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之美——商周时期的琉璃
我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为了比拟珠玉、宝石就创造出晶莹剔透、湿润光滑的琉璃艺术精品。
在陕西周原、山东曲阜鲁国墓、河南淅川楚墓、江苏苏州吴国王室窖藏、山西曲沃晋侯墓葬等西周前后期的墓葬,发现大量人工合成的半透明珠管。这些蓝色、绿色的琉璃状珠管,也是原始的琉璃形态。
春秋中期,楚国冶铜竖炉的烧炼温度可达到摄氏1200度,技术的提升为制造真正的琉璃提供了必要条件。从随国曾侯乙墓发现的100多颗蜻蜓眼琉璃珠印证了这一史实。
商和西周时期琉璃的萌芽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汤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河南安阳殷墟确证了我国商王朝的存在。据殷墟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期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
商代琉璃的起源,也来自一个对大自然信仰的传说:有一个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于是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
第二天,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由于商队人们长年在外,于是称这种宝贝为“流离”,后来又演变为琉璃。
在殷墟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里面有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原始瓷器等,并出现了上釉陶器,以后为了满足宫廷观赏及民间日用、建筑的需要,陶瓷的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从这些器物中,可以认识到商代冶金、炼丹及原始瓷工艺的水平。
商代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我国琉璃制造业的三个重要萌芽条件。琉璃,对当时而言,除冶炼青铜时所发现的晶莹的渣料,就是在陶质物的表面覆盖一层细密的玻璃质薄层,即通常所称的釉。
商代陶器和原始瓷器上高温溶结的釉滴可形成最早的琉璃,利用制陶工艺与冶金化学的经验,以石英砂为原料,塑形后经高温烧制,即可制成表面光亮的原始琉璃管珠。
但因为当时烧制温度不够,砂粒无法全部熔融,也无法制造更大的器物,因此可以把商代看作我国琉璃的萌芽期。
商代是崇玉的王朝,古人为了比拟珠玉、宝石,就精心创造出了晶莹剔透、湿润光滑的琉璃艺术精品。
其中,在河南郑州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青釉印纹尊,表面有印花图案,器身是光亮的棕色琉璃釉,口径13厘米,高28.2厘米,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这充分证明了商代我国琉璃工艺已经被人们运用到礼器制作中。
另外,在同时代的商代墓葬中,还发有现白色穿孔的琉璃珠。
大体说来,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烧制青铜器、陶瓷时贴的釉;三是指玻璃。琉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
通过这些遗物可见,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很高,有时就会无意中产生铅钡与硅酸化合物的烧制品。
这些无名的工匠,是我国琉璃的发明者与祖师。作为琉璃之一的玻璃,就是指透明的琉璃,而最初只是作为装饰品或随葬品,视如珍宝。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与前朝的商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青铜工具的大量使用与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青铜工艺更加繁荣,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
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兴盛。我国最早的琉璃器正起始于这一时期。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琉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琉璃,当时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等。
在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不少的小件琉璃珠、管等。
如在河南洛阳庄淳沟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一个白色穿孔琉璃珠。
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弓鱼伯墓葬里,就有上千件琉璃管、珠,这些小件的琉璃,被认为古人为作项链等装饰之用品。
