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辉煌的清早期琉璃器

《清史稿·盛京五部·工部》中记载“黄瓦厂,五品官一人,侯姓世袭”。相传,明朝末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部队占领沈阳和辽阳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政权,由新宾迁都到辽阳,在辽阳建东京城。

琉璃工匠侯振举为表忠心,特意精心烧制一批绿色釉的碗和罐等,专程送到辽阳捐献。努尔哈赤一见琉璃制品,喜出望外地说:“析木城送来的绿釉碗、盆、大瓶子是对国家有用之物。金银算什么?天冷不能穿,饥饿不能食,匠人所造之物,才是真正的宝贝。”

随即,努尔哈赤对工匠授予守备的职位,赏银20两。于1622年封其琉璃窑为“御窑”,所造琉璃制品供沈阳盛京建筑群外,福陵、昭陵、永陵均由其提供。

琉璃瓦中有的有“龙纹”,有的有“永陵四碑”字样,有的有“昭陵角楼”字样。

清朝入主中原后,北京老琉璃瓦戳记上所提到的4种琉璃瓦烧制的行当分别是:窑户、配色匠、房头、烧窑匠。其中“窑户”是指窑主,即掌门人;“配色匠”是指配制彩釉的师傅;“房头”是指制作鸱吻和脊兽的师傅;“烧窑匠”是指掌握火候的烧窑师傅。

其中以配制彩釉最为关键,配色匠只掌握90%的配方,而最为要紧的秘方只能由窑主一人掌握并亲自操作,那个秘方叫“配色折子”。

清代琉璃雕塑,自康熙以来逐渐恢复发展,如临汾寺云寺之琉璃塔,方形六级,每级四壁间均嵌以三彩琉璃佛像及花纹等。介体后土庙是一座五六进院浇的建筑群,均以华美的琉璃雕塑作装饰。

清代早期,琉璃的制造和统筹使用已经为国家统一管制。

由于清前三代,社会处于休养生息阶段,对于工艺品的生产并没有过多的发展。但自康熙开始,琉璃技术重新开始大步发展。

“清承明制”,对于急于将自己树立为汉正统的康熙大帝来说,他在自己制定的满汉交融的国策里,特别地加入了对琉璃这一汉皇室独有工艺的关注。

在康熙皇帝的倡导下,清廷宫中专门设置了宫廷内务府造办处,并且引进了大批西方的传教士,对我国现有的琉璃制造工艺进行改良,并设立专有的“大清琉璃厂”,派官监制料器和琉璃制品,专供内宫玩赏和使用。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琉璃厂于1696年成立,制造了大量的琉璃器皿。清早期,顺治到雍正时期,琉璃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康熙时期的成就表现在创造套料,并使单色玻璃器的制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器型完全摒弃了唐宋以来的薄胎瓶、简单的杯、碗造型,而是兼采玉器、瓷器等其他工艺品类的优秀器型,创造出全新的琉璃形制,例如玻璃水丞、鱼缸、笔筒等。

从颜色上讲,康熙朝琉璃色彩丰富,色度纯正、艳丽。制造工艺有套彩、刻花、磨花等,并从此时起,开始出现刻款,一般为“康熙御制”双直行篆书阴文款,采用跎玉方法镌刻款识。

如有一件带“康熙御制”刻款的琉璃水丞,通高7厘米,口径2.8厘米,水丞由透明白玻璃吹制而成,圆形平底,下阔上敛,小口有盖。

腹外切磨出8个平面,似莲瓣围绕一周。盖的表面切磨成六角形连锁纹。器底阴文篆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水丞运用了西方切磨宝石的技法,质地纯净透亮,造型端庄,装饰新颖。

再如康熙琉璃撇口缸,高11.6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9.6厘米,缸吹制而成。圆形,撇口,矮圈足。通体呈无色透明玻璃,口沿饰金边一周。缸虽壁薄如纸,但造型却很规范,说明制作难度较大。

在由康熙主导的这场“汉化”行动中,被复原的不仅有传统的琉璃艺术,还出现了大批量的陶瓷仿青铜器型的装饰用品。如烛台、尊等。

如清蓝琉璃刻花烛台,通高28.5厘米,盘径6厘米,这件烛台是用蓝色琉璃制成的,上下分为几部组合而成的,最上面是圆形小碗,正中有一铜制蜡扦,其下有一圆管形立柱,柱下为大口径浅盘,浅盘下又有一圆短柱,管形,最下面是覆碗式高足,造型周正稳重,比例匀称。

