万八千年,得了仙气,发出一股馥郁清幽的异香,似兰非兰,似麝非麝,远飘千里。

雪山太子在天河里洗澡,闻到幽香,循着香气来到玉召块,把树砍倒,运回玉龙雪山。一年发大水,树根冲到金场院河的沙滩上,被放猪放羊的娃娃拿来点火。紫檀香根烧了九天九夜,香气飘进了南天门。

于是,玉皇大帝带着各路神仙下凡来闻香气。到了南天门,拔开云头往下一看,见一群脱得精光的娃娃有的烤肚皮,有的烤屁股,有的往树根上撒尿,把一股幽香变成了厌天污地的秽气冲上南天门。

玉帝大怒,叫瘟神降下3年小儿瘟疫,弄得十家娃娃九家病,白王得知疫情,派皇太医院的太医到剑川来治病。太医们费了3个月时间,用了100匹马驮的药,也没能控制住疫情。

白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国师公公说:“因百姓有难,此事只有设坛做七七十四九天道场,请大慈大悲的佛祖保佑。”

使由婆婆说:“这是病鬼作祟,只有咬犁头跳神驱鬼,才能保百姓平安。”

白王听了,无所适从。忽然,宫外来了一个山民打扮的老人,背上挎一只扁篮,篮子里装着一个铜葫芦和一把鹤嘴锄,手里牵着一只似犬非犬,似虎非虎,如猞猁一般的怪兽。

白王把老人召进宫,问清情由,才知那是能辨药味药性的琉璃兽。它现有三万八千岁,到四万二千岁后,全身毫毛脱尽,透明透亮,吃下药后就能从外看清药走筋脉肺腑的情形。

白王问还有什么法子,老人说用白王的一片肝,王后的几滴胆汁,制成龙肝凤胆,让琉璃兽吃了,脱光毫毛,全身透明,带它到山上采一百味药,制成百宝灵丹,就可平息瘟疫。以后也不会有瘟疫了。

老人见白王面有难色,说:“常闻白王爱民如子。如今看来,空有其名,小民告辞了。”

白王见老人要走,想出个办法,对老人说:“老者请留步。孤封你为药王,赐你龙袍龙褂,半副鸾驾。你就成龙王爷了,龙肝之事,就请你代孤受点苦,怎么样?”

老人回到金銮殿,说既蒙大王封赠,当为黎明百姓除灾,随即吞下一颗药丸,让宫中人拿出刀盘,剖腹取肝,给王后也吞下一颗药丸,取了王后的几滴胆汁,制成了龙肝凤胆。

琉璃兽吃了龙肝凤胆,毫毛脱尽,周身透明得能看清五脏六腑。药王带上琉璃兽,到老君山采了九十九味良药,再找一味平火扫毒药,就可制成百宝灵丹。

瘟神得知药王快制成百宝灵丹,除绝瘟疫,栽了一棵断肠草,药王以为是一味平火扫毒药,拔起来观赏一会,丢给琉璃兽尝尝。琉璃兽闻了闻,退后不敢吃。

药王救人心切,见琉璃兽畏缩退却,很生气的骂了琉璃兽几句,拣起这棵药往嘴边送,想自己尝尝。还没到口,琉璃兽扑上来,咬了药王一口,把那棵药打落在地上。

药王一边揉手一边骂琉璃兽:“孽畜!我舍割心肝给你吃,你却来咬我的手。叫你尝尝药性,你又不尝,难道这味药会毒死你不成,你不见黎民百姓受苦受难吗?”

琉璃兽望着药王,点了点头,摇了几下尾巴,低下头把那棵细叶兰花草吃了。药王看中细叶兰花草到了琉璃兽肚子里,不断地翻腾着,蓝黑色的汁液,四处扩散,不走经脉,也不走脾肺,散到哪里,哪里就结起一块黑斑。琉璃兽全身抖动,痛苦地挣扎着。

药王见状大惊,赶紧从铜葫芦里找出几颗解毒药丹喂琉璃兽,可是已经赶不上了,琉璃兽就这样被毒死了。

琉璃兽死后,药王背上九十九味药,到古柏庵熬制了药丸,用3个月功夫,平息了瘟疫。白王派人送药王龙袍龙褂和半副金鸾,请药王来宫共坐金銮宝殿。

但药王想琉璃兽已死,未制成百宝灵丹,没实现永远根除瘟疫的诺言,何况自己也不愿与白王共坐金銮宝殿,结果只接受药王的封号,回到古柏庵。

药王死后,人们在他熬药的窝棚盖了一座庙,塑了他的金身和琉璃兽像,尊他为药王爷,每到四时八节,人们都要用三牲酒礼去祭奠他……

古代琉璃中,有许多制品是不透明的,北洞山汉墓的也一样,这些琉璃之所以不透明,并非当时不会焙制透明琉璃,而是为了通过焙制琉璃得到仿玉制品。

广西合浦县堂排西汉墓发现的1000多颗琉璃珠,有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半透明的颜色有天蓝、墨绿、湖蓝、绿、黑、白、月白、砖红、紫褐等,绝大多数是圆算珠形,直径0.2至0.5厘米。

