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七宝塔和琉璃瓶

907年朱全忠代唐即皇帝位,国号为梁,史称后梁,结束了李唐统治,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从五代十国的琉璃器中,可以看到具有唐代遗风者和略有新意的两种过渡型的制品,它们为北宋琉璃器艺术风格的诞生提供了物质的、工艺的条件。

精美琉璃器,依然是皇室、王公贵族及宗教寺院崇尚的物品。《福建通志》记道:“闽忠懿王及夫人任氏,……宣德四年,有屯军三十人盗发王塚……有水碗,其底寸许,如橄榄,莹如金色,不识为何宝,召回回人辨之,日此玻璨碗也。”

《全闽诗话》则就此记道,“召回回人辨之,曰:此玻璃镜也。”此物当是琉璃碗或镜。

而其中最著名的将琉璃发扬光大的,是吴越国时的七宝阿育王塔。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的一国,由浙江临安人钱镠创建。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分裂,北方中原地区兵革重兴,对佛教限制严格。

955年,周世宗灭佛,废除未经国家颁额的寺院,并将民间保存的铜佛像全部没收。

此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小国的君主热心于佛教,尤以吴越国为甚。历代吴越国王保境安民,奉中原各朝正朔,在这种环境下,吴越国境内佛教大盛。

末代国王钱俶,更是广种佛田,建造佛塔无数。《佛祖统纪》四十三载:

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

钱俶崇佛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效仿印度阿育王建造七宝阿育王塔,955年,钱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琉璃是佛门的法器之一,它同金、银、珊瑚、玛瑙、琥珀、砗磲被称为“佛之七宝”。七宝阿育王塔大体上是以七宝做成的“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而七宝更被用来供奉菩萨,每当有重大的水陆法会时,寺庙要建起七宝池、八功德水来表示虔诚。

如江苏省南京大报恩寺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制造工艺令人惊叹,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

七宝阿育王塔塔身图案塔座、塔身和山花蕉叶上,每隔几厘米就镶嵌着琉璃等各种珠宝,晶莹剔透,其中仅琉璃就有上百颗。

塔身上的纹饰精美繁复,佛像姿态栩栩如生,仅一只20厘米左右琉璃山花蕉叶侧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图像: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佛祖涅槃。

在其他的山花蕉叶上,还有佛祖从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说法等讲述佛祖生平的故事。

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图像,其中一幅是一只老虎咬住一个年轻人的脚。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做“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另外三幅分别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

这些都是佛教中的本生故事,表现“舍己救人”的题材,《本生经》中这样的故事多达500个。在全国各地发现的阿育王塔中,这样的图案并不鲜见,但只有南京的阿育王塔上有文字说明,这是一个独特的发现。

塔身每面的边缘,琉璃釉瓦檐上饰有金翅鸟图案,其形状类似凤凰。佛教文化中,大鹏金翅鸟和雄狮是佛祖的左右护法,常随佛祖左右。

另外,塔身上部每面都有文字,分别是“皇帝万岁”、“众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字下,有一凸出的兽首,长着鹿角,似乎是龙头。

碑文中明确记载,是长干寺住持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修建了长干寺地宫。可政是一代高僧,曾从终南山将玄奘的顶骨舍利带回南京天禧寺建塔供奉。

宝塔塔身上“王文”:“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变相记”。“变相”是指将佛经变成图画。将仕郎是官阶中最低一等,通俗的解释就是“刚刚步入仕途的人”。

七宝阿育王塔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一件晶莹玉透的琉璃蕉叶盘,颜色如万里无云的碧空透亮、洁净、无瑕,因琉璃“火里来,水里去”的工艺特点,佛教认为琉璃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因此佛经中常以琉璃的光辉、明澈比喻佛法。

五代时期的琉璃器物,除阿育王塔上的七宝装饰以外,主要有琉璃葫芦瓶、花瓣口杯、壶形鼎以及琉璃饰物等,大约也均为礼佛之物。

蔷薇水与琉璃瓶,同时出现在五代,《册府元龟》卷九七二记载:

周世宗显德五年九月,占城国王释利因德漫遣其臣萧诃散等来贡方物,中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琉璃瓶,言出自西域,凡鲜华之衣以此水洒之,则不黦而复郁烈之香连岁不歇。

蔷薇水即最初的香水,五代时称为閼伽水,《大日经疏》十一中说“本尊等现前加被时,即应当稽首作礼奉閼伽水,此即香花之水”。

《如意轮念诵仪轨》中说“由献閼伽香水故,行者获得三业清净,洗涤烦恼垢”,是供佛的一大用途,阿育王塔基及其他寺院中发现的琉璃蔷薇水瓶,自是奉佛之物。

吴越王钱俶建造雷峰塔,是为了奉安“佛螺髻发”。但是,雷峰塔地宫中内放金棺的银鎏金阿育王塔和天宫中内置金瓶的银阿育王塔,是仅见的两座银塔,就是钱俶专门为雷峰塔特制,模拟唐代以金棺银椁的最高规格瘗埋佛祖舍利。

佛经《涅槃经后分》在记述释迦涅槃后的荼毗法则中云“……荼毗如来。荼毗已讫,天人四众,收取舍利,盛七宝瓶。……起七宝塔,塔开四门,安置舍利。”

这种对舍利的最初的处置方法,可谓开后世用瓶收贮舍利的滥觞,并逐渐相沿,最终形成舍利瓶制度。

制作舍利瓶的材料有金、银、琉璃、青白瓷、陶、木等多种,尤以作为佛家七宝的金、银、琉璃等制作者多见。安放舍利瓶似乎也有一定的讲究,舍利瓶大多被放置在舍利函或舍利盒内,再一并瘗埋在塔基地宫中。

雷峰塔地宫发现的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是当年吴越国王钱俶建造皇妃塔的核心所在,因建于雷峰后称雷峰塔,这是钱俶毕生崇佛的体现。纯银阿育王塔直接仿自延寿造夹纻阿育王塔,间接仿自鄮县阿育王塔。

在雷峰塔地宫金棺的舍利函中,发现了薄胎蓝色葫芦状琉璃小瓶。葫芦形,器壁极薄,外表呈浅绿色,残高3.2厘米,最大腹径2.9厘米。

在信奉佛教的吴越王国,它仅被王室用来作为供奉佛祖的宗教用品,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这个小小的琉璃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旁注]

周世宗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于954至959在位。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

砗磲 在古代“砗磲”两字写作“车渠”,车渠是海洋中有一种贝类,在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车渠”。砗磲是一种有情识的生命,佛教绝不会教人杀生以取其壳作为念珠或供养佛菩萨之物品,故此“车渠”加石字旁成“砗磲”,是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

修行 含有实行、修养、实践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之统制、调节、规定等则必须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来就有信仰与修行双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因而发展成为详细之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

葫芦 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阅读链接]

与五代琉璃器物在形状、纹饰、性质、现状等方面如出一辙的可信手举出几例。

如河北省定县北魏石函、甘肃省泾川县唐代舍利石函、黑龙江省宁安县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江苏省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甘肃省灵台舍利石棺、河北省定县宋代塔基、河南密县北宋塔基、江苏省连云港海淸寺阿育王塔、天津蓟县独乐寺白塔等中都曾出土过这类琉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