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辉煌——明清时期的琉璃

明代的琉璃被称为“药玉”,因疆域内玉材匮乏,故而药玉替代真玉进入舆服制度。那时的百官朝服,三品以上可佩真玉,四品以下佩药玉。同时兴起琉璃建筑。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的出现,使明末遭到巨大破坏的博山琉璃得到了护养。从博山购买料条,低温加热熔软之后,由民间匠人制成动物、瓜果等料器,这也就是北方称琉璃小件为“料器”的原因。

嘉庆朝以后,清宫玻璃厂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日趋式微。嘉庆朝无创新,时有减产或停产。道光帝有俭德,玻璃生产一落千丈,咸丰朝亦然。至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时,玻璃厂生产略有好转,但已无法再现辉煌。

雅俗共赏的明代琉璃器

随着明王朝的成立,琉璃作为传统的王室礼器,在明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下,朝着“仿汉代”的方向发展。

作为皇室的正宗使用器具,明朝琉璃明确划分了传统琉璃的制造方法和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

使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精致小巧的理念,深刻地影响到琉璃器的经典传承。当时的琉璃被称为“药玉”。

《明会典·文武官员冠服》中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的“带板”和“佩”使用药玉;而《明制》中则说,“状元二梁,绯罗、圆领、巾单锦绶,蔽膝、纱帽……药玉佩、朝靴……皆御前颁赐……”,殿试后状元所用的药玉为皇帝所赐。

其中带板的形制有些类似唐带板,但相比较要小型化。在具体的形制方面,琉璃类似同时期的玉器,并符合《明制》中的相关规定。

如江苏省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发现的药玉带饰,长9厘米,宽6厘米,带板为长方形,涅白色,侵蚀较重。带板上的革鞓已朽。

另外其他地方也发现有明代药玉组佩等,都极似真玉。

从以上药玉琉璃制品可见,明代的琉璃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作为明代官方礼仪用具方面,琉璃被限制于混浊的“仿玉”模式。

明代的工匠在烧制这些宫廷礼仪用品的时候有意在其中加上大量的混浊剂,达到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药玉”质地。

明代文学作品小说开始出现,琉璃仍然被誉为我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在著名的《西游记》中,沙僧就是因为打破天宫中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可见当时人们对琉璃品的珍贵。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琉璃制作的全过程。根据明·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可见是将琉璃称为“罐子玉”。

如一件明代琉璃釉大罐,高20厘米,口沿9.5厘米,底足14厘米,器形规整,琉璃釉色纯正,满身的开片非常漂亮,身上有些烧制的窑点。

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

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之。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润可爱。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所生产的琉璃帘已经可以显示出“光莹可爱”的光泽,作为较次技术生产的珠穿灯、屏风、棋子已经成为雅俗共享的实用器具。

《益都县志》载:“其器用:淄砚、琉璃、瓷器。颜神镇居民独擅其能,镇土瘠确而民无冻馁者以此。”

颜神镇,就是山东博山,这里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经论证,为国内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

大炉的用途是矿石熔化成玻璃汁,小炉则是每座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主要为簪、珠、环等。如在博山遗址中,即发现了大量的琉璃簪、珠、环等。

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瓷器特点和一枚“洪武通宝”铜钱,认定该遗址年代应为元末明初。在该遗址下面的文化层中,发现有瓷器、瓷窑窑局和“开元通宝”、“政和通宝”、“至和元宝”“元□□宝”铜钱各一枚。

开元,为唐玄宗时的年号;至和,为宋神宗时的年号;政和,为宋徽宗时的年号;以元字开头的年号,在宋、金、元时有多位皇帝使用过,时间最早的为宋神宗使用过的元丰。

由此可以推断,唐朝以前在这里已经有频繁的人类活动。而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不会是博山琉璃的发端。博山琉璃的起源,应在元代以前。至少元代博山的琉璃生产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博山是可以认定的我国琉璃的发源地之一。