器物表面有线刻阴文图案装饰,为缠枝莲花纹和卷云纹,刻纹内填金,蓝地金纹,雅洁清淡,别有风致。

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琉璃及鼻烟壶等成为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如康熙白琉璃十二棱弦纹大罐,高30.5厘米,口径11.8厘米,腹径25.2厘米,底径14厘米,罐吹制而成。直口,丰肩敛腹,外底心凹入。通体呈白色半透明琉璃,腹部自上而下饰凸起的螺旋纹12道。螺旋纹等距排列,均匀流畅,富有节奏感。

大量精美绝伦的清代琉璃厂琉璃器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各种技术艺人的社会地位。

雍正时以琉璃代替宝石成为典章制度,琉璃器也作赏赐大臣之用。雍正朝注重琉璃颜色的调配研究,能仿玛瑙、翡翠、琥珀、蜜蜡等色,且都呈色精妙。

雍正时期琉璃厂由养心殿造办处迁移至圆明园六所,其作品基本上沿袭康熙年代的技术,但色彩丰富而艳丽,造型上有很多采自于宣德炉、漆器、玉器等,质地也不错。此时的款识为“雍正年制”4字楷书款,其排列方式有双直行阴文和横排单列阴文等形式。

如雍正黄琉璃橘瓣式渣斗,高9.9厘米,口径9.7厘米,此器喇叭状口,大而外侈,向下内收成束颈,腹部橘瓣状隆起,腹与足连接处内束。

通体橘黄色,以凹凸手法塑成16瓣橘瓣状,造型典雅,色泽鲜艳。底部中心双线方框内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双直行款。

这件渣斗的颜色艳丽,俗谓鸡油黄,色度均匀、纯正、洁净,呈色难度很大,不愧为清早期琉璃器中的佳作。

再如雍正黄色琉璃六方水丞,高3.1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4.8厘米,水丞为有模吹制,再经琢磨而成。通体浅橘黄色,透明。器身纵向六棱形,直口,鼓腹,平底。外底中央碾磨一粗方框,其内有“雍正年制”双竖行楷书款。形制秀丽,色泽雅致,表面光滑。

与此件类似的还有雍正黄琉璃球形水丞,高5.6厘米,口径2厘米,此水丞以黄色琉璃制作通体呈圆球状,新颖别致,器上开一圆形小口,底布略平,阴刻双直行“雍正年制”4字款,外以单直线方框圈栏。

其腹内可贮水,并附有一铜制小勺,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这件水丞的颜色艳丽而润泽,色度均匀,基本造型新奇、美观小巧、玲珑剔透。

琉璃八棱瓶的造型始见于雍正朝,乾隆时期曾以不同色泽的琉璃进行仿制,产品如出一辙,嘉庆以后仍有制作,但造型不规范,质不纯,色不佳,无法与雍正制品相提并论。

如雍正蓝色透明琉璃八棱瓶,高14.5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4.2厘米。瓶八棱形,细长颈,鼓腹,圈足。通体呈透明宝蓝色,光素无纹饰。外底中心镌双方栏,内双直行楷书“雍正年制”4字款。

该瓶造型规整,棱角笔直清晰,色泽雅致,晶莹剔透,虽无纹饰,却以其精巧的造型、宝石般的色泽和纯净无瑕的质地取胜,格调高雅,显示了清宫琉璃厂高超的技艺,表明清雍正朝的琉璃制做工艺已达到其巅峰。

雍正时,也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琉璃器皿,如雍正蓝色透明琉璃尊,高19.5厘米,口径16厘米,尊圆口,短颈,鼓腹,外撇圈足。通体呈透明浅蓝色,光素无纹饰。口沿处镌刻楷书“雍正年制”横行款。

此尊由清宫造办处琉璃厂制造,器形大而造型规范,属清雍正朝琉璃品中较大之器皿。琉璃尊表面略泛碱,有大小不一的气泡,是受当时琉璃制造技术制约而形成的。尽管如此,该尊仍为清宫琉璃厂早期的珍贵实物。

雍正蓝琉璃包铜镀金镂空云凤纹罐。此罐装饰独特新颖,是琉璃和铜镀金镂雕两种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在雍正朝造办处档案中曾有记载。

[旁注]

康熙(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卷云纹 我国古代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由卷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大都作为瓦当或金银错器物上的边饰。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

雍正(1678年~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雍正在位时期,置“军机处”加强皇权、“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蜜蜡 为有机类矿物之一,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蜜蜡蕴含无数的色彩,有的透明晶亮,有的半透明,有的不透明但色纹斑斓。透明的若再加上光线照射,往往有多种色彩显现。自古以来,蜜蜡便为世人所喜爱。

[阅读链接]

清早期除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琉璃厂外,已知的民间琉璃产地还有山东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

博山在每年向外地输出琉璃品7000余担,产品有青、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等几十种。有些琉璃珠饰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有些珠子还被转销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