陕西省扶风县上宋公社北吕村三座西周早期墓中,发现琉璃管15件、琉璃珠11粒。
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的一座墓中,发现一件琉璃管,长1.6厘米,管径0.2厘米,管壁厚0.11厘米。淡绿色,无光泽,表面风化严重。
陕西省扶风县云塘镇西周晚期一座平民墓中,发现浅蓝、浅绿琉璃管14件,浅蓝点饰琉璃管9件,浅蓝、浅绿琉璃珠33粒。
大小粗细不同,形制不够规整,表面腐蚀程度有的几乎变白,有的尚能显示浅蓝浅绿。玻璃管一般不直挺,切口不整齐,不成正圆状。玻璃珠不够圆,孔较大。
同时,山东省曲阜鲁国故城的西周晚期墓发现玻璃珠3粒,有棱形扁珠、棱形珠两种,均呈浅蓝色,珠壁厚薄不一,表面呈绵白糖状,有糟坑和气孔。其他地方如陕西津西、张家坡等地也有发现。
而西周琉璃的成因,不外乎此时期青铜器进一步的发展结果。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度左右。
琉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琉璃的主要原料,还有其他原料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度。
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琉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琉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鲜艳漂亮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与喜爱,于是经过慢慢地摸索与加工,便制成了精美的琉璃装饰品。
西周的琉璃珠,可以说是我国琉璃器成形的起始。对于西周琉璃珠的成型工艺,一是衬芯捻绕法;二是粘珠点滴成形法。
西周的琉璃珠,直径相对比较小,一般在2毫米至8毫米左右。超过1厘米以上的比较少见。其孔一般都比较大,而有小孔的其孔又显得特别的小。珠子不够圆整,珠子的壁壳一般也比较簿,而有壁壳厚的,又相对特别的厚。
此时的珠子由于当时熔融温度相对比较低,因此其珠子内常常伴有气泡。另外,也由于当时熔融温度相对低与原材料成分的原因,其琉璃的结晶状态不高,所以表面显得比较毛糙疏松,基本无后期琉璃的光亮度。
西周的琉璃管是在琉璃珠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得。它主要是受启发和借仿于前朝的各种玉石管而成立。
西周的琉璃管除了与同期的珠子一样的外表外,管子一般往往有弯曲状,管状也不圆整。管子两头的截面无平面,呈圆弧状。管子的壁厚也不均匀,一个最大、最明显特征是其孔的两头大小不一,且孔也不规范圆整。
这些特征无疑是受当时工艺水平所限制而成,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琉璃技术水平尚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
西周还有琉璃环被发现,也只是在陶胎上施上玻璃釉而成的琉璃器。
西周的琉璃贝在陕西和甘肃曾经被发现,无论其从大小,形状,颜色以及外表皮壳特征看,基本无差异,是其贵族为显赫其身份的装饰之物品。
西周琉璃颜色以蓝色、绿色、白色与紫色为主。原始琉璃中的蓝颜色是其“天然”色。而其他的颜色是改进演变色,西周蓝色琉璃有宝蓝与浅蓝之分,以浅蓝为多见。
西周的绿色琉璃,其颜色相对于其他几色,显得更鲜艳。最典型的是俗称的孔雀绿,其同时还存有浅绿色。
西周白色琉璃较后期的白色琉璃不同。它的白不像后期的白色琉璃那样鲜亮白皙,往往带有灰暗与发黄。这完全与当时烧制的原材料配方成分有关。
西周的紫色琉璃是一个奇迹,它将“中国紫”的使用年代大大地提前了。
[旁注]
殷墟 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横跨洹河两岸,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在此建都达273年。
尊 我国古代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曲阜鲁国故城 是我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鲁,并建都于曲阜,到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先后传25世34君,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孔雀石 是一种古老的玉料,我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孔雀石,一是种脆弱但漂亮的石头,有“妻子幸福”的寓意,是最正、最浓的绿。绿的孔雀石,虽然不具备珠宝的光泽,却有种独一无二的高雅气质。
[阅读链接]
西周琉璃尽管在地下有3000多年之久,然而却未见有一件器物有虹彩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西周琉璃成分的配方有关。
因此,西周琉璃的最显著特征:首先是外表的缺少玻璃光泽,质地的毛糙疏松,基本无玻化状态,有的存有颗粒感。无透明性;其次是形制的不规整,工艺较为原始简单,颜色比较接近自然色,无鲜艳之感觉;再次,可以肯定地说“西周琉璃无大器”。
关于这一点,主要是当时高温熔融琉璃的容器坩埚特别小,还处在刚起始阶段。另外也许与烧制琉璃的原材料矿材稀少难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