博山琉璃经过了元末的发展,逐步成为当时全国范围内最大的琉璃生产中心,也成为当时进贡明代朝廷琉璃制品的主要产区。在工艺上,由隋唐时期发展出的玻璃吹制手段几乎被弃用,转向了早期窑铸的方式。

明代琉璃的集中制造工艺第一次为书籍所系统记载。成书于清康熙初年的《颜山杂记》的作者孙廷铨,就出身于博山琉璃生产世家,早在明洪武初年,孙氏家族就领宫廷“内管监青帘世业”,为皇宫制作玻璃器物。

在《颜山杂记》中记载了明代琉璃贡品的情况:

琉璃之贵者为青帘。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条,若水似冰。纬为幌簿,傅于朱棂……用之郊坛焉,用之清庙焉。隶于司空,以称国工。

这就是说,明代琉璃品中最贵重的要算是青帘。用无色透明的琉璃料,加上蓝色料,再制成筷子粗细的光洁晶莹的条状珠。把它串成珠帘,悬到宫殿的朱漆大门上。这种青帘只用于郊坛、清庙等处。

至于皇家的珠帘为什么非要用单一的蓝色,《颜山杂记》的解释是,“义取乎青象苍穹,答云现也”。这象征“青天”的青帘,当然只有在祭天的“郊坛”和祭祖的“清庙”才能悬挂,其等级规格自然是尊崇无比的。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看见“珍珠帘”、“珠帘”、“水晶帘”,南宋周密有一首《珍珠帘》词,词中有“是鲛人织就,冰绡清泪”之句,显然是化用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清泪,自然是珠滴的形状,也可见所谓琉璃帘,就是用颗颗“清泪”般的琉璃珠串成的,而其效果就像一幅明滑的冰绡。

“鲛人织就,冰绡清泪”的描写,与“红丝穿露”“水晶帘影露珠悬”在形态上如此相似,可以推测,珍珠帘、珠帘、水晶帘,其实都是琉璃帘。“红丝穿露”、“冰绡清泪”,就是长串的玻璃珠成排地悬在一起,形成一道晶莹的玻璃帘幕。

元人马祖常还有《咏琉璃帘》诗,说“吴侬巧制玉玲珑”,“万缕横陈银色界,一尘不入水晶宫”,把琉璃帘的形态,用诗意的语句说得很清楚,玲珑如玉的珠子,一条条连排在一起,明亮如银,澄澈如水晶。

不过,从诗人们的描写来看,既然被称为“水晶帘”,又或如“露珠”“清泪”,那么珠帘一定是以微含青绿的透明珠为主的琉璃“青帘”了。

从这一时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对于古代传统的透明琉璃的恢复已经到了相当的水平。虽然此类物品存世较少,但为清代后期琉璃工艺的迅猛发展做好了铺垫。

据明代举人黎遂球所写《琉璃盎双红鱼记》:

琉璃为盎如珠,形可径寸。注水焉,畜小红鱼一双,悬于庭际。水与琉璃一色,其于空虚亦复一色。

鱼视之,不知其几何水。鱼因琉璃得影,近或小,远或大;以其形圆,故影或互见而交出。鱼触而相戏。又不知其几何鱼,人视鱼如交……

这段生动有趣的记载,说明了当时琉璃鱼缸深受世人的喜爱。

明代的寺院中也保存了一些比较精美的琉璃容器,如北京护国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莲瓣口沿的琉璃盘、碗各一件,都是白色,半透明。

北京天宁寺发现一件深蓝色琉璃盘,口径21.7厘米,通体深蓝色,晶莹剔透。

还有明成化年间琉璃罗汉像,高121厘米,宽61厘米。罗汉面颊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口微闭,大耳,为一年轻僧人形象。

身穿袈裟,袈裟以绿、黄色为主,边缘饰精美的花纹图案,衣纹简洁自然。身后墨书“功德施主杨□同妻杨张氏,化主道济,匠人刘□。成化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日”等字。