合浦县红岭头西汉墓了发现的深蓝色玻璃杯,高6.7厘米,口径9.2厘米,在灯光下,整只杯子像海一样蓝。

刘胜乃汉景帝刘启之子,食地中山国,即今河北省境内。

河北省满城的西汉刘胜墓中也发现有两件淡绿色仿玉琉璃耳杯、玻璃盘等,其制造年代为公元前113年,均为翠绿色,微有光泽,呈半透明状,晶莹如玉。

琉璃盘口径19.7厘米,底径9.5厘米,高3.2厘米,耳杯长13.5厘米,宽10.4厘米,高3.4厘米。依然色泽如新,剔透如故。

刘胜墓中还发现一件精美的镶琉璃铜壶,系中山靖王刘胜使用过的精美酒器之一。《史记·五宗世家》记载,刘胜“为人乐酒好肉”。

该壶高45厘米,形制与其他同时代铜壶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其装饰却别具风格。它采用了鎏金银和镶嵌银、琉璃两种装饰工艺,把壶体打扮得绚丽多彩,光华耀目。

壶口和圈足上部各有一周鎏金带,肩、颈之间和中腹、圈足下部各饰一周鎏银带。主题花纹是颈、腹部的三组带状花纹,皆是在鎏金斜方格内填嵌菱形和三角形的绿琉璃片,再在其上刻网纹和圈点,在空白处填镶银珠。

壶盖周缘鎏金,盖面饰鎏金方格,镶银珠、嵌琉璃片,就连盖上的云形钮和耳也用鎏金。全器之上,金黄、银白、琉璃绿,方格、圆珠、网点纹,立体交织,相映成辉,雍容大方,华贵无比。

在铜壶底部刻有铭文,有“长乐食官”字样。“长乐”指汉代皇宫长乐宫。“长乐食官”指此壶归长乐宫膳食官掌管。可见该壶原是汉长安城长乐宫中之皇家宝器,无怪乎制作得如此穷奢极侈。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的11件蓝色琉璃牌饰,长10厘米、宽5厘米,高0.3厘米,浅蓝色,晶莹光洁,厚薄一致,制做工艺已达很高水平。

同墓中发现的玻璃璧,直径14厘米,孔径5.3厘米,厚0.3厘米。这件深绿色的玻璃璧,与我国传统造型、纹饰相一致,系仿碧玉制品而作,是西汉南越王时期的珍贵遗存。

湖南省长沙市沙湖桥发现了罕见的西汉琉璃矛,长18.8厘米,刃宽2.2厘米,矛为翠绿色,通体透明。矛脊两侧有槽,矛柄作圆柱状,柄的中部凸起成圆球形。

这件琉璃矛模铸成形,与战国时期的青铜骹矛相似,反映了西汉时期琉璃制造技艺的高超水平。以琉璃为原料制作的兵器,在我国古代遗物中仅此一例,当是仪仗用器,或是为陪葬而作的明器。

始建于西汉、重修于明的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是我国始建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塔高47米,塔身砖砌,底层设回廊,塔内梯道设计巧妙。

飞虹塔塔身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琉璃装饰,从上至下玲珑剔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异彩缤纷,欲飞似动,宛如彩虹,故名飞虹塔。

飞虹塔反映了我国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是我国琉璃塔的代表作。

[旁注]

琮、圭、璋 均是我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器。琮为玉质筒状物;圭为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璋形状如同半个圭。《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杨子云 名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杨雄从小勤奋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喜欢潜心思考。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邀名当世有大度,非圣贤之书不读。

西域 指我国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后来发展为广义的西域,则是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另外还有两个说法,一是指佛家所指西方佛祖居住的西天,另一是指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地方。

带钩 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汉武帝 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三牲 从最早的含义开始,就是指3个不同的活牲畜,并没有特指具体为“哪三个”。古代的牲畜都有应用等级,两两不同,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组合祭祀、大型组合宴会中的“三个不同等级使用的牲畜”,三牲,就意味着,为“三个等级”或者“泛指多个等级”的组合准备“多种活的牲畜”。

《史记》 由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明器 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

[阅读链接]

1982年,在敦煌南湖乡开掘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几件琉璃耳珰,棺盖已朽化,出土时的情况是,耳珰与一些石珠、珍珠、琥珀珠等装饰品以项链的形式摆放在墓主前胸,连接它们的丝线已不存在,是风化了,还是原本就没有,现已无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