明代墓葬中的琉璃器并不多见,仅有琉璃围棋子和琉璃带板。这是由于琉璃器已在民间普及,达官贵人不再珍爱的缘故。

《大明会典》上记载,为了满足建设南京城的需要,明太祖曾下令,自洪武二十六年在城南聚宝山建立了由72座琉璃窑组成的御窑厂,烧制各类琉璃建筑构件。

琉璃窑采用倒火焰窑,琉璃构件的陶胎的用土,专门由安徽运来。琉璃窑的琉璃窑渣也时有发现。

在明代,琉璃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明迁都北京,为北方地区带去了建筑琉璃瓦的制做工艺。虽然传说中隋唐时期始建的大明宫,不仅屋顶全部使用琉璃瓦,还使用了表面雕刻莲花的绿釉琉璃砖,其规模之大影响了整个北方建筑的整体风格。

如建于明初的代王府前的大同九龙壁通体使用琉璃砖,长45.5 米。基座为须弥座造型,顶部斗拱瓦垅。气势雄浑,金碧辉煌,是现存最大、最早的琉璃照壁。

明代宫殿以黄色琉璃为尊贵,雕塑装饰的规模超过以往,寺庙的遗存实物也丰富。如太原的晋祠、平遥的武庙、城隍庙、介休后土庙、城隍庙、五岳庙、赵城广胜寺、解县关帝庙、阳城寿圣庙、晋城海会寺等。此外,还有琉璃宝塔、楼阁、牌坊、照壁、香亭、神龛等。

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1412年始建,10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

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时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明永乐皇帝赐封共为“第一塔”。

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其外观全部是白瓷砖和五色琉璃瓦。白瓷砖嵌于塔的外壁,每块瓷砖中央都有一尊佛像。

据载每层所有砖数相等,只是体积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

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

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51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

大报恩寺所有琉璃物件大都产于雨花台四部芙蓉山、眼香庙,窑岗村—带,当时有技术工匠达1700多名,成为明初南京琉璃制品生产基地。

南京皇家寺庙大报恩寺琉璃塔被世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其建筑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塔址附近还发现一批五彩琉璃构件,为永乐年间烧造。明末张岱的《陶庵梦记》,清代张尚瑗的《石里杂记》均有关于琉璃寺的记载。

明代输入的西域玻璃制品,除器物和工艺品外,一些物品还具有医疗的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即道:“玻瓈,熨热肿,琉璃,水浸熨目赤”,并称其为“水玉”。

《普济方·眼目门》也载录了这一用进口的西域“玻璃珠”治疗眼疾的方法:

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翳障,熨热肿,以玻璃珠,此西国宝也,是水玉,或云是千岁水化之。

应玉石之类,生土中,未必是。今水晶珠,精者极光明,置水中不见珠,熨目除热泪,或云火遂珠,向日取得火。

[旁注]

衣冠冢 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一类是墓中有主人遗物的象征性墓葬。还有一些墓,其中则连衣冠也没有,纯属象征性的墓葬。

《天工开物》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我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代末年的生产力状况。

鲛人 我国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鲛人神秘而美丽,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西方传说里的美人鱼与鲛人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里神秘而美丽的生物,是人类对神秘海洋生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罗汉 又名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在我国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飞天 意为飞舞的天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中文翻译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此意。道教常称作天仙。

[阅读链接]

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报国寺琉璃塔,并赋诗赞之:“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工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

清乾隆皇帝登临此塔,亲自题写九级匾联,依次为:真人觉路;化成资备;舍卫庄严;无际丹梯;揽妙鬘云;心游万仞;空中风涛;手扪星斗;无上法轮。

遗憾的是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这些宏伟建筑今世人已无法看到。其覆瓦之式、雕绘之纹只能在南京市博物馆中看到部分琉璃